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第二节 农业农村发展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 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第四节 基本原则
第五节 发展目标
第六节 主要任务
第二章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第一节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第二节 优化空间功能布局
第三节 统筹产业集群发展
第四节 与省市级空间规划相适应
第三章 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
第一节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第二节 积极稳定发展生猪产业
第三节 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
第四节 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第五节 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第六节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七节 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第四章 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第一节 着力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第二节 大力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
第三节 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
第四节 打造要素集聚园区共享平台
第五节 推动农村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第六节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第七节 推进农业开放发展
第五章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第一节 推进种业创新发展
第二节 推进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健全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第四节 加快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
第六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第二节 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节 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和重点帮扶
第四节 促进农民增收和全面发展
第七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一节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
第二节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第三节 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八章 加强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
第二节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第三节 注重农业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强化党对农村各类组织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
第三节 有效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第四节 积极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第五节 积极创新“党建+社会治理”模式
第十章 建立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
第一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第二节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第三节 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四节 健全农民创业创新体制
第五节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六节 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七节 建设坚强有力的综合执法体系
第十一章 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 强化金融支撑
第三节 强化人才保障
第四节 强化用地保障
第五节 强化法治保障
第六节 强化风险防范
第七节 制定乡村治理政策
第八节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第九节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第十节 健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
附表:邵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库
附图:1、空间定位图
2、功能布局图
3、重要农产品布局图(粮食生产功能区、生猪供应保障区、优质蔬菜种植区、油菜生产保护区)
4、优势特色农产品布局图(中药材产业布局图、茶叶产业布局图、水果产业布局图、草食畜牧业布局图、家禽产业布局图、水产产业布局图、种业布局图)
根据国家“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湖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编制《邵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21-2025年)》,本规划是汇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朝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级决策部署,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实施了“2333”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末,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7.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万元,较“十二五”期末分别增长58.14%、61.77%。“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农产品供给保持稳定
“十三五”期间,邵阳市按照“稳粮优经”总体思路,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24万吨,油料总产量21.2万吨,蔬菜总产量303.4万吨,水果总产量120万吨,出栏生猪523.7万头,牛奶产量3万吨,水产品9.7万吨,较“十二五”期末,除生猪因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供应量略有回落外,全市农产品供给基本保持稳定,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图1 湖南省、邵阳市粮食生产趋势图
图2 湖南省、邵阳市油料生产趋势图
图3 湖南省、邵阳市生猪养殖发展趋势图
(二)农业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更加完善。2020年末,全市耕地总面积609.77万亩,基本农田514.5万亩。“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153.01万亩,到2020年底,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总面积304.54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9.94%。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402.83万亩,油菜籽生产保护区111.87万亩(其中严格管控面积1.29万亩)。二是产业主体不断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提档升级较快,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623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25家(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75家,市级230家),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560亿元。三是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推进。隆回金银花、宝庆龙牙百合、洞口雪峰蜜桔、新宁脐橙、武冈铜鹅、邵阳茶油、邵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6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59个、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00个。四是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全市拥有农产品驰名商标9个。培育和打造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邵阳红”,已有56家企业、90个优质产品进入品牌目录。“洞口雪峰蜜桔”、“邵阳茶油”进入2019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录,邵阳县、邵东市分别以“邵阳茶油”、“邵东玉竹”为主导产业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崀山脐橙”被列入全省片区公用品牌名单。全市完成绿色食品认证222个、有机农产品认证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个。五是农业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58个,经营收入达18.3亿元。
(三)农业科技支撑实现新突破
一是农机化事业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末,全市农机总动力513.9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93%,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32%,较“十二五”期末分别提升20.67%、9.69%、23.18%,新增现代化农机合作社159家。二是农业科学研究取得新进步。“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立农业类院士专家工作站20余个,邵阳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展各项科研课题及试验50个,承接国家级科研推广项目18个,“邵阳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被认定为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是农技推广有新成效。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程承包服务面积、绿色防控覆盖面积稳步增长。四是种畜禽繁育体系不断提升。“十三五”期末,全市有20家种猪场、3家种鸡场、1家种羊场、1家种鹅场、5家供精场,黔邵花猪枫木团保种场、黔邵花猪东山乡保种场、武冈铜鹅保种场等3家保种场被评为省级保种场。
(四)农业安全监管展现新力度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期末,各县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乡镇农产品、监管站、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持续完善,基层网格化监管基本形成,村组均已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协管员。追溯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06个67万亩,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5.4万亩,2020年,省农业农村厅对邵阳市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8.5%。二是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开展禁限用农(兽)药、瘦肉精、兽用抗菌药减量、农资打假、生猪非法屠宰等各项行动。“十三五”期间,全市出动执法人员1.2万人次,开展各类执法行动500余次。
