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网站支持IPV6

《邵阳市“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1-07 11:05 信息来源: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分享到:
打印



邵阳市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对于邵阳市来说,也是加快建设质量强市,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邵阳的关键期。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要求,《邵阳市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旨在总结过去五年质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绩,厘清质量发展现状,结合我市实际,明确十四五时期质量发展基本思路、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今后五年指导邵阳市质量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

一、质量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坚持向质量要效益、以质量促转型、抓质量保民生,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质量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质量发展水平日益提升,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持续改善,全民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工作取得新的长足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2019年,我市质量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奖励。在历年省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成绩稳步提升,2020年排名全省第4

(一)统筹规划谋长效,质量强市战略高位推进

市委市政府将质量发展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中心任务,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推进质量强市战略。

1、顶层设计有力,政策保障护航

我市先后出台《邵阳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邵阳市促进消费升级行动方案》《邵阳市质量和标准化工作和创新创优奖励办法》《关于优化政务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为高位推动全市质量工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组织领导得力,机制保障健全

我市成立质量强市领导小组,不断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小组成员单位由原来23个增加至现在的34个。将质量发展工作纳入邵阳市十三五规划,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府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质量工作,高层次推动质量强市工作有效开展。

3、财政支持发力,经费保障充足

十三五期间,坚持以质量品牌打造、质量安全监管、质量技术基础、质量宣传教育等为重点,加大质量发展工作经费保障。质量发展工作经费2016年的2000余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亿元以上,为质量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

(二)真抓实干促提升,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高

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逐年提高。

1、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全市生产环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100%;药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2.02%,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8.3%;启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实行农产品身份证赋码溯源管理,十三五期间新增高标准农田152.7万亩,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7%以上,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跃居全省前列。

2、工程质量成效明显

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建筑工程一次竣工验收合格100%。强化水利工程建设事前、事中、事后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升工程质量,工程一次性竣工验收合格率100%。地方公路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100%。截至目前,我市共获得省建筑工程芙蓉奖”43个,省优质工程119个。

3、服务质量不断改善

着眼于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提升,积极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在厕所革命三年行动中共完成163座旅游厕所新改建;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公益性旅游综合服务点逐步完善。截至到2020年,全市游客投诉结案率为100%。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647个,常住人口签约271.4万人,签约率36.8%,重点突出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签约服务,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覆盖人数935542人,已签约932870人,签约率99.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86.48%98.83%。服务业质量满意度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进展顺利,群众办事效率显著提高。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基本完成,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率先开展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改革,全省第一份财政电子票据在我市诞生。政务服务六办做法在全省推介。

4、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完成3250个村集中整治。推动16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5个村获评省级示范村。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34个。垃圾分类回收一村一站一员机制在全国推介。持续开展大气污染特护期攻坚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6年的283天提升到2020年的342天,辖区内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标准比例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100%,全市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排全省第2位,全国第26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守正创新求实绩,质量发展活力全面激发

十三五期间,全市深入实施标准、技术、品牌战略,激发质量发展活力取得显著成效。

1、标准引领助力质量发展

通过创建标准化试点示范区,鼓励生产企业公开并声明执行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等措施,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共有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企业标准网上自我声明公开累计1471项,全市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共计402个。申报的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全部通过验收。

2、技术创新助力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企业857家;有效发明专利数由2016年的159件增加至2020年的601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12家企业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院士工作站8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质量技术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3、品牌效应助力质量发展

出台质量品牌奖励办法,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创建品牌,争创政府质量奖、质量标杆等,不断提升本土品牌形象。全市新获认定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总数达到4家。出台了邵阳红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实施意见,56家企业的90个产品进入邵阳红品牌目录;邵阳茶油、洞口雪峰蜜桔进入2019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新宁县成功创建首批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了邵阳市城乡高质量品牌化发展。开展了首届市长质量奖评选,全市3企业获奖。55家企业获得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通达汽零、永锐电子、广信科技获国家级称号。目前,全市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7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件,省长质量奖1个,湖南省工业质量标杆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个。

(四)踔厉奋发创新局,质量发展保障持续有力

针对质量发展重点环节,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全面优化质量发展格局。

1、质量监督执法成果丰硕

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和两法衔接,积极组织开展清风红盾利剑等各类专项行动和执法活动。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查处侵权案件和各类质量违法案460起,涉案货值金额630余万元。破获的由原国家食药监总局挂牌督办的隆回县“6.11”制售假药案,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质量创新平台成绩斐然

