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网站支持IPV6

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邵阳市防震减灾“十三五” 规划》的通知

SYCR-2017-01001

市政办发〔2017〕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邵阳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月11日      

邵阳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湖南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湘震发〔2016〕103号)精神,结合邵阳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制订本规划。

一、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进展

在省地震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多年努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先后实施了“大祥地倾斜台数字化改造、清江水位数字化改造、新宁地震台异地搬迁工程和新建邵阳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等重点项目,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防震减灾整体能力得到提升。

1.防震减灾机构逐步健全和基本完善,职责明确。目前各县市区都成立有地震管理股、室,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地震工作人员。并且在全市建立了6个微观前兆观测台,75个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站,有地震宏观信息管理人员125名,夯实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

2.震灾预防工作不断加强。地震、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齐抓共管,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重大建设工程和城镇新建建设工程抗震能力有所增强,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状况开始改变。地震、教育、科技、民政等部门持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示范创建工作,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逐步增强。

3.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有所加强。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在全市初步建成了以测震、地形变、地下水动态、地下水温等多项指标、多种手段及宏、微观相结合的地震前兆监测台网,并与省地震局建立了以网络、电台、电话通讯的地震速报系统。在中、短期地震预报方法和指标的研究,包括前兆、震兆、综合预报和地震现场工作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十二五”规划期间完成了大祥地倾斜台的数字化改造、清江动水位数字化改造工作、新宁地震台异地搬迁工程和邵阳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的建设。

4.震灾预防初见成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邵阳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要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管理等两项行政许可已进入市政务中心“地震”窗口,近几年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审批数量逐年增加。

5.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取得成效。利用大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法实施日等有利时机,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活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社会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能力不断提高。“十二五”期内,全市已建成省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14所,市级地震科普教育示范学校16所,教育基地1个。市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5个,其中省级3个,国家级1个,防震减灾知识在中小学校逐步普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震形势复杂严峻,防震减灾任务艰巨。我市已近百年无中、强地震活动,已接近历史中、强地震间隔的极限时间。我市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和历史背景,未来有可能进入相对强烈的地震活跃时段。

2.地震监测系统相对落后。现有的地震监测技术系统除大祥地倾斜台和新宁清江地震台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外,其他(如:新邵田心温泉、绥宁金屋温泉)观测台已运转多年,仪器设备陈旧老化,台网观测密度不够,分布不尽合理;地震台站观测环境受到干扰和影响,通信、数据处理技术系统、信息技术系统、会商系统也不适应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

3.县、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工作体制尚未健全,防震减灾依法行政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意识淡薄,宣传普及和示范工作还有待深入。

4.我市多年未发生中强地震,社会综合防震减灾能力薄弱。应对中强破坏性地震灾害的准备不足。现场应急救援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救援设备。救援工作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各类救援队伍的统一调动和现场协调指挥机制。

5.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滞后。我市没有建立公共防震减灾科普基地,也无地震科普教育场馆,无法满足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宣传教育缺乏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和演练没有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6.机构不够健全,经费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还有些县市区地震机构没有明确,人员配备没有到位。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地震避难场所建设、应急物质储备等所需资金缺乏。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综合运用法治、科技和社会力量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持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升全市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以防为主,综合减灾。注重灾前投入和应急准备,切实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2.强化服务,融合发展。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促进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3.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强化政府主导,统筹推进城乡地震安全和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提高全省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4.创新驱动,科学治理。创新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做到科学防灾、科学救灾、科学减灾。

(三)发展目标

——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基本具备全市地震参数和地震烈度快速测定、重点地区地震预警和紧急地震信息实时传达能力。

——市城镇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达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新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逐步提高。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能够依照本级《地震应急预案》快速、有序、高效应对地震事件。本市发生中、强地震,震后1小时内震区的县市区、乡镇启动应急响应,有关部门提供震情和灾情快速评估结果;震后2小时内市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赶赴灾区。

——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增强,全市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掌握地震避险技能。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测和信息服务能力

.优化地震前兆观测地震台网布局。实现地震前兆宏观信息快速反应与分析,提高地震预测能力,增加观测手段,结合邵阳地震地质环境开展适合邵阳的观测手段与研究,增强地震前兆信息捕捉能力。

.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建设覆盖全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和重点区域地震预警台网,实现地震烈度速报和重点区域地震预警及紧急地震信息发布,实现对省地震预警中心的信息转发,为抗震救灾决策和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提供服务。

.完善地震信息发布平台。改造升级地震信息网络,完善全省防震减灾政务与业务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服务”模式,建设地震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准确、便捷地为社会公众提供震情灾情等信息服务。

(二)提升城乡防震减灾能力

.提升城乡防震减灾能力。认真贯彻实施新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加强对城市构建筑物、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检查和鉴定加固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抗震民居建设,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农居建设标准体系,制作、推广符合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设计图集。对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农村建筑工匠进行培训,发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站、国土资源所、乡村广播站等单位的作用,推广抗震技术,引导建房农户建设抗震民居。

2.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工作。制定市级示范标准,规范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等工作。创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30所,其中省级示范学校12所、市级示范学校18所。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20个,其中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3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6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1个。