(五)农村改革释放新活力
一是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全市12个县市区、202个乡镇(街道)、3394个村共完成确权面积529万亩,承包合同书签订率99.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颁发率99.5%、档案整理完成100%,档案入馆率100%,全面完成市、县农村土地确权信息应用平台建设。二是全面推进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十三五”期间,全市基本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主体工作,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核实资产108.91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2543.89万亩,基本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
(六)农村人居环境呈现新面貌
一是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邵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完成了3438个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是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办点示范。推动了19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三是加强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44%。
(七)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一是谱写了邵阳扶贫减贫历史的新篇章。全市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0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4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减贫人口为全省最多,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2019年、2020年邵阳市连续两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市州”。二是实现了贫困群众生活水平的新跨越。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7786元增加到2020年的14119元,年均增长约12%,年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三是激发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电商、光伏、旅游等新业态,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格局,在全市贫困村建立专业合作社2241个,与19.12万贫困户建立了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邵阳县油茶、邵东中药材、隆回金银花、新宁脐橙、洞口雪峰蜜桔等打造了“国字号”品牌。四是打造了贫困地区基础建设的新面貌。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和提质改造1.2万余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所有乡镇通客车,25户及100人以上的院落全部通硬化路。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率、光网通达率和4G网络有效覆盖率均达100%。新建和改扩建人安饮水工程6958处,集中供水人口565万余人,农村饮水问题全面解决。五是开创了农村社会善治善管的新局面。推行“一支部、五创建、八协会”,即建设坚强党支部,开展信访“三无”、文明、廉洁、平安、美丽乡村创建,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孝善理事会、老年协会、禁赌协会、禁毒协会、志愿服务协会,群众议事、办事有章可循,农村社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六是创造了一批具有邵阳特色的新经验。聚焦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落实瓶颈,探索形成市领导联系贫困县、“三走访三签字”、“四不两直”常态化调研、“三述三评三公开”、“互联网+”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隆回县“爱心超市”、洞口县“三棵树”、绥宁县“劳务经纪人”、城步县“电商扶贫”、新邵县“公德教育”、新宁县“群众院落会”、武冈市“一述双评”、邵阳县“小积分、大扶贫”等一批经验做法得到上级的肯定,在国家、省级主流媒体及期刊宣传推介,为全国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邵阳智慧。
第二节 农业农村发展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应对国内外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展望“十四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给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了全新机遇和挑战。
(一)有利因素和力量正在不断蓄积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系列重要讲话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指明新方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高四新”要求,省委省政府将“三农”工作融入“三高四新”战略一体部署、一体推进,高层次、高水平、全方位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已成为全省上下共识,邵阳市做为全省农业大市,为邵阳市打造杂交水稻种业创新高地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
二是新时代战略叠加实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力。随着消费投资需求、生产组织方式、资源要素配置和乡村振兴战略、湖南“一带一部”战略、湖南省打造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宏观调控手段的重大变化,为全市补齐发展短板,推进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阶段性的发展动力。
三是需求结构升级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形成新拉力。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对优质、安全、营养和绿色农产品,及农业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教育及创意农业等新产品、新业态的需求快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形成强大拉力。
四是改革创新为农业农村创新发展释放新活力。“十四五”时期,随着农业农村等各领域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全面深化,将有力破解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活力。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加快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新材料、新模式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必将对农业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产生重大影响,为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带来巨大推力。
五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农业农村发展催生强劲的内生动能。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效让脱贫地区走上了乡村振兴新起点,进一步释放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进一步鼓足了党员干部队伍的精气神,开启全面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必将形成时不我待、力争上游的生动局面。
(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依然存在
一是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业多功能开发总体偏弱,重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偏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稳定粮食、生猪生产难度增大,农产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保供给和保安全任重道远。
二是生产要素制约日益凸显。土地等自然资源、资本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农业从业劳动力整体紧缺、结构失衡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导致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的特征更加凸显。
三是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治,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并呈刚性减少,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仍然艰巨。
四是体制机制约束还有待破解。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与设施农业用地落实难并存,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基层农技队伍不稳定、农民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化程度不高,财政及金融支农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是持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面临挑战。邵阳市辖12个县市区,其中刚脱贫县占居8个县(市),刚脱贫人口数量大,刚脱贫地区产业振兴、乡村建设的自我发展和建设能力仍有欠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艰巨。
第三节 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做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三高四新”战略,一以贯之发展精细农业,持续推进“六大强农”行动,加快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化水平,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构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新格局。
(二)发展思路
