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隶属关系
新邵县,始于公元1952年,因系新化和邵阳县地析置,故取两县县名的首字命名。县境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灭楚,初设楚郡,后置长沙郡,县境属之。
汉高祖五年(202)置长沙国,领13县,县境分属昭陵县和益阳县。汉平帝元始五年(5)析昭陵县置昭阳候国,分属昭陵县、昭阳候国、益阳县。
东汉,分属昭陵县、昭阳县、益阳县。
三国初属蜀,后属吴。吴孙皓宝鼎元年(266)置高平县,县境分属昭陵、昭阳、高平县。
晋武帝以父讳昭,改昭为郡,太康元年(280)改高平曰南高平,后又复称高平。县境分属邵陵县、邵阳县、高平县。
南朝陈,邵陵、高平两县并入邵阳县,县境属邵阳县。
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7)萧铣占邵阳。置建州,并复邵陵县。县境分属邵阳、邵陵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建州为南梁州,七年,又将邵陵并入邵阳,太宗贞观十年(636)更南梁州为邵州,领邵阳、武冈二县,县境大部属邵阳县,小部为梅山峒地。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年间(936-941)楚文昭王马希范改邵阳县为敏政县,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楚废王马希广复称邵阳县,县境大部属邵阳县,西北部为梅山峒地。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湖南转运副使蔡煜重开梅山,以上梅山之太阳、永宁、石马等地置新化县。自此迄元、明、清,县境分属邵阳县和新化县。
民国2年(1913)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县境分属宝庆县和新化县。民国16年(1927)宝庆县改名邵阳县,分属邵阳县、新化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3日,成立邵阳县人民政府;10月21日,成立新化县人民政府。随之,县境分属于邵阳县和新化县的区人民政府相继建立。
1951年11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邵阳县人民政府新邵办事处,办事处行使县级政府职权。1952年3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52)府民行创字第006号令:奉中南军政委员会2月24日电转中央政务院2月16日电令,批准设立新邵县。4月1日,撤邵阳县人民政府新办事处,成立新邵县人民政府,属邵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县治设酿溪。
1977年10月,划属涟源地区(1982年12月改名娄底地区)。
1983年8月改属邵阳市,至今未变。
第二节 境域变迁
1952年全县面积为1893平方公里,合284万亩,有319个乡、镇,104863户,40055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1.6人。嗣后,同相邻县市接壤的一些村、乡归属多次变动。
1978年-1989年,全县面积为1792平方公里,较1952年减少5.3%,。1989年有196789户701490人。人口较1952年增加75.1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增至391.5人。
新邵境域变迁表
时 间 |
乡(公社)、村(大队)名称 |
原 属 县 市 |
划 属 县 市 |
1953年4月 |
塘湾、礼湾、内外、峡山乡 |
新邵县 |
涟源市 |
禾坪、岩前、提塘、崇山乡 |
新邵县 |
邵东县 |
|
三圣乡 |
邵东县 |
新邵县 |
|
1953年7月 |
阳峒、峒岩、峒下、甘溪乡 |
新邵县 |
涟源市 |
1958年9月 |
栗山乡及寺门前乡的莲荷、马家、高家、朱家、百合、陈家桥乡的万桥、匡家岭、邓家冲、田庄、留田乡的光裕堂、贺井、李子塘 |
新邵县 |
邵阳市 |
1962年12月 |
前进、段塘、兰江、泉塘、芦家、黄土、花园、军田、半边街、莲荷、百合、马家、高家、朱家、光裕堂、李子塘、贺井、田庄、万桥、匡家岭、邓家冲 |
邵阳市 |
新邵县 |
1969年10月 |
万富、合新 |
新邵县 |
邵东县 |
1970年9月 |
孙家桥人民公社(19个大队)及潭溪公社的涟河、庙边、茶亭 |
邵东县 |
涟源市 |
1973年 |
红星大队的孟公生产队 |
隆回县 |
新邵县 |
1977年10月 |
雀塘公社的芦家、泉塘、前进、寺门前公社的莲荷、朱家、马家、高家、百合、陈家桥公社的匡家岭、邓家冲 |
新邵县 |
邵阳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