“点点医”“滴滴护士”“上门康复”……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做上门医疗服务已有20多款手机APP。对患者来说,不用去医院排队,医护人员能上门服务,省时省力。但记者发现,上门医疗APP也存在监管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且和医院就医相比,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比如在国内未获批准的9价HPV疫苗,也可通过相关“上门医疗”APP一次搞定。(9月23日《工人日报》)
“上门医疗”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且与其它互联网医疗产品相比,它直抵家庭,具有广接地气的巨大魅力,且与医改注重基层这个大方向相符,其发展前景无疑很值得期待。
然而,“上门医疗”稍有不慎,也有可能会一脚直接越过法规的红线。今年3月,上海媒体曝光某APP网约护士存在“不看药、乱配药,不要医嘱、只听患嘱,输液抽血啥都做……”等问题,引起上海市相关部门的关注,相关操作后来被定性为违规执业。此次记者调查,也同样发现了“上门医疗”存在的几个问题。首先,9价HPV疫苗在内地尚未取得合法身份,可以定性为假药,在内地注射这种疫苗当然违法;此外,疫苗的运输需要满足较高的条件,通过快递的方式寄送疫苗,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更涉嫌违法违规经营。
互联网企业抢速度、争效率可以理解,但底线不能突破,一切行为都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否则,不仅自身无法得到发展,法规的威严也会因此受损。当前,“上门医疗”需放慢脚步与法规“同行”,只做法规允许做的事,当法规还没有明确规定时,就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等待法规的出台和完善。毕竟,事关公众生命健康安全,容不得含糊,不能用生命去“试错”。
另一方面,法规也不应当过于滞后,掣肘创新发展。“上门医疗”这一新兴业态对缓解看病难大有好处,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其发展趋势也不可扭转,应该对此展开针对性的调研,为之量身定做相关法律和管理规定,将之导入正常的发展轨道,造福于有需求的家庭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