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扎实践行湖南“三高四新”、“一带一部”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第一要务,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以全省打造“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创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和种业创新,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沙、岳阳、郴州自由贸易试验区,构筑对外开放、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全市按照“保供给、转方式、调结构、夯基础、增动能、控风险、抓改革、惠民生”的基本思路,提升“粮、猪、菜、油”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动全市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健全完善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三农”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全市上下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步调,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统筹谋划、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与“物”的现代化,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新阶段“三农”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以协调发展为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必要条件,以开放发展为必由之路,以共享发展为本质要求,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增效,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推动要素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全面推进“产村人”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融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机统一。
第五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创建开放、共享的产业发展平台。到2025年,力争创建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打造一批农业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初步形成以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基本现代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肉铺子”、“果盘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农民全面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初步形成以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基本现代化,助力邵阳市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农业全面升级:夯实粮、猪、菜等重要农产品战略安全基础,提升农产品安全、优质、特色属性,推动农产品加工升级、种业创新升级,培育发展中药材、茶叶、油菜、水果、草食畜牧、蔬菜、家禽、水产等市级“十大”百亿产业(其中油茶、楠竹产业规划见林业部门专项规划),使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在“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抢占主导地位,提升农业比较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农村全面进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集体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增强,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不断纵深递进,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小镇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农民全面发展:农民就业创业水平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重要突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其获得感、幸福感、自信力不断增强,让农民成为有一定吸引力的职业。
(二)具体目标
1.农业农村经济体量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20年677.6亿元提高到80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达到460亿元,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
2.优势农产品供给质量持续升级。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产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粮食、肉类、食用油等重要农产品产出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全链条提升粮食、生猪、蔬菜、中药材、茶叶、油菜、油茶、水果、楠竹、草食畜牧、蔬菜、家禽、水产等产业在省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中的地位。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30个、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5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个、绿色发展示范引领区1个,打造一批十亿农业产业强镇(特色农业小镇),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数量显著提升,构建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联结紧密的乡村产业体系。
3.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构建“1+12+N”的农业品牌发展格局,即全市建设1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邵阳红”、12个县级区域公用品牌、若干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和龙头企业品牌,力争有1~2个区域公用品牌进入全省片区品牌建设范围,3~5个品牌被评为全省“一县一特”优秀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做精做美“邵阳红”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以“邵阳红+”的形式分品种进行打造,提高产品质量,挖掘品牌文化,扩大市场营销,全面提升“邵阳红”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4.农业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夯实杂交水稻、西甜瓜、果树、蔬菜、中药材种业的育繁推能力,力争在西瓜、水稻种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种质资源得到更好保护。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较快提升,力争建成一批以果蔬、中药材、茶叶、畜禽、油菜等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覆盖率稳步增长,分别达到60%、96%、70%,农业绿色发展得到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农业社会化组织服务覆盖小农户水平不断提高。
5.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加强。“十四五”期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180万亩,其中新建144万亩、提质改造36万亩。到2025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将达到448.54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3.56%。农村交通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村庄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农村电商逐步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70亿元。农村基本普及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农业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健全,应急救援能力增强。
6.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有效治理,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稳步提高,乱倒乱排得到管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厕所粪污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村容村貌整体提升,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到2025年,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8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60个,打造省级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休闲农业精品旅游景点线路5条。
7.乡村治理能力持续强化。村级自治民主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法治建设不断深入,乡村基本法律服务体系、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农村居民文明素养显著提高。党组织领导的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8.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入。乡风文明建设实现制度化、常态化,移风易俗成为广大农民自觉行动,基本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拓展,以县域为单元,建立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县乡村三级组织架构,持续推进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示范村创建。
9.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建立健全功能覆盖到村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力争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10.农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联结更加紧密,辐射带动农民发展能力提升。到2025年,力争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0家、市级龙头企业100家,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增加56个,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增加100个,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增加180个,发展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3家、省五星级农庄10家。高素质农民培育扩面提质,农民创新创业能力逐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邵阳市“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指标
类别 |
序号 |
三级指标 |
单位 |
基期值 |
目标值 |
年均增 长率 |
备注 |
|
一级 |
二级 |
2020年 |
2025年 |
|||||
农业农村经济 |
产业产值 |
1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
亿元 |
677.6 |
807 |
3.56% |
|
2 |
其中:农业产值 |
亿元 |
346.3 |
460 |
5.84% |
|
||
3 |
农产品加工总产值 |
亿元 |
1560 |
2000 |
5.09% |
|
||
4 |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
/ |
2.3 |
2.5 |
1.68% |
|
||
5 |
