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邵阳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之三
(记者 程懿 刘其洁)9月9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邵阳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工业振兴”专场举行,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局长谢益林发布新闻。相关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来,我市工业战胜了种种困难,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邵阳市的工业从制陶萌芽、手工起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已自成体系。1964年,一大批国有工业企业落户邵阳,使手工业为主的邵阳工业迅速发生蜕变。邵阳生产出了全省第一台汽车、第一台计算机、第一台纺织机等等,到上世纪70年代,我市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六分之一。
邵阳工业有过辉煌的时期,也有过企业改制的阵痛。工业企业通过改制让一批国有企业实现了华丽变身,一批支撑邵阳工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应运而生。在国有企业浴火重生的同时,我市民营工业也异军突起。
2016年,邵阳市首次提出了“一核一带多点”工业走廊战略,并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关于迎老乡回家乡创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快推进邵阳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的意见》等二十多项配套政策,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企业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以鼎力的支持。
随着“一核一带多点”战略的深入推进,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集群脱颖而出:邵阳经开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积极打造全市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区;邵东重点建设全国最大的小五金、打火机、箱包、印刷品等特色轻工产品出口产业园,打造全省标志性产业集群;洞口县重点建设电子信息科技、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武冈市重点建设豆制品、铜鹅等食品加工和啤酒制造产业园。
为切实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让各项惠企政策落到实处,邵阳市委市政府对企业开展精准帮扶,出台了《邵阳市重点工业企业困难“一单四制”管理推动方案》,仅去年以来,市本级共发动帮扶人员深入企业开展“真情结对、精准帮扶”400多人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200多个。
着力提高服务效率,我市2017年完成了邵阳经开区一次性下放经济管理权限232项;2018年推出“邵十条”,全面推进“一次办、零收费”等便民服务;持续推进“放管服”“四办”改革,权力事项精简60%,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116项公共服务项目压缩办结时间30%以上,认真落实了“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改革,市本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努力降低企业成本,出台了“邵阳市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降低实体企业成本21条、迎老乡回家乡创业发展15条、物流业降成本增效益19条和保税改革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16条,用政策的真金白银为企业发展松绑鼓劲。
为推动企业“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邵阳市加快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2017-2020)》。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5个,为推动“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产品升级”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加快了新旧动能转换速度。2018年,邵阳高新技术企业达811家,是2015年的2.5倍。
去年以来,邵阳对全市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散乱污”企业以及“僵尸”企业落实了整改处置措施,大力推进绿色邵阳建设。根据“淘汰取缔一批、整治提高一批、搬迁入园一批”的原则,对列入淘汰类“散乱污”企业依法依规完成关停取缔。到2020年,“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将全面完成。
2018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1%,增速为全省第一名,完成新入规企业255户,连续5年全省前3名,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566户,占规模企业总数的40.1%,“四百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新开工项目156个,新招商项目100个、新竣工项目100个。
特别是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区域内实现了规模工业总产值1726.27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10.59亿元,凸显了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在全市工业中主战场的地位,为我市工业经济稳步增长、规模效益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邵阳全市上下将再接再厉,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为契机,更好的服务工业企业,重振邵阳工业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