全市全社会每年研发经费投入数十亿元,企业创新能力、技术研发攻关能力得到提升。中电彩虹特种玻璃建成投产国内首条G7.5盖板玻璃生产线,为国家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作出了邵阳贡献。拓浦精工成功打造国内先进水平的厨电类工业4.0柔性生产线,亚洲富士电梯建成全球最高的智能立体车库,邵纺机研发的特种化纤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湘中制药成为全国最大的抗癫痫药物生产基地。成功建立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邵阳分中心、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邵阳分室。有力促进了邵阳质量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3、质量技术基础成效显著

全市共建成社会共用计量标准116项,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30;组织开展眼镜制配场所计量监督抽查、加油站计量监督专项抽查、成品油市场秩序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近年来,共检定计量器具6余台套,有力维护了市场的规范统一。制定推动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和整合的措施,在加强现有市级技术机构自身发展建设的基础上,完成了湖南省发制品及皮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建设。紧扣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引导、帮助企业申报仓储两型体系认证。截至当前,全市取得资质认定的实验室累计77家,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397,质量管理体系认证33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196,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164个。

十三五以来,全市质量发展成效较为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旧动能转换尚需时日,中小企业质量主体意识不强,质量管理水平普遍偏低,质量技术保障能力偏弱,质量驱动尚未完全成为发展的主引擎。二是质量发展制约因素突出,制造业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尚未形成梯次发展的产业结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压力进一步增大;部门间统一协调配合的质量管理机制运行还不够顺畅,质量责任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质量建设的内生动力还未充分激发。三是品牌引领作用还不够突出,全市自主产品品牌在省内外知名度不高,中小微企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品牌化程度不高。

二、面临的主要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期,也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全面把握十四五时期质量强市面临的机遇挑战,准确研判形势,是谋划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发展机遇

从外部环境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提出三高四新的战略要求,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对邵阳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带一部、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获批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战略部署,为邵阳市推动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是借力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厚植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从内部环境看,201811月,邵阳市成功获批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域性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科技、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新兴工业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为邵阳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受惠于区域协调发展,邵阳市省域一带一部区域定位更加凸显,谋求战略地位提升的空间更加广阔。

(二)面临挑战

受经济下行周期、市场发展环境影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未来五年,卡脖子技术制约受国际贸易环境影响加大。工业仍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压缩式的工业化导致产业发展面临卡脖子技术制约,工业化的根基不牢,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对外依存度仍在50%以上,受中美贸易战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核心技术所面临的风险增大。当前,我市市场主体总量偏少,技术要素聚集度不高,技术创新平台短缺,这些问题都为我市突破技术瓶颈,跃上新的发展阶段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未来五年,生态环境压力依然较大。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攻坚期,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经历了改革发展的关键转折。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质量的边际成本仍将持续上升。当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承载力有限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向低碳、节能、高效的绿色方向发展。

未来五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坚实的质量基础;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核心竞争力由大变强,需要可靠的质量支撑;同时,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也需要更强的质量保障能力。当前,我市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实力不够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面临做大总量与调优结构的双重任务、传统动能乏力与新增长动力不足的双重困扰,高质量发展任务繁重艰巨。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全市质量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全面提升质量总体水平,构建质量新发展格局,为实现邵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

突出结果导向,把改善民生作为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底线,致力于质量惠民,不断提高质量水平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坚持以质取胜,创新发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促进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全面提高各行业质量管理水平,推动科技成果标准化、产业化,建设质量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促进先进质量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形成邵阳质量竞争力。

3、坚持突出重点,绿色发展

促进质量技术在低碳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和安全发展中的引用,支持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支持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的发展,构建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邵阳可持续发展能力。

4、坚持数字赋能,智化发展

着力提升质量治理现代化水平,将数字化融入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监管和社会质量共治。助力企业应用数字化质量管理技术,构建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推进数字监管,提升质量治理有效性和精准度,满足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中的质量新需求。

5、坚持社会共治,协同发展

坚持互惠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质量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广泛融入大质量的建设工作之中,切实提高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共享质量新成果,共筑质量新生态。

四、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发展目标

立足邵阳市实际,今后五年我市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质量强市战略全面推进,供给质量水平显著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更加稳固,质量治理体系更趋成熟,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再上新水平,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打造一批拥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培育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质量水平一流、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企业和产业集群,开创邵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主要指标

围绕十四五质量发展目标,主要从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四个方面设置17项核心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4项和约束性指标3项,具体见下表。

十四五时期质量发展四大主要指标

内容

总体目标

具体指标

2020

2025

属性

产品质量

2025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质量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全市产品质量合格率明显提高。