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产值 |
亿元 |
18.3 |
28 |
8.88% |
|
||
农村经济 |
6 |
村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上占比 |
% |
50 |
55.98 |
2.29% |
|
|
农产品供给 |
重要农产品 |
7 |
粮食 |
万吨 |
324 |
325 |
0.06% |
|
8 |
生猪(出栏量) |
万头 |
523.7 |
703 |
6.07% |
|
||
9 |
蔬菜 |
万吨 |
303.4 |
330 |
1.70% |
|
||
优势特色农产品 |
10 |
中药材 |
万亩 |
108 |
130 |
3.78% |
对接省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 |
|
11 |
茶叶 |
万亩 |
46 |
50 |
1.68% |
|||
12 |
油菜籽 |
万吨 |
16 |
17.25 |
1.52% |
|||
13 |
水果 |
万吨 |
120 |
150 |
4.56% |
|||
14 |
水产品 |
万吨 |
9.7 |
12 |
4.35% |
|||
15 |
草食畜牧(牛羊出栏量) |
万头 |
91.27 |
100 |
1.84% |
|
||
16 |
家禽(出笼量) |
万羽 |
4465.57 |
5000 |
2.29% |
|
||
17 |
奶业 |
万吨 |
3 |
5 |
10.76% |
|
||
农业高质高效 |
科技应用 |
18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60 |
64 |
1.30% |
|
19 |
农业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 |
>4.7 |
>6.0 |
>5.01% |
|
||
20 |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
% |
96 |
98 |
0.41% |
|
||
21 |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 |
61.93 |
67 |
1.59% |
|
||
22 |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 |
75.32 |
82 |
1.71% |
|
||
绿色生产 |
23 |
高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304.54 |
448.54 |
8.05% |
|
|
24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 |
79.44 |
85 |
1.36% |
|
||
25 |
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合格率 |
% |
98.5 |
≥98 |
/ |
|
||
26 |
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 |
个 |
236 |
300 |
4.92% |
|
||
品牌建设 |
27 |
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
个 |
1 |
1 |
0.00% |
“邵阳红”系列 |
|
28 |
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
个 |
6 |
12 |
14.87% |
|||
园区建设 |
29 |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
个 |
1 |
2 |
14.87% |
|
|
30 |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集聚区) |
个 |
2 |
5 |
20.11% |
|
||
农业高质高效 |
园区建设 |
31 |
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 |
个 |
59 |
89 |
8.57% |
|
32 |
现代农业科技园 |
个 |
1 |
2 |
14.87% |
|
||
33 |
农民创业园 |
个 |
/ |
2 |
/ |
|
||
34 |
田园综合体 |
个 |
/ |
2 |
/ |
|
||
35 |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引领区 |
个 |
/ |
3 |
21.98% |
|
||
36 |
省级及以上特色农业小镇(农业产业强镇) |
个 |
10 |
27 |
21.98% |
|
||
主体培育 |
37 |
国家级龙头企业 |
家 |
4 |
7 |
11.84% |
|
|
38 |
省级龙头企业 |
家 |
75 |
105 |
6.96% |
|
||
39 |
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
个 |
3 |
23 |
50.29% |
|
||
40 |
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
个 |
224 |
280 |
4.56% |
|
||
41 |
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
个 |
104 |
204 |
14.42% |
|
||
42 |
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 |
个 |
83 |
263 |
25.94% |
|
||
43 |
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 |
家 |
3 |
6 |
14.87% |
|
||
44 |
省五星级休闲农庄 |
家 |
35 |
45 |
5.15% |
|
||
乡村宜居宜业 |
人居环境 |
45 |
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 |
% |
60 |
78 |
5.39% |
|
46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89.3 |
90.8 |
0.33% |
|
||
47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 |
78 |
90 |
2.90% |
|
||
48 |
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 |
% |
20 |
100 |
37.97% |
|
||
49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 |
20 |
34 |
11.20% |
|
||
50 |
快递进村覆盖率 |
% |
55 |
100 |
12.70% |
|
||
美丽乡村 |
51 |
县级及以上文明乡(镇)/村占比 |
% |
45/36 |
60/75 |
5.92%/ 4.56% |
|
|
52 |
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
个 |
52 |
150 |
23.60% |
|
||
53 |
省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 |
个 |
4 |
9 |
17.61% |
|
||
54 |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个 |
2 |
5 |
20.11% |
|
||
农民富裕富足 |
|
55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 |
8.1 |
高于GDP和城镇居民平均增速 |
|
|
56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 |
2.18 |
<2 |
-1.71% |
|
||
57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 |
27.8 |
25 |
-2.10% |
|
||
58 |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
% |
8.84 |
12.7 |
7.52% |
|
||
59 |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 |
元/人·年 |
4000 |
5700 |
7.34% |
|
第六节 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以保障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前提,积极对接省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大力发展精细农业,构建起更加健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聚焦新发展阶段使命和任务,发挥“三农”基本盘作用
扛稳粮食生产安全重任、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新发展阶段的使命和任务,要严守耕地红线,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猪、菜、油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推进种业创新,打造智慧智能农业,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聚焦全省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围绕全省打造“三个高地”,立足绥宁县、武冈市等县市杂交水稻制种优势,打造杂交稻种业创新高地,对接长沙、岳阳、郴州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推动农村改革和农业“走出去”。围绕全省践行“四新”使命,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推动“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创建中有新担当,在构建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格局中有所作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
(三)聚焦全省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提质上档
聚焦全省优势特色千亿产业(粮食、畜禽、蔬菜、茶叶、油菜、油茶、水产、水果、中药材、竹木),大力发展精细农业,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动全市“十大”百亿产业提质上档。
(四)聚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抓好村庄规划编制,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特色农业小镇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五)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力推进乡村振兴要素保障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深化农村改革和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体系,围绕乡村振兴“五大振兴”目标任务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从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入手,设立专项小组或工作专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保障。
第二章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第一节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湖南处于“中部崛起”区域,位于“泛珠区域”的“中躯”,是东部和西部的“聚宝盆”、“传送器”。邵阳市地处湖南东、西部过渡带和全省四大经济板块结合部,境内公路、铁路交通便利,是全省通往西南内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甚至东南亚地区的交通“枢纽”。利用邵阳地区区位特点,对外,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突出农产品“产地”功能,发展“外向型”农业,把邵阳市建设成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物流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肉铺子”、“果盘子”。对内,扎实践行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和“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沪昆经济带”精细农业发展高地和“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腹地。
第二节 优化空间功能布局
