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提高我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根据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省里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新四化”目标,把信息化摆在重要的位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而且也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产生深刻影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加快我市“教育强市”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也是缩短与教育先进地区差距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与建设教育强市、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整体要求不相适应,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把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
(一)总体要求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3〕458号)等文件的总体安排,以建设“数字邵阳”和教育强市为目标,以基础能力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加快应用为着力点,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加快落实进度,显著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原则
1.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级各类教育特点,科学谋划顶层设计,确立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创新应用、先行先试、形成特色,推动教育信息化优先、快速发展。
2.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坚持观念先导,在内涵把握、建设方式、发展方向上分别树立“为教育现代化而信息化”、“企业参与建设”、“应用主导”的观念。推进机制创新,构建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新机制。
3.应用驱动,重点突破。紧贴教育改革创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学习手段多样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县域内“三通”建设机制创新、运用信息化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管理信息化深度应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4.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各种政策、资金与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加强校际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互动,实现“校际互动、教学互助、资源共享、均衡发展”。
三、明确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至2015年,初步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本建成与我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基本建成全市标准统一、业务整合、数据共享、特色鲜明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及教育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多渠道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及评价体系,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二)具体任务
1.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农村教学点开齐开好课程,是一项惠师惠生惠民的重要工程。各县市区教育、财政、广电等部门要统筹安排,为布局调整中确需保留和恢复的教学点配备视频接收播放设备,组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一安排各教学点利用配备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与中心学校(或县域内其他优势学校)开展同步课堂或专递课堂,切实提高各教学点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同时,结合广电部门“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和电信部门“宽带网络村村通”工程,继续做好2012年以后新恢复农村教学点的数字资源全覆盖工作,满足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宽带接入到校和网络条件下教学环境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与前提。各县市区教育、发改、财政等部门要紧密围绕应用目标,结合国家“宽带中国”战略和通信“村村通”工程,积极推进“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机制,充分调动电信运营商及其他社会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宽带接入和网络条件下教学环境建设。2015年底前要实现全市乡镇和乡镇以上各级各类学校100%实现互联网宽带接入,建成满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需求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基于宽带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
3.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在宽带接入学校的所有班级实现优质数字资源普遍应用,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组织、大胆实践,积极开展优质资源建设活动,提供多种形式的资源服务,积极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实用、好用、管用的资源应用模式,推动优质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来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2015年底前要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名师课堂”、“名校课堂”、“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及“名师工作室”,实现优质教育资源100%推送到全市所有宽带接入学校的所有班级,50%以上的教师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
4.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并广泛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是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的有效手段。各县市区要积极探索“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运营机制,加快部署实名制的网络学校空间建设,加大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力度。2015年底前要实现全市100%的教师和90%初中阶段以上学生人人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每所学校建立基于空间的虚拟化机构平台,空间教学和管理普遍应用。
5.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资源与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应用。积极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资助选择”新机制,加大资源建设投入,采取组织开发与征集评选相结合的方式,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建成以市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为核心的市、县、校互联互通的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6.整合应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按照“二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模式,利用国家和省级统一的教育综合管理数据中心,加强以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测、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教育服务管理信息化程度。同时,在公共服务平台的顶层设计框架下,建立邵阳教育城域网,建立各级教育门户网站,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建有本校的网页。按照统一技术和数据标准,推进教育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及整合对接,对各地各校已有管理系统采用技术兼容的模式逐步过渡,实现全市统一、实时交互、分层管理的教育管理综合服务应用模式。
7.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力度。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目标,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内容,建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体系;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市所有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各县市区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原则上每5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的应用。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
四、落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市人民政府成立以常务副市长周符波为组长,分管副市长胡颖为副组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市财政局局长李志雄,市政府党组成员、市监察局局长李华和,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发改委主任刘玉江,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一丁、市教育局局长肖玉叶、市经信委主任杨卫平、市科技局局长段邵宁、市质监局局长何铁成、市文广新局局长王铭祥、市人社局副局长禹洪峰、市教育局副局长汤策程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市教育局,汤策程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统筹规划与部门协调,设立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各成员单位要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在发展理念、资金投向、融资方式、政策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引导,协调解决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难点问题,因地因校制宜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加强经费保障。各县市区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城市教育费附加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作为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学校公用经费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比例不得低于18%。积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形成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渠道经费筹措体系。
(三)加强督导考核。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督导考核,将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纳入“两项”督导评估考核、教育强县(市区)考评指标体系。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对于行动迅速、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要表彰奖励、树立典型,对于工作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要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范畴,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管,坚持建设标准,依法依规推进,严格规范程序。
2014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