1.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

98.2

≧98.2

预期性

2.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91.27

93

预期性

3.消费品质量合格率(%

86.06

91

预期性

4.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91.3

95

预期性

5.创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个)

2-3

预期性

工程质量

2025年,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先进水平,积极推进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6.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

100

100

预期性

7.在建水利工程项目质量抽查合格率(%

100

100

预期性

8.交通工程项目质量合格率(%

95

≧95

预期性

9.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56

70

预期性

10.城镇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25

30

预期性

服务质量

2025年,基本实现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服务质量水平和公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11.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

80

预期性

12.省级以上综合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

2-3

预期性

环境质量

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13.县级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约束性

14.县级以上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4

95

预期性

15.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85.5

省下达指标

约束性

16.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预期性

17.森林覆盖率(%

61.02

≧61

约束性

五、主要任务

立足三高四新发展战略,着眼六个聚焦,凝心聚力、奋楫扬帆,开启邵阳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聚焦质量发展动能,加强宏观质量管理

1、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按照非禁即入原则,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更好地增强企业的创造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建设,解决企业注销难、退出难问题。瞄准国际、国内质量一流企业,选准树立质量标杆,用先进的标准对标卓越。鼓励制定团体标准、联盟标准,引领新产品开发,增强质量竞争力。

2、提升质量创新能力

——强化信息技术创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推动质量和标准提升,以质量和标准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计划,培育一批面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监测、远程诊断、在线管理、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应用服务,培育产品智能检测和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

——强化技术研究创新。支持邵阳学院、邵阳职院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聚焦邵阳先进装备制造、显示功能材料、智能家居家电、循环经济、中医药、时尚用品、互联网等七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平台的创新引领作用,打通显示功能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瓶颈,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为高科技产品。探索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建立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要素协同服务的流程与机制,探索构建互联网+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生态,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

——强化体系应用创新。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培育建设一批创新型县市区,加快形成全域创新体系。聚焦中国(邵阳)特种玻璃谷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湖南特种玻璃研究院、邵阳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三一国家级汽车试验场、国家农业科技园、中南大学科研技术转移武冈分中心等重点研发机构建设。大力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建设,有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质量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推动共建沪昆百里工业创新走廊,支持邵东经开区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形成邵阳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产业集聚区。

专栏1:质量创新能力提升

1、探索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全市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要素,探索在企业较为集中、质量需求较为旺盛的区域打造质量服务综合体,实现统一窗口办理,探索多机构的网上联合受理,开展一站式服务,为发挥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引领作用奠定技术基础。

2、加快技术创新联盟培育。支持建设特种玻璃、纺织机械、打火机、小五金、金银花、高山蔬菜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继续支持发展生猪、瓜类、水果、红薯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到2025年,争取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到5个。

3、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邵阳分中心、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邵阳分室建设,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布局创建前沿领域、学科交叉融合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品牌示范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600家,高新技术产品1083个。

4、推进邵阳市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促进研究院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生产方面,为经开区内企业提供全面技术服务,并辐射至邵阳全市,建设成为湘中地区乃至全省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5、加快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建成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云服务平台5个以上,构建1个覆盖全市中小微企业的线上服务网络体系,形成3-5个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带动1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3、加强宏观质量研究

建立健全以产品合格率、质量指数、顾客满意指数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统计指标体系,探索推动质量统计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加大对质量统计工作的研究力度,结合各行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定期评估分析全市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质量状况及质量竞争力水平,比较研究质量发展趋势;发挥科研机构、高校、行业协会、商会等单位的质量专业技术能力,为宏观质量研究、先进质量理论方法推广、品牌培育和价值评估、质量体系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二)聚焦质量发展重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1、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加快推动制造业质量提升。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制造强市,着力实施八大行动,建设七个基地。注重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链长作用,大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主导产业本地配套率。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速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步伐,重点打造“2+3+4”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依托邵阳市传统装备制造优势,着力构建四机(纺织机械、水轮机械、农业机械、提升机械)、两车(工程搅拌车、环卫专用车)、两基础(基础液压元件和成套液压系统、风机和空调机组及通风配套设备)、一器(低空航空器)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在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依托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三一重工等企业建设以3D打印技术创新中心、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基地、大数据交易平台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应用中心、大数据中心和交易市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建设一批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制造体系,打造一批行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专栏2:制造业质量提升

1、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以三一专汽、邵纺机、维克液压、通达汽零、兴达精密、亚太汽零、亚太宝隆、亿利金属、永锐电子、帝立德智能制造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推进三一配套产业园、三一智能生态汽车城、亚太汽车零部件、液压产业园和智能智造(工业4.0)产业小镇等重大项目建设。