邵阳市地处雪峰山脉以南、南岭山脉以北,山地占土地总面积57.6%,是资水和沅水的发源地,自然资源丰富,无外源污染,利于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因此,要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邵阳市现代农业的目标模式和具体实践形式。按照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科学规划粮食生猪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划定基本烟田保护区(隆回县、邵阳县、新宁县),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空间,打造以武冈市为中心的“西部生态农业圈”(武冈市、洞口县、新宁县、绥宁县、城步县)、以中心城区为主的“东部高效农业集群”(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邵东市、新邵县、隆回县、邵阳县)。
第三节 统筹产业集群发展
(一)保障重要农产品功能区
粮食生产功能区: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及用途管制,以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市、新宁县、绥宁县、城步县等9个县市为重点,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打造百万亩高档优质稻基地,推动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迈进。突出绥宁县、武冈市制种大县种业生产能力,保障水稻种子供给,确保粮食安全供给。
生猪供应保障区:积极恢复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武冈市、新宁县等生猪调出大县产能,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养殖。
优质蔬菜种植区:以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等城市近郊为重点,辐射带动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等地,建立优质高效蔬菜基地。在城步县、绥宁县、隆回县、新宁县、洞口县、新邵县等县的高海拔地区建立高山延季蔬菜种植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竹笋、蕨菜、薇菜、野生食用菌等山野菜。
(二)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合理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一县一特”、“一特多辅”优势特色产业,推进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延长产业链、价值链。
邵阳市特色农产品主要产地布局
序号 |
产业类别 |
重点区域 |
备注 |
|
1 |
中药材 |
金银花 |
隆回县、新邵县、洞口县 |
市境北线中药材产业带 |
湘玉竹 |
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 |
|||
龙牙百合 |
邵阳县、隆回县、新邵县 |
|||
特色草本药材 |
邵东市、武冈市、新宁县 |
|
||
特色木本药材 |
新宁县、城步县、绥宁县、洞口县 |
|
||
微生物药材 |
大祥区、北塔区、双清区、邵东市、武冈市 |
|
||
2 |
茶叶 |
高山云雾茶区 |
洞口县 |
|
毛尖富硒茶区 |
隆回县、武冈市 |
|
||
优质生态茶区 |
新宁县、邵阳县、新邵县、绥宁县 |
含野生茶 |
||
特种茶区 |
城步县(虫茶)、绥宁县(青钱柳)、新宁县(绞股蓝)、新邵县(桂丁茶) |
|
||
3 |
油菜 |
油菜生产大县 |
以邵阳县、邵东市、洞口县为重点,划好建好油菜生产保护区 |
|
“油-稻”轮作 |
以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市、新宁县、绥宁县、城步县等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 |
|
||
4 |
水果 |
蜜柑基地 |
洞口县、隆回县、绥宁县、城步县、新邵县、邵阳县 |
“洞新高速”柑橘产业带 |
脐橙基地 |
新宁县、武冈市 |
|||
时鲜水果 |
双清区、大祥区、邵东市、邵阳县、新邵县、新宁县、武冈市、北塔区 |
|
||
5 |
草食 畜牧 |
肉牛、肉羊 |
洞口县、隆回县、新邵县、邵阳县、新宁县、绥宁县 |
|
奶牛、奶山羊 |
城步县 |
|
||
6 |
家禽 |
鸡、鸭 |
邵阳县、新邵县、邵东市、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市、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 |
|
鹅 |
武冈市、新宁县、洞口县、绥宁县 |
|
||
7 |
水产 |
名特优水产 |
大祥区、隆回县、邵阳县、洞口县、邵东市、新邵县、绥宁县 |
|
8 |
种业 |
杂交水稻 |
绥宁县、武冈市、隆回县 |
|
中药材 |
邵东市、隆回县、新邵县 |
|
||
茶叶 |
隆回县、城步县、新宁县、新邵县 |
|
||
蔬菜 |
大祥区、双清区、邵阳县 |
|
||
水果 |
隆回县、新邵县、洞口县、武冈市、新宁县 |
|
||
畜禽 |
邵东市、洞口县、隆回县、新邵县、邵阳县、绥宁县、城步县 |
|
||
水产 |
大祥区、隆回县、邵阳县、洞口县、邵东市、新邵县、武冈市 |
|
(三)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聚
围绕粮、猪等重要农产品和中药材、茶叶、油菜、油茶、水果、楠竹、草食畜牧、蔬菜、家禽、水产等全市“十大”百亿产业内容,着力打造经济实力靠前、科技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联农带农强的行业标杆龙头企业,力争每个标杆龙头企业产值突破10亿元。
农产品加工标杆龙头企业布局
序号 |
产业类别 |
企业名称 |
企业布局 |
1 |
粮食类 |
湖南浩天米业有限公司 湖南粮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湘俏米业有限公司 |
大祥区、邵东市 |
2 |
畜禽类 |
湖南南山牧业有限公司 洞口县肉食冷冻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宝东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邵阳湘村高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深圳市叁陆伍生鲜食品有限公司 |
城步县、洞口县、双清区、邵阳县、绥宁县 |
3 |
蔬菜类 |
湖南军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新巾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湖南神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隆回县、大祥区 |
4 |
中药材类 |
湖南省天宏药业有限公司 湖南省松龄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湖南省宝庆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新邵南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邵东市、隆回县、新邵县 |
5 |
茶叶类 |
湖南古楼雪峰云雾茶有限公司 湖南龙回一都富硒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兴盛茶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洞口县、隆回县、新邵县 |
6 |
油料类 |
湖南贵太太茶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洞口亿丰农林牧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省金昭阳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日恋茶油股份有限公司 |
绥宁县、洞口县、邵东市、 邵阳县 |
7 |
水果类 |
崀山果业有限责任公司 新宁龙丰果业有限责任公司 洞口辣妹子食品有限公司 |
新宁县、洞口县 |
第四节 与省市级空间规划相适应
根据《湖南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空间、“四区一基地”农业空间、“一圈一群三轴多点”城镇空间、“三纵五横四网一中心”全域开放空间格局,邵阳市在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中处于武陵-雪峰山脉生态屏障区和沪昆城镇发展轴,对全市的总体功能定位为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区。本规划确定的“西部生态农业圈”、“东部高效农业集群”农业产业空间功能布局,与省、市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湖南省农业优势产业及优势产业带布局
序号 |
优势产业 |
全省优势产业区域及优势产业带 (仅体现邵阳地区) |
1 |
优质稻米 |
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县、武冈市 |
2 |
优质食用油 |
菜油:核心区有邵东市、邵阳县、洞口县;重点产区有隆回县、武冈市 茶油:邵阳县、绥宁县、邵东市、隆回县、新邵县、城步县、武冈市、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洞口县、新宁县 |
3 |
良种生猪 |
洞口县、武冈市、邵阳县、新邵县、邵东市、隆回县、绥宁县 |
4 |
优质蔬菜 |
洞口县 |
5 |
优质水果 |
核心产区:新宁县、武冈市、洞口县 重点产区:邵阳县、绥宁县、邵东市、新邵县 |
6 |
品牌茶叶 |
邵东市、新宁县、隆回县、洞口县、城步县、武冈市 |
7 |
道地药材 |
邵东市、隆回县、邵阳县、新宁县 |
8 |
特色畜禽 |
肉牛:新邵县、隆回县、新宁县 |
9 |
水产品 |
稻鱼:新邵县、洞口县 |
10 |
林业 |
竹木:绥宁县、城步县、洞口县、新宁县 林下经济:新宁县、邵阳县 花卉苗木:大祥区、双清区、邵东市、新邵县、隆回县、新宁县、邵阳县 |
第三章 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
牢牢扛稳产粮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实“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防范化解农业风险,确保稳定粮食、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应,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一)发展目标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5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面积达到百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325万吨以上。
(二)发展布局
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402.83万亩,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争创粮食产业集群和粮食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稳定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市、新宁县、绥宁县(制种)等产粮大县粮食播种面积,以东部县(市)为重点,推广粮食高产高效模式,打造粮食生产新增长点。在“衡邵干旱走廊”多措并举,围绕农产品加工,发展玉米、高粱、大豆、薯类、花生等特色旱地作物的间作套种,促进旱杂粮扩面增产,以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武冈市、新宁县为重点发展玉米、高粱(酒用)生产,以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洞口县、武冈市为重点发展大豆生产,以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市、新宁县为重点发展花生生产,以邵东市、隆回县、武冈市、新宁县、绥宁县、城步县为重点发展甘薯和马铃薯生产。
(三)发展措施
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一是把粮食生产摆在“三农”工作首要位置,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依照行政管理和土地权属,压实属地责任,探索构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县、乡、村三级“田长制”管理体系,逐级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标,将粮食安全考核结果纳入对市县重点工作绩效考核范畴。二是多举措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开展早稻集中育秧,稳定双季稻播种面积,支持一季稻区发展再生稻,充分利用旱土、高岸田、天水田、渗漏田和不适合发展水稻生产的严格管控区等发展特色旱杂粮生产,扩大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三是大力推广高效增产技术,实施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广“早专晚优”、“一季优质稻+一季油菜”等轮作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促进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四是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推进粮食种植全程专业化服务和粮食仓储、烘干服务。五是发展粮食精细加工,依托龙头加工企业,打造粮食精品名牌和区域性公用品牌。
