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是全省劳动力输出大市,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资源319.95万人,2021年劳务总收入444.13亿元。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就业途径、提升服务质效三个方面持续发力,用心用情为农民工服务。
一、健全“三个机制”,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建立政府协调机制。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并研究就业和农民工工作暨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市县两级均成立了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班专人,列出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形成了主体明确、分工合作、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态势。二是推进社会协作机制。认定21家市级农民工服务保障社会协作单位,积极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文体活动、免费体检和免费法律咨询等活动,初步形成“政府保基本、社会作补充”的服务保障工作新格局。2022年,开展各类社会协作活动128场次,受益农民工1.57万人次。三是完善监测预警机制。依托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和市县乡村四级经办力量,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农民工动态监测体系,推广全国农民工综合信息系统应用,定期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并解决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聚焦“三大工程”,拓宽就业途径。一是推进家门口就业工程。大力建设就业帮扶车间,精准落实税费减免、资金补贴、担保贷款、贴息贷款、就业见习等保障性政策,积极开展家政月嫂服务、餐饮面点、种养殖等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工返乡就地就近就业,让农民工“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全市现有就业帮扶车间1202家,建设数量居全省第一,吸纳47638人就业。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58191人次,完成为民办实事目标任务的215.5%。二是推进求职者无忧工程。以就业创业需求为导向,依托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组建市县乡村四级招工小分队,扎实开展“311”就业服务,通过“点对点”精准对接输送,全力支持返乡农民工返岗复工;坚持“就业服务不打烊”,就业服务前移至乡镇、园区企业,切实将“送岗到人”和“送人到岗”服务落到实处。2022年以来,提供“311”就业服务91万余人次,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18场次,其中5.833万人求职成功。三是推进创业者圆梦工程。出台《邵阳市“迎老乡回故乡创三湘”实施方案》,在创业场地、减税降费、创业指导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精准回引优秀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全市共创建省级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6家,市级创业示范基地2家,县级创业孵化基地10家,创业实体项目入园411家;共召开“创三湘”座谈会158场次,吸引回邵创业投资人数1574人,初步达成回乡投资意向的项目223个。
三、开辟“三条通道”,提升服务质效。一是维权服务“快速通道”。开展“送法维权零距离”活动,开设“普法小课堂”,深入一线向农民工和企业宣传解读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农民工理性维权。深入推进劳动关系和谐同行三年行动计划、参保扩面计划,实施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和联合惩戒制度,畅通快立、快审、快结”绿色通道,为农民工依法维权穿好“护甲”。2022年,为6500余名劳动者追讨工资1.04亿元,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农民工维权引发的越级上访和群体性恶性事件。二是返岗复工“平安通道”。抢抓春节等关键节点,开展“湘融湘爱·春运邮情”专项行动,为务工人员集中出行的园区、企业,提供集中代购票、信息咨询、方向指引等服务;强化劳务协作,积极协调交通、卫健等部门开展“点对点一站式”运输服务,为促进农民工就业当好“红娘”。2023年春运期间,我市各级人社部门先后开展了“温暖回家路”和“返岗直通车”等系列服务活动,共发出返岗专车126趟、高铁专列1趟,免费输送农民工5138人前往广东、上海、长沙等务工集中地。三是融入城市“绿色通道”。我市现有6个省级和8个市级农民工市民化融合样板在建社区(园区),县域农民工市民化提质行动将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在落实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人文关怀、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创业、进城落户、子女随读、工资支付等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舒心生活,激发广大农民工爱岗敬业、干事创业的热情。2020年,我市有3人评选为“全国优秀农民工”;2021年,我市有9人评选为全省最美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