2、加快制造业企业提质升级。加强工程机械、纺织机械、液压基础件、汽车及零部件、电气设备制造等产业升级改造,实现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加快引进电力装备、能源装备、风电装备、专用设备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拓宽发展领域,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引进科技研发、咨询服务、机械加工、精密铸造、精密装造等配套服务企业,形成门类齐全、配套完备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3、加快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完成总面积超4万平米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从应用、装备、平台建设等层面全力发展智能制造,建设形成一批标志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4、推动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建设。培育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模式,推动工业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到2025年,培育建成100家以上智能工厂(车间),5个全省领先的制造业与互联网双创平台。

5、推动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2025年,我市在全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竞赛中获胜的集群达到6-8个,1-2个产业集群冲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加快推动消费品质量提升。广泛开展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开展家用电器、时尚用品、小五金及打火机等重点消费品提质升级活动。建立健全缺陷产品召回体制机制,完善缺陷产品召回信息共享和部门协作机制,对存在缺陷的产品及时进行召回。加强对进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严守国门安全质量底线。加强对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监测和风险分析,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

专栏3:消费品质量提升

1、探索建立湖南省缺陷产品召回服务中心邵阳分中心。健全缺陷产品召回信息共享和部门协作机制,及时分析上报缺陷线索。做好缺陷产品常识宣传,督促企业对存在缺陷的产品及时进行召回。

2、开展重点消费品提质升级活动。智能家居家电。以拓浦精工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积极引进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上下游产业链,加速推进工业4.0智能制造小镇、邵东智谷、中工硅谷、智能家居产业园、绿色家居产业园、新邵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智能家居家电创新、研发、生产能力,打造中南地区领先的智能家居家电产业集群。

时尚用品。以连泰鞋业、阳光发品、醇龙箱包、和亚运动、圣菲达服饰、昌冠隆体育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推进邵阳发制品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发制品、体育用品、裘革制品、鞋帽、箱包、精品服饰等特色产业,发展具有邵阳特色的轻工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造全省重要的轻工产业集群。

轻工业。以仙槎桥镇五金产业园为核心,以东方神鹰、小巨人智能锻造、邵峰新材料、瀚达工具之家等五金工具、金属制品骨干企业为依托,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着力实施专精特新工程,全面提升产品自主创新设计能力。强化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培育和营销,积极创建一批自主的国际知名品牌,努力打造全国最大、国际知名的小五金与打火机生产基地。

——加快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加强农产品生产的规划引导,支持粮食主产区、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县和规模经营主体实行标准化生产。建设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实施一县一特、一特多辅战略,积极推进邵东、新邵和隆回中药材、新邵富硒农产品、洞口雪峰蜜桔和茶叶、城步乳业、武冈种业和卤制品、新宁脐橙、绥宁种业和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上档。强化农产品两品一标认证,提高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专栏4:农产品质量提升

1、推动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大祥国家农业科技园、新邵、双清省级农业科技园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为依托,按照一县一特产业布局,着力建设一批全省全国闻名的农产品基地。

2、持续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以市区近郊为重点,建设优质蔬菜供应基地20万亩;推动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50万亩;大力推进种业创新,建立现代化杂交水稻种业基地、种猪繁育基地和蔬菜种苗繁育基地。

3、推进两证一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建设。争取全市90%以上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信息库管理。创建5个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

——加快推动食品药品质量提升。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建设,加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力度,强化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实行风险分级管理,强化标准制定与实施,建立健全监管和执法体系,严把产地环境、农业源头、粮食收储、加工流通、餐饮服务、进口出口等环节质量安全关,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提高全过程全链条监管能力。大力推进“4812”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推进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制定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和食品安全监管事权清单,实施食品风险分级管理,加强学校及其周边、旅游景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监管以及网络订餐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建立药品安全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深入推进药品安全治理行动,强化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和新生业态监管。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检查核查,严厉打击药品领域制假售假、虚假广告、非法经营、商业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支持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进行药品研发生产,提高药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

专栏5:食品药品质量提升

1大力推进“4812”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覆盖食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库,探索构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协同发展的新型标准体系。加强监测数据的报送、归集、分析和研判。

2、加强食品安全全程追溯示范推广,实现企业信息化追溯体系和政府部门监管平台对接,做到信息互通互享。

3、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模式,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

4、完善药品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实施药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分类管理,以无菌药品、麻醉和精神药品、中药饮片等产品为重点,加强药品生产源头监管。