第二节 积极稳定发展生猪产业
(一)发展目标
保障703万头生猪稳定供应,全市生猪存栏量达到450万头、能繁母猪达到40万头。
(二)发展布局
积极稳妥恢复生猪产能,科学合理调整禁养区,区域内均衡发展,以生猪调出大县为主,重点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养殖。以绥宁县、城步县、武冈市等山区县市为重点,打造西部高档特色肉猪养殖区。
(三)发展措施
以建设现代生态畜牧业为方向,以保供增收为核心。一是推动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变,综合资源禀赋与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推进高效适用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建设规模以上标准化养猪场2000家,切实发挥示范养殖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推动生猪品质向高质量转变,改良生猪品种,加大饲料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完善饲料生产经营诚信体系和饲料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实施生猪质量安全追溯,推动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积极推进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三是引进大型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形成生猪主产区产业链,推动流通体系从“运猪”向“调肉”转变,积极推进生猪“就近屠宰、冷链运肉、冰鲜上市”,支持屠宰企业在生猪主产区建设标准化屠宰示范场,配置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扩大猪肉产品跨区域运输、销售范围。四是优化财政扶持方式,加大生猪产业环保、防疫、物流、保险等体系的支持力度。五是增强全民防疫风险意识,完善检疫检测手段,加强检疫监管和养猪场综合防疫管理,积极推进非洲猪瘟无规定疫病养殖小区(场)建设,鼓励建设畜禽运输车辆清洗消毒中心,不断提高生物安全水平,确保安全健康发展。六是着力重视“黔邵花猪”、“武冈铜鹅”等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高特色品牌效益。
第三节 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
(一)发展目标
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20万亩,总产量达到330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近150亿元。
(二)发展布局
以城市近郊为重点,持续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建设优质蔬菜供应基地。以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等市区近郊为重点,建立集约化、规模化、高产出、多功能优质高效蔬菜种植基地10万亩。在城步县、隆回县、绥宁县、新宁县、洞口县等高海拔地区建立高山延季蔬菜基地20万亩。在大祥区、城步县、绥宁县、隆回县、新宁县、洞口县等县(区)发展食用菌1万亩。以宝庆三辣(辣椒、大蒜、生姜)、黄花菜、芥菜等特色蔬菜为重点,建立稳定的原料蔬菜生产基地30万亩。
(三)发展措施
一是推进“菜篮子”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专业菜地面积,以龙头企业建设为突破口,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二是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核心,加强科技协作攻关,在种子、种苗、商品化处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优化蔬菜生产品种结构,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产品、丰富花色品种”,在海拔500m以下浅丘区,重抓早春马铃薯、番茄、辣椒、茄子、四季豆、豇豆、黄瓜、菜玉米、生姜等大宗蔬菜种植,在低中山区抓好应季大宗蔬菜和食用菌、辣椒、萝卜、青菜等加工型蔬菜生产,发挥高山地区夏秋气候优势,发展夏秋萝卜、四季豆、西红柿等延季蔬菜,着力开发邵东市黄花菜、宝庆三辣、城步县番茄等特色蔬菜和竹笋、蕨菜、薇菜、山苍子、野生菌等山野菜系。四是与《湖南省辣椒产业发展规划及行动方案》相衔接,积极融入湖南辣椒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第四节 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围绕高质量保供,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两个“三品一标”一起抓,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合格达标农产品,推动建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设一批集成应用基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强化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加强乡镇监管能力建设,推进基层网格化监管。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探索“阳光农安”和智慧监管模式。强化日常巡查检查,扎实开展监督抽查、飞行检查,严格落实“双随机”要求。依法实施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加强投入品生产经营管理和使用指导,推进农药兽药使用减量行动。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名录,指导督促生产经营者安全用药,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深入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等专项整治行动,防范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第五节 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加强承包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水稻生产功能区底线不突破。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蔬菜、油菜等农产品生产。开展农村耕地撂荒专项整治,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强化耕地质量监测监管,稳步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确保新增耕地质量不降低。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加大推广农家肥、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土壤改良、绿肥种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广,继续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轻中度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采取工程与农艺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措施,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的农业生产制度初步建立。
第六节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落实国家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规划到2025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80万亩(其中新建144万亩、提质改造36万亩)。紧紧围绕提升粮食产能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按照“五统一”要求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成数量有保证、质量有提升。重点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系统治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加强机耕道修建,实施宜机化改造。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使用土地出让收入中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支出。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经费。全面上图入库,强化用途管控,建成全省农田建设“一张图”和监管系统。
第七节 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实施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抗潮等防灾减灾工程,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强化预报、预警、预演、完善、预案,妥善应对水旱灾害风险。开展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建立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健全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完善动植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体系,着力抓好柑橘黄龙病等检疫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防控,提升动植物保护信息化水平。发挥农业保险灾后减损作用,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开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扩大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家庭农场保险试点范围,推进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
第四章 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一以贯之发展精细农业,持续推进“六大强农”行动,加快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
第一节 着力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以精细农业、绿色农业为发展方向,对接省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培育计划,大力实施“一县一特、一特多辅”战略,积极推进中药材、茶叶、油菜、油茶、水果、楠竹、草食畜牧、蔬菜、家禽、水产等“十大”百亿优势特色产业(油茶、楠竹产业见林业部门规划专章)提质上档,推动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50万亩,打造“沪昆经济带”精细农业发展高地。
(一)中药材
1.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规模发展至130万亩,中药材全产业链综合价值争创200亿元。产能目标如下:
优先发展道地中药材。全市道地中药材主要有金银花、百合、玉竹、黄精、天麻、茯芩、绞股蓝、青钱柳、射干、丹皮、白芍、苡米、白术12味,到2025年发展到92万亩,产量40万吨。
积极发展特色中药材。全市特色中药材主要有女贞子、杜仲、厚朴、药用玫瑰、吴茱萸、湘莲、桅子、葛根、玄参、枳壳10味,到2025年发展到23万亩,产量9万吨。
适当发展传统中药材。全市传统中药材主要有艾叶、罗汉果、鱼腥草、博落回、槐米、虫蜡、半夏、荆8味,到2025年发展到15万亩,产量7万吨。重点发展湘九味中药材中的百合、玉竹、黄精、金银花、枳壳、博落回等七味药材。
2.发展布局