(三)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逐级指导,修订各级政府和学校、医院、重点企业等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省市两级地震应急救援队和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的装备和能力建设,组织应急骨干培训,补充部分专业救援装备,建设“反应迅速、机动性高、技术全面、训练有素、突击力强”的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本着自愿原则,动员社会公众,特别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大专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规范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管理,开展应急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加强应急演练和避险训练。组织开展跨区域、跨部门、跨军地间的地震应急模拟演练,完善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统一指挥机制,提高应对处置破坏性地震的能力。各县市5年内至少开展2次综合应急演练,人口密集的学校、医院、企业、社区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社会公众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市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省市两级技术系统互联互通。及时更新基础数据,不断充实完善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完成《邵阳市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并综合防灾规划和应急体系规划,加大投入,按照有关标准统筹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应急避难场所标识和功能设施,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点)建设,确保地震应急所需。

(四)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

.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发挥机关干部、学生和防震减灾专家等群体的传播作用,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引导社会力量开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产品,针对不同群体,通过不同载体、不同渠道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创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推动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配合省“十三五”规划在我市建设一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有条件的县市区依托科普馆或地震台站设置防震减灾科普室。

.建立数字地震科普馆和网上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配合国家防震减灾远程科普教育平台和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建设,建立全市防震减灾网上技术服务平台,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推广防震减灾实用技术,提升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五)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以《防震减灾法》为依据,切实明晰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权责,推进依法行政。优化防震减灾行业治理格局,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科技和宣传等多种手段,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能力。

2.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抗震设防要求行政审批改革,加强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行政审批工作,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制定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清单,有效提供地震速报、灾情速报、地震预警、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烈度发布等震情灾情信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网络,完善公共服务机制,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四、重点工程与项目

(一)市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建设项目。承接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湖南分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地震监测台站和气象观测站点等场地,建设12个地震烈度速报台站,其中改造基准站2个、新建基本站8个、新建一般站2个,建成覆盖全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和地震预警骨干台网,实现“一县一台”。在此基础上,实现全市地震烈度速报和重点区域地震预警及信息发布,震后5-8分钟内生成20公里控制精度的仪器烈度分布图,震后30分钟至24小时内给出地震灾情评估结果;实现对国家地震预警中心的地震预警信息转发,为全市生命线工程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市地震监测与预警中心建设项目。实施地震监测与预警中心项目,为全市地震监测、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的数据处理、网络通信、紧急地震信息服务和技术保障提供场地条件。集成建设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数据处理中心、紧急地震信息服务中心。

3.有效提升全市地震监测和前兆信息捕捉能力,改造田心温泉观测台,夯实地震预测基础。

(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农居抗震加固和示范建设项目。统筹考虑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农居抗震加固和改造工程。在全市创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示范点10个,其中省级农村民居防震保安示范点5个。

.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开展全省农村民居调查,收集基础数据,建立数据库。充分利用国家地震安全社会服务工程湖南分项目建设成果,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信息平台,为农民建房提供选址、设计、预算等服务。

(三)震灾预防工程

加强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完善综合减灾规划,开展城市规划区的地震小区划工作,开展活断层的探测;开展城市抗震能力调查,应用新技术使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法定的抗震设防标准,使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治理,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具备抗御较大地震灾害能力,提高我市城乡综合防御震灾害的能力。

(四)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工程

积极支持和鼓励开展地震监测预报方法理论和新技术及减灾新技术应用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推动我市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再上新的台阶,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五)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工程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基本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使防震减灾工作成为社会自觉参与的行动,大幅度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

(六)防震减灾人才建设工程

以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需求为核心,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培训的同时,引进较高层次地震科学技术人才,建立起一支专业技术结构合理和政治思想素质好、相对稳定的防震减灾人才队伍,满足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需要,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1.依法履行职责。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

2.完善管理机制。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各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设,推进区域协作、部门联动,形成有关方面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机制。

3.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切实保障防震减灾基层管理责任得到落实。

(二)坚持依法管理,有效实施监管

1.完善政策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及时出台配备措施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全市防震减灾政策体系。

2.加强监督检查。完善防震减灾执法监管体系,充实执法监督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完善防震减灾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各县市区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保证地震监测系统正常运转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宣传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同时,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使全社会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推动科技合作,培养科技人才

1.开展交流合作。建设多部门、多灾种、多学科的防震减灾研究平台,推动防震减灾科技全面发展。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地震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密切跟踪地震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

2.加强人才培养。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强化教育培训,提升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机制,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加强宣传教育,构建安全文化

1.增强安全意识。强化新闻媒体的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开辟专栏,设置专题,广泛深入地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普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及应急处置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

2.动员公众参与。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和公众参与防震减灾,培育和发展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配合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的良好氛围。


附:

邵阳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

项 目 名 称

 目  容

邵阳数字地震科普馆和网上技术服务平台

配合省地震局十三五规划,新建380平方米省级数字地震科普馆和网上技术服务平台,内设科普教育厅、数据交换和通信室、应急指挥视频厅、地震会商、震灾评估系统和全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

建设地震应急物资

储备库

应急通讯、应急车辆、应急供电、应急救援等设备设施不断完善;加强县区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1、全增建1个数字化强震台。

2新建和优化2~3个前兆观测台。

震灾预防工程

邵阳市规划区开展地震小区划、活动断层探测工作

城市规划区内原有建筑物抗震性能检查鉴定加固工作。

地震安全农居

示范工程

县(市、区)各建1~2个农居地震安全示范村

举办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培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解读
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739-5367220

邮箱:sysdzb@shaoyang.gov.cn

版权所有:邵阳市人民政府 Copyright © 2011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6007413号
主办单位:邵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市数据局
湘公网安备 43050202000153号 网站标识码:4305000001
主办单位:邵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市数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