2、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严格建材质量管理。强化建材生产许可、市场准入、监督抽查等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场检验、市场销售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加强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严把进场材料质量关口,建立完善材料采购、验收、检验、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杜绝不合格建材进入施工现场。

——推动绿色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标准,提高绿色建材在建筑中应用比例,提升装配式建筑及部品部件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推动绿色建筑集中规模化发展。强绿色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规范绿色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和运行管理。实施绿色建筑(建材)统一标识制度,规范第三方检测、认证、评价行为,依法公开绿色建筑(建材)标识及相关信息。推广引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绿色工程科技含量,力争全省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引导绿色化产品和住房装配式装修纵深推进,抓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创建,培育一批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建造基地。

——强化重点工程保障。加强水利、能源、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管理,落实重点项目工程实体质量检查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强化对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的监督,进一步优化工程项目动态监管平台功能,深化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健全设备监理制度,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质量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专栏6:工程质量提升

1、推广实行绿色建筑设计。全面推行建工程施工图BIM设计和审查,推广实行绿色建筑设计,将投资咨询、招标代理、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和项目管理等工程咨询服务进行整合集约,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提升工程勘察设计咨询服务业发展质量。

2、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2025年,全市中心城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其中邵阳市中心城区(包括邵阳市经开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5%以上,邵东市、新邵县、隆回县、邵阳县中心城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其他县市中心城区达到25%以上

3、加快城镇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推广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的适宜技术,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体系,强化建筑物所有权人、使用人、管理人管理责任。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65%标准,城镇新(改、扩)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3、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质量管理,打造湘西南现代物流服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规模较大、外向度高的综合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现代物流业一体两翼多点的网络化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2025年,建成规模以上物流企业350家以上。建设邵阳金融商务示范区,培育成为战略支柱产业,各项主要金融业指标进入全省前列。发展互联网+服务,加快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转型升级,支持本市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实现产品网上购销常态化,推进产品直播带货。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医疗养老结合,规划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健康养老产业园。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护理院(护理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医疗机构紧密对接,建立协作机制。突出旅游融合发展,推进邵阳西部生态旅游区融入大湘西旅游圈和张崀桂国际黄金旅游线路,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定期遴选和公布质量领先、管理严格、公众满意的服务标杆,引领服务质量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延伸。

——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引入竞争机制,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格局,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政府服务标准化、行政审批标准化、社会管理标准化建设步伐,打造更加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务,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健全服务评价体系。开展服务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探索建立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打造一批省内一流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创建一批全国领先的生产性服务业示范项目。开展生活性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活动,支持各行业协会开展服务企业星级评定工作,促进旅游住宿、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提质扩容。开展重点服务行业满意度统计监测,建立部门通报和社会公开制度,定期评估分析服务领域质量状况。鼓励企业公示服务质量标准,作出优质服务承诺,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信用水平。

专栏7:服务质量提升

1、加快发展以多式联运、城市配送、农产品物流等为主体的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冷链配送物流园区、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保税配送物流园区等重点流通载体建设,努力打造现代商贸物流发展新格局。

2、构建以市本级金融集聚区为核心,产融结合示范带、农村金融示范区为主体的示范金融板块,探索组建邵阳金融控股集团,整合金融资源,强化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3、深化旅游与文化、生态、城镇化、美丽乡村等领域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镇、生态旅游景区、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一批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培育发展自驾房车营地、低空旅游、特色民宿、体育旅游、户外探险、生态休闲、健康养生、研学旅行、工业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新业态产品。

4、合理规划设置机构,社区养老机构、敬老院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重点为社区(乡镇)失能(含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

4、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水平

着眼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加快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根据邵阳市全域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特征,构筑资江、夫夷水、赧水、雪峰山、大南山、越城岭等一江、两水、三山、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依托资江、邵水、红旗河风光带,加强对城区山、水、城生态格局保护,加强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多样性。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利用市场、法律、标准等手段,促使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完善环境风险监管。加快三线一单建设,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结合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的内容,制定区域限制和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探索建立若干个环境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和监测样地(带),协同提升环境生态系统结构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遥感验证能力。加快邵阳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用房、仪器设备及人员配置达到国家中部二级标准,保障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加强节能减排力度。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大工业污染源、污染排放、扬尘等治理力度,强化排污许可准入,严控化工、电镀、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新增产能,新、改、扩建项目要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替代,开展申领、核发、换发、撤销、吊销等信息网上动态公示,完善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对与环境保护要求不相适应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实行关、停、并、转、迁,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确保大气质量持续好转。