全力打造以邵东市、隆回县、新邵县为主的中药材龙头板块,在全市建立八个中药材种植片区。(1)金银花产区。以隆回县为主,新邵县、洞口县为辅,种植面积发展到40万亩。(2)玉竹产区。以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为主,建立“湘玉竹”种植基地20万亩。(3)龙牙百合产区。以邵阳县、隆回县、新邵县为主,建立“龙牙百合”种植基地15万亩。(4)特色草本药材产区。以邵东市、武冈市、新宁县为主,特色草本药材(射干、丹皮、白术、白芍、栀子、牛膝、铁皮石斛等20种)种植面积发展到25万亩。(5)特色木本药材产区。以新宁县、城步县、绥宁县、洞口县为主,特色木本药材(杜仲、厚朴、银杏、香果树等16种)种植面积发展到15万亩。(6)青钱柳产区。以绥宁县、武冈市为主,种植面积发展到8万亩。(7)绞股蓝产区。以绥宁县、新宁县、邵阳县为主,种植面积发展到4万亩。(8)微生物药材产区。在大祥区、北塔区、双清区和邵东市、武冈市发展微生物药材养殖区3万亩。
3.发展措施
一是实施种业兴药战略。以“全国中药材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邵东市为重点,建立完善的良种繁育服务体系,分区建立3个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制定10个特色中药材种植标准操作规程。二是实施品牌兴药战略。以“南国药材之都”和“龙牙百合之乡”为基础,建设10个中医药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推出道地中药材“邵阳十二味”,全市统一打造“邵阳红·药材”区域公用品牌,重点培育“隆回金银花”、“湘玉竹”、“宝庆龙牙百合”、“邵阳青钱柳”、“邵阳绞股蓝”等品牌,培育“松龄堂”、“南国药都”、“楚天春”、“三益庄”等老字号药店。三是实施科技兴药战略。充分发挥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邵阳学院、邵阳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等专业人才的技术优势,加强协作,以提高中药材质量效益为中心,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采收加工和新药开发等方面进行集中攻关,促进全市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和中药材品质的提高。四是实施集团经营战略。全市布局55家中医药加工企业,培育35家初加工企业,以确保90%以上的中药材得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全面提升现有中医药初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适当布局一批中医药精深加工企业,开展中医药内含物提取、中医药衍生产品开发、中医药保健产品研发等精深加工。五是实施市场兴药战略。以廉桥“南国药都”市场、隆回县小沙江金银花交易市场、隆回县龙牙百合交易市场为重点,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形式的产品营销体系以及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运作体系,使之成为带动全省、辐射中南地区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六是建立建全中医药全产业链质量溯源体系,构建中医药科研培训体系。
(二)茶叶
1.发展目标
到2025年,茶叶种植规模达50万亩,年茶叶总产量达5万吨,茶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争创100亿元。
2.发展布局
着力构建四大优势茶区,即在隆回县、洞口县、邵阳县打造富硒生态茶区5万亩;在城步县、绥宁县建立峒茶区2万亩;在新邵县、隆回县建立桂丁茶区2万亩;在新宁县、城步县、绥宁县、洞口县、隆回县等地,按照一县一重点、一县一种群,发展高山野生茶区10万亩。以西部茶区为重点,着力打造茶叶特色小镇,开辟崀山-紫云山-舜皇山“邵阳红·茶”旅游线路。
3.发展措施
一是全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邵阳红·茶”,培育1-2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5个过5000万元、10个过1000万元的茶叶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古楼群体茶、富硒生态茶、峒茶、桂丁茶、野生茶。二是大力推进四大优势茶区茶园提质改造,建设优良茶园15万亩,开发利用野生茶10万亩,整改抛荒茶园20万亩。三是鼓励茶叶专业合作社经营创新,促进茶农专业化发展,打造从“种植—加工—终端市场”的茶产业链。四是实施以旅兴茶、以茶促旅,着力打造邵阳县野生茶、新邵县桂丁茶、洞口县古楼高山云雾茶、隆回县富硒茶、武冈市云山茶、新宁县舜皇山野生茶、绥宁县青钱柳茶等茶叶特色小镇,开辟崀山-紫云山-舜皇山、梅坪-黄桑、白云湖-汀坪古茶树-南山-长安营、古楼-罗溪-高沙古商城-茶铺、魏源湖-魏源故居-望云山-罗洪暴布-白马山-花瑶、白云岩-文仙观-天龙山、武冈城-云山等“邵阳红·茶”茶旅线路。五是注重野生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优质茶种资源进行立法保护,推出“邵阳野茶”系列精品。
(三)油菜
1.发展目标
油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油料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力争100亿元,创建全省油料产业强市。
2.发展布局
以邵阳县、邵东市、洞口县油料生产大县为重点,全市划定油菜籽生产保护区111.87万亩。沿G207、G320国道打造高产高油油菜种植“金色长廊”。结合崀山、南山、云山、黄桑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打造“油菜花海”乡村旅游观光带。
3.发展措施
实施“品牌兴油、科技兴油、服务兴油、融合发展兴油”战略,以高产高油多抗优质品种及功能型菜油开发为主线,推动油用、菜用、花用等多元化融合发展。以功能型菜籽油、油菜薹、油菜花农旅融合三大类主导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为重点,走功能型、效益型、融合型的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油菜产业升级版。大力推动油脂加工企业创办生产基地,带动基地农户形成油料产业联合体。
(四)水果
1.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水果种植规模达150万亩,水果全产业链综合产值争创150亿元。
2.发展布局
打造以洞口县、武冈市、新宁县为重点的“洞新高速”柑橘产业带。在洞口县、隆回县、绥宁县、城步县、邵阳县、新邵县等地发展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雪峰蜜桔”为核心的蜜柑基地60万亩,在新宁县、武冈市发展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崀山脐橙”为核心的脐橙基地60万亩。在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邵东市、邵阳县、新邵县、新宁县、武冈市、绥宁县等地发展西甜瓜、葡萄、杨梅、桃、猕猴桃、草莓等时鲜水果30万亩。
3.发展措施
一是突出柑橘产业优势带建设,以位于全省湘西柑橘产业带的“雪峰蜜桔之乡”洞口县、“全国四大脐橙出口基地之一”新宁县为重点,改良品种、果园改造,打造“洞新高速”柑橘优势产业带。二是加强优良品种选育和果农知识培训,改变果农观念,推广精细化管理,优选高质量果品。三是加强雪峰蜜桔、崀山脐橙、西甜瓜等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百里脐橙连崀山”产旅融合发展区,形成拳头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四是形成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体系,加强产后商品化处理管理。五是转换营销模式,应用互联网,加大网销力度。
(五)草食畜牧
1.发展目标
到2025年,以肉牛、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出栏量达100万头,奶牛存栏量2万头、奶山羊存栏量1万头,打造“中国南方乳业”之都、中国南方奶山羊基地标杆县和中国南方奶山羊繁殖育种中心,力争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2.发展布局
以“南方呼伦贝尔”南山牧场为重点,壮大奶牛、奶山羊养殖。利用西部县(市)广袤的草山草地、荒山荒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建立草食畜牧生态养殖圈。以洞口县、隆回县、新邵县、邵阳县、新宁县、绥宁县为重点,推进草食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3.发展措施
一是实施优质青贮行动,大力开发草山、草坡、果园间隙、冬闲田等人工种植优质牧草20万亩,推动草食畜牧标准化养殖、畜牧业绿色化发展。二是推动奶业提质增效,壮大以南山牧场为主的奶业发展,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恢复牧场生态资源,推动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三是加快健全保障体系,包括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健全生态循环体系,围绕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监测预警和防控、畜产品质量控制、新产品开发等关键性技术和培养新型农民等工作,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四是继续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完善畜牧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六)家禽
1.发展目标
到2025年,以鸡、鸭、鹅为主的家禽出笼量达5000万羽,家禽全产业链综合产值争创100亿元。
2.发展布局
以“卤菜之都”武冈市为依托,打造西部(武冈市、新宁县、绥宁县)铜鹅生态养殖圈。以新邵县麻鸭为重点,打造市境北线(邵阳县、新邵县、邵东市、隆回县、洞口县)“稻田+麻鸭”综合养殖基地。结合油茶林,打造G207、G320、S219“油茶+禽”生态养殖带。
3.发展措施
一是调整品种结构,注重“铜鹅”、“麻鸭”等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突出品种特色。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大力推进现代化家禽养殖。三是利用境内丰富的果、竹、油茶、中药材等林下资源,大力发展立体种养,突出“生态”特色。四是调整品种结构,注重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突出“品种”特色。五是利用“武冈卤菜”品牌优势,推动全市家禽深加工。六是着力打造麻鸡、麻鸭、铜鹅等家禽区域公用品牌,突出“品牌”特色。
(七)水产
1.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2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力争100亿元。
2.发展布局
根据水域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力,科学划定“三区”,强化禁养区、限养区管理,合理发展天然水域渔业,逐步实现水产养殖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规划以武冈市、大祥县、隆回县、邵阳县、洞口县、邵东市、新邵县为重点,划定池塘(山塘)生态养殖区,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比例,建成优质、高效“名特优”水产生态养殖基地,名特优水产品比例达到60%以上。以城步县、隆回县为重点,划定水库增殖修复渔业保护区,开展非饮用水源水库增殖修复,实施人放天养,放养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全面提升水域水质净化能力,提升大宗水产品品质。以邵阳县、洞口县、隆回县、邵东市、新邵县、武冈市、大祥区等为重点,建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150万亩。以大祥区、邵东市、新邵县为重点,发展休闲渔业,提高渔业产业链增值。
3.发展措施
一是转方式、调结构。除继续保持对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青鱼等传统养殖品种良好发展势头外,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提高名优特水产品养殖比例。二是加快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渔业、设施渔业,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健康养殖示范面积达到65%以上,产地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扩大渔业养殖面积,提高产能。四是发展休闲渔业,提高渔业产业链增值。五是全面推进境内资水流域“十年禁渔”活动,禁止对资水干流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第二节 大力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