——深化水污染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要求,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大力治理黑臭水体,全面实施控源截污,强化排水口、管道和检查进的系统治理,重点加强资江、邵水、檀江、红旗河等水体的自然岸线、滩涂和滨水植被群落保护,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推动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严格实施雨污分流,加快老旧小区截污入网、新建区域雨污分流等建设,形成独立的雨水、污水收纳系统。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步伐,开展美丽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试点工作,完成市域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建设。

——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健全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利用管理体系,构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推动资源化利用项目落地。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机制,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回收网络,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四级运行体系,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全链条畅通。到2025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专栏8:环境质量提升

1、加快污水处理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城区分流体系建设,新建城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道路改造,旧城区逐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至2025年,完成旧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形成独立的雨水、污水收纳系统。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和污水进厂浓度,加快茶元头污水截流工程,洋溪桥、江北和红旗河污水处理厂提标和有组织排放工程、龙须塘污水处理厂和红旗河整治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污泥处置中心试运行与设备调试,提高污泥处理效率与能力。到2025年,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5%

2、深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全面完成槎江、桐江等重点整治项目,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城乡生活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治理、非法采砂整治、湿地生态修复、农村安全饮水等领域治理工作。

3、进一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结合《邵阳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十四五期间主要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适当结合老城区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市区分别结合邵西大道、新城大道、虎形山路道路建设等完成14条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5年底,地下综合管廊63公里以上,其他县城新区应建成一定规模的地下综合管廊。

4、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减少原生垃圾直接填埋,重点完成建设邵东市、新邵县、武冈市、洞口县4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各县城建立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回收及再生利用体系。在邵东、新邵、隆回、邵阳县、武冈、新宁县城建设规范的回收网点和分拣中心,重点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纸等进行回收利用。十四五期末,新建67个乡镇垃圾中转站,除部分垃圾中转站共用乡镇和垃圾直运乡镇,全面完成市域范围内所有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

5、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安排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完善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及落后产能企业的环境保护监督性监测制度。

(三)聚焦质量发展根本,夯实质量建设基础

1、推进标准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推进标准化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

——实施标准化+制造业行动。聚焦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推动标准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化试点示范活动,重点在汽车、高端装备、工程机械、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机器人、生物医药、纺织机械等优势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带动全产业链加快发展。

——实施标准化+现代农业行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建设,重点在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生产性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等探索建立标准体系。以精细农业、绿色农业为特色,加快新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大力推广标准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模式,对接省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培育计划,推动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农业机械推广、水稻机插秧服务、水肥一体化等粮食种植示范县,打造沪昆经济带精细农业发展高地。

——实施标准化+服务行动。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支持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电子商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等领域,积极推进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支持获得质量奖励的服务业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深入推动品牌建设。紧密结合十四五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围绕邵阳支柱产业,突出打造大健康、旅游文化、绿色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等重点产业,依托各行业主管部门,分类施策,深入开展政府质量奖、地理标志产品、工业企业质量标杆、老字号、等级旅游景区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品牌培育推广活动。建立省、市、县三级品牌联动培育工作机制,共同营造自主品牌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发展品牌建设中介服务企业,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品牌服务。

——着力打造邵阳品牌。以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地理标志、鲁班奖芙蓉奖等为引领,培育形成一批代表邵阳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优势,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以打造区域品牌为核心,加快构建以邵阳红品牌为龙头、一县一特品牌为支持、其它特色农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为基础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创建一批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大力推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支持具备较高国内知名度、相当生产规模、市场覆盖面和国际化潜力的企业加快国际化经营,争创国际知名品牌。

——健全品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运用专利、商标注册等方式,加大对各类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品牌企业的保护力度,利用各种方式加大品牌应用推广。鼓励开展品牌价值评价,确立品牌无形资产的地位,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探索建立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竞争力为基础的品牌产生机制,有效指导企业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假冒名优、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

专栏9:品牌发展战略

1、围绕粮食、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和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打响邵阳红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邵阳红+”的形式分类打造特色品牌,全市建设1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12个县级区域公用品牌,若干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和龙头企业品牌,力争有1个区域公用品牌进入全省片区品牌建设范围,23个品牌进入全省一县一特品牌建设重点支持范围。

2、主推奇美邵阳旅游品牌,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设施外貌和社会文化活动等特性,提炼出符合城市气质的品牌IP,通过具有文化和地域代表性的,有价值的高等级景区、文旅新场景、夜间消费地、体育中心、体育公园等,完善城市的新名片,形成邵阳流量地、打卡地。

3、强化技术支撑力度

加强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工作,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全面的质量技术服务和支撑体系。加强计量科技基础研究,加快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带动高技术产业、精密仪器制造业、企业科研等相关测试领域的发展与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升级技术装备,提升计量监管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针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技能减排、循环经济、贸易公平、改善民生等新需求,建立科学先进、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计量体系。全力推进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检验检测设备改造升级和技术人才培养,围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技术提升要求,进一步扩大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覆盖面,提高检验检测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综合实力达到全省检测行业中上水平。围绕邵阳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和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技术领先、品牌效应好、辐射能力强的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实施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进一步培育和规范认证、检测市场,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开放质量技术服务市场,加快质量技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检测中心、研发中心,构建开放的技术服务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4、推动知识产权保护

——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综合执法。加强市、区县两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推动商标、专利、版权的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商标、专利执法维权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程序,健全市县两级知识产权综合执法体系。

——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核心,以邵阳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辅助,建立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主导,结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形成一保四调联动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平台。

——切实加强维权援助。认真办理各类知识产权维权智力、资金申请援助案件,切实做好年度资金援助申报、补助工作;及时处理转接各类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案件,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诉中委托调解;继续做好专利侵权判定咨询和举报投诉奖励工作;组织开展各地市、园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专场,深入基层对园区企业进行维权指导。

专栏10:知识产权保护

1、健全知识产权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商会、专家、律师积极参与的知识产权社会共治工作体系,完善社会力量介入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效率。规范司法、行政、社会力量、权利人衔接的流程,规范统一法律判定的标准,健全对社会力量参与纠纷解决工作的绩效评价及考核标准,完善政府对社会力量参与的支撑机制。

2、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的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构建一个集全市司法、行政、社会机构、当事人参与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线上线下案件处理、绩效管理、信息交流发布的平台系统。

3、培育发展知识产权调解组织、仲裁机构和公证机构。新建10个以上知识产权调解及仲裁机构,助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及仲裁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途径。

5、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宝庆人才行动计划,坚持质量人才培养和引进并重,加强质量领域的区域合作和人才交流,引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技术和高端人才。鼓励企业和省内外高校、规模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开设质量人才培养与实践基地。加强质量研究机构和质量学科建设,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加快培育一批质量学科带头人和质量科技领军人才。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实施质量人才培养工程,支持、重点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席质量官、质量工程师、环境检测师、工程监理师等高层次质量人才,优先推荐高技能质量人才参评政府质量奖。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质量管理培训和一线工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技能培训,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切实提高企、事业单位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

(四)聚焦质量发展安全,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强化对风险的应对机制,不断创新质量监管手段,切实夯实质量安全发展的底线,加大制假治劣的打击力度,有效净化市场环境。

1、筑牢质量安全底线

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的总体责任、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督的自律责任,切实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加强风险研判和监督抽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点产品、重大设备、重点工程和服务项目的监管。围绕我市食品医药、纺织服装、工艺玩具、机械装备等重点产品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将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燃气具、儿童用品等重点商品作为流通领域监管重点,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全面提升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水平。完善质量安全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构建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严格缺陷产品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

2、创新质量监管手段

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创新监管模式。积极运用双随机、一公开手段,全面规范产品合格证,依法加强质量监管,为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完善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重大设备监理、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登记管理等重点领域监管,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管控制。逐步在技术开发区、产业园等功能区域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服务机构,实施互联网+联合执法监管新模式,建立缺陷产品召回行政监管和技术支撑体系,完善缺陷产品召回信息共享和部门协作机制,加大缺陷产品召回监管力度。

3、强化风险应对机制

进一步完善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质量安全风险分析、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机制,坚持和完善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研判、预警、检查和快速处置工作,努力消除质量安全风险。加强质量安全风险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舆情监控系统和风险预警公共服务平台,制定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切实提高应对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有利于消费者维权的质量安全多元救助机制,推动建立完善产品侵权责任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引导企业、行业协会、保险公司和评估机构加强合作,有效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4、加大打假治劣力度

完善综合执法体制,落实执法责任,建立跨区域、跨领域和多部门执法联动协作互通机制,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更好衔接,严厉查处质量违法行为。建立健全重大质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新形势下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力度。突出重点工业产品、重要消费品、涉学涉童产品、电子商务产品和食品相关产品等事中事后监管,针对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的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确保不发生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集中打击和日常监督相结合、重点打击和综合治理相结合、舆论监管和企业自律相结合,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打假治劣长效机制。

专栏11:质量安全监管

1、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

2、加强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

3、完善监管网络,建立完善三级机构、四级监管格局,形成市、县、乡(镇)三级监管机构和市、县、乡(镇)、村四级监管网络,筑牢质量安全监管网底,实现监管全覆盖。

4、深入探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梳理发布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

(五)聚焦质量发展保障,实施质量工程建设

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建设,更好服务于邵阳市高质量发展。

1、产品追溯工程

进一步推动农产品、食品、药品、危险品、特种设备等重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推动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追溯体系,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采集记录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实现质量安全动态全程监管。探索建立追溯标准体系,制定追溯标准规范,统一数据采集指标、接口规范及编码规则。建立完善政府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推进各类追溯信息互通共享。

2、对标提质工程

聚焦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分类分层次广泛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以国内外优秀企业为标杆,开展过程质量和管理绩效比对。以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为引领,开展标准水平对比,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建立标准化推动应用体系。建立和完善质量对比提升工作制度、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制定质量改进和赶超措施。深入开展达标、对标、提标、创标活动,鼓励和引领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加快培育团体标准,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

3、质量信用工程

健全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体系完整、责任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质量信用体系管理机制,探索建立银行、商务、海关、税务、市场、农业、保险、统计等多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加大行政处罚等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发布质量红黑榜,将质量信息纳入市社会信用体系共享交换平台,对严重质量违法失信行为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纳入企业法人、个人信用记录,让失信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鼓励发展质量信用服务机构,规范发展质量信用评价机构,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质量信用服务市场。

4、智慧信息工程

将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到质量监管领域,全面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形成大平台支撑、大网络互联、大数据赋能、大服务集成、大监管慧治的新格局。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重点加强对数据统计的统筹,打破数据各自为政,探索各业务口数据的互联互通,整合开发业务系统,提升整体办公效能。进一步推进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质量风险预警、突发事件应急、质量信用管理等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自动录入、质量安全在线监测、违规违法网上报警、质量诚信全息留痕的质量治理信息化。

(六)聚焦质量发展环境,提升质量共治格局

1、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开展城市质量精神征集活动,形成具有邵阳特色的质量精神,建设符合邵阳发展的质量文化体系。深入开展质量月“315”安全生产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质量活动,弘扬城市质量精神,宣传普及质量基础知识、质量法律法规以及质量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将质量意识转化为社会、广大企业及员工的行为准则,切实增强全社会质量素养,引导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企业筑牢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发挥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厚植工匠文化,崇尚精益求精。加强质量文化、道德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标杆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结合产业发展特色,广泛开展先进制造业质量走廊、现代农业质量走廊、旅游服务业质量走廊、工程质量走廊、生态环境质量走廊等创建活动,展示质量发展成果。

2、营造良好宣传氛围

采取多种形式,普及质量安全消费常识,倡导科学理性、品质优先、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营造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引导各类媒体客观发布质量信息,加大对质量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质量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力普及运用报刊、电视、短视频、网络等媒体宣传渠道,通过专栏、专刊、专题等形式,广泛开展质量强市宣传,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3、推动质量社会共治

落实质量监督、质量责任、质量奖励、质量信用等质量法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推进质量信息公开,加强质量投诉处理制度建设,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提升消费者质量意识,鼓励、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质量监督。充分发挥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开展质量状况第三方评价工作,引导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质量强市领导小组要加大对全市质量工作的有效规划,统筹协调全市质量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督促检查规划贯彻落实情况;各级政府、部门要明确重点方向和任务,研究制定专项质量发展部署,与本地、本部门、本行业重点工作统筹谋划、共同实施,既统一领导,又分工明确,推动质量发展在不同领域、不同层级有效实施。

(二)完善工作机制

不断完善整合现有质量激励政策,进一步通过相应的考核制度的制定实施,保障规划的顺利实现。建立实施情况定期报告和考核制度,开展过程控制,强化年度监测,确保规划目标实现。健全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分析本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对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制度化、规范化检查评估,为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加大财政投入

各级财政要将质量发展工作所需资金纳入预算,加大对质量发展工作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对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及相关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在质量大数据建设、重点行业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建设、质量创新研究、质量人才培养、技术改造、标准制(修)订、创新性、公益性标准实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

(四)强化工作落实

各地、各部门要将落实质量发展的远期规划同解决当前突出的质量问题结合起来,提高针对性,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产品和重点人群,有效解决事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等重点质量问题。要联系质量安全重点的实际问题,制定本规划的工作方案,确保目标任务完成。要建立落实规划的工作责任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严格实施奖惩,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739-5367220

邮箱:sysdzb@shaoyang.gov.cn

版权所有:邵阳市人民政府 Copyright © 2011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6007413号
主办单位:邵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市数据局
湘公网安备 43050202000153号 网站标识码:4305000001
主办单位:邵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市数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