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推进品牌强农行动。坚持以“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为导向,加快构建以“邵阳红”等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一县一特”品牌为支持、其它特色农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品牌体系,积极融入全省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品牌建设的深度融合,以“检验检测+质量溯源+5G技术”模式为核心,完善第二代农产品“身份证”标准,逐步实现市级区域公用品牌“邵阳红”和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全面覆盖。建立“邵阳红”品牌联动机制、质量标准、宣传、文化、营销“五大体系”,推行质量、品牌、宣传推介、包装标识、市场营销“五统一”管理。适时评审发布“邵阳红”品牌目录产品,培优做强生态茶饮、优质粮油、绿色果蔬、美味食品、道地中药五大类别产品。支持“邵阳红”形象店建设,打造消费帮扶“邵阳红”专馆、专区、专柜,推进“邵阳红”电子商务平台、新媒体平台建设,推动“邵阳红”优质农产品进入全国市场。
第三节 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
对接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和全省“百企”工程,培育标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壮大,形成国省市龙头企业发展梯队,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园区和中心城镇聚集。提升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产品加工机械共性关键技术与通用装备的研发,加快生物工程、环保科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推动5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提质升级,重点扶持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标杆龙头企业”。争创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0家省级龙头企业、2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100家市级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
第四节 打造要素集聚园区共享平台
推进产业融合强农行动升级,实施“三园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田园综合体)、两区两镇(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引领区、特色农业小镇、农业产业强镇)”提档升级工程,打造要素集聚园区共享平台。以邵东市、洞口县、隆回县、大祥区、新宁县等为重点,力争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全市择优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30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市级示范园50个,突出引导外地就业人员返乡回流创业,建设农民创业园3个。探索以生态田园为基地,以特色产业种植为基础,以地方文化为主体,以生态农业为引领,以现代健康生活为理念的旅游发展模式、文化交流平台和健康生活方式,建设集现代农业汇创、产业融合示范、乡村文化体验、乡居休闲度假基地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11个,重点打造蔡锷故居生态博览田园综合体(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台上清风田园综合体(大祥区城南街道台上村、清风村)、西域香海田园综合体(邵阳县岩口铺镇白地村)、白水洞田园综合体(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村)、苗儿村田园综合体(北塔区田江街道)等。依托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在邵东市、武冈市、大祥区、新宁县、隆回县、城步县等县市区,积极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绿色发展示范引领区3个,打造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0个、特色农业小镇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
第五节 推动农村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打造全产业链模式,加快推进田头市场、仓储保鲜、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商、物流等设施设备建设,推动产业内部及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突出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按照全省构建“五大板块、五大协作区、三条走廊”为重点的文化旅游空间布局要求和“一心一区三带”休闲农业产业布局要求,充分挖掘弘扬湖湘农耕文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打造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以“九贝农场(邵东九贝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新邵沁园生态农庄→邵阳县紫薇湖农庄→隆回花瑶印象→洞口桃花岛生态农庄→绥宁金水湾生态休闲山庄→城步神龙山庄”的春节到农家过大年、“双清区莲荷村(邵阳花卉苗木第一村)→邵东魏家桥镇桃花→隆回油菜花基地→城步桃林村桃花”的早春到乡村去踏青,以及“新邵县白水洞景区→新宁县崀山风景区→武冈现代农业综合园→绥宁金水湾休闲山庄→城步神龙山庄”的初夏到农村品美食等精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为依托,“十四五”期间,重点以打造“百里脐橙连崀山”的产旅融合发展区为重点,推进建设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5条,争创省级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5个以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以上,分别新增国家、省级五星级休闲农庄3个、20个以上,建设一批以产业为支撑、设施设备完善、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农事研学、康养基地、森林人家等,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基地,创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第六节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持续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积极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创新农民合作社联结小农户机制,鼓励小农户利用实物、土地经营权等作价出资入社办社,盘活资源要素,健全盈余分配机制。
(一)实施“千社”培育工程。引导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地形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代销代购、农机作业、储藏保鲜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集产、加、销、服与一体的联合社。“十四五”期间,全市培育现代农机合作社6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个,扶持培育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0个,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万户”培育工程。支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扩量,鼓励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户发展成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80个。加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培训,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交流。大力扶持小农户发展成为家庭农场,开展家庭农场省市县“三级联创”活动。引导小农户开展联合与合作,通过联户经营、联耕联种等方式联合开展生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小农户需求,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建设和服务。
第七节 推进农业开放发展
大力推进开放强农行动,实施“三个对接平台”搭建工程,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农副产品粤港澳输入工程,把优势农产品对接出去。主动对接东盟地区,举办邵阳东盟货物和服务贸易博览会,进一步畅通与东盟经贸合作机制,推动邵阳名优农产品进东盟活动。主动对接非洲国家,举办邵阳中非经贸产业园招商推介会,推动邵阳名优产品进非洲活动。充分利用“832”(脱贫地区网络销售平台)、省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服务中心等平台,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打造“邵阳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第五章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强化科技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第一节 推进种业创新发展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大力推进种业创新,建立现代化杂交水稻种业基地、种猪繁育基地和蔬菜种苗繁育基地。
1.发展目标
积极争创种业大市,打造杂交水稻核心种业基地和优质生猪种源保护基地、柑橘类品改基地、特色水产种业基地,力争在优质稻、果蔬、西瓜、茶叶、中药材等种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发展布局
构建“多元”种业体系。依托邵阳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粮安科技、雪峰种业等组建种业创新研发中心。以绥宁县、武冈市为中心,建立西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带10万亩。以“衡邵干旱走廊”为重点,建立大豆、薯类、花生等旱杂粮种子繁育基地。以市境北线中药材产业带为重点,建立金银花、龙牙百合、玉竹等中药材苗木繁育基地。以隆回县、城步县、新宁县为重点,建立良种茶苗和特种茶苗良繁基地。以大祥区、双清区、邵阳县等城郊果蔬功能区为重点,建立辣椒、瓜类、食用菌等蔬菜种苗繁育基地。以柑橘产业带为重点,重点建设柑橘类种苗和无病毒苗圃,适当发展猕猴桃、杨梅、板栗、梨、桃、李等时鲜水果苗圃。同时,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特点,因地制宜在邵东市、洞口县、隆回县、新邵县、武冈市、邵阳县、绥宁县、城步县等地建设种畜禽繁育基地,在武冈市、大祥区、隆回县、邵阳县、洞口县、邵东县、新邵县等地建设水产种苗繁育基地。
3.发展措施
一是加大种子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种业高产稳定和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实施畜禽良种引进,提高以生猪为主的畜禽良种繁育能力。三是实施科技兴种,以科技推动种业领域技术攻关,开展全程机械化制种、智慧种业实施人工受精技术。四是突出地方特色品种资源,重点抓好西甜瓜、黔邵花猪、洞口蜜桔、新宁脐橙、武冈铜鹅、雪峰乌骨鸡、新邵麻鸭、隆回金银花和龙牙百合、邵东黄花菜、新邵桂丁茶、城步峒茶、舜皇山野生茶、绥宁青钱柳、宝庆朝天椒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五是创新种业服务体系,探索种业的上下游联动“全产业链”化发展,力争以绥宁、武冈等重点种子生产基地为基础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种业产业园。六是强调种业监管服务能力和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保障种子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七是引进种业公司,加强区域联动,与怀化市、湘西州等合力打造“大湘西”杂交水稻种业洼地。
第二节 推进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千社”培育工程,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研究机械化作业配套技术,推广先进适用机具,加强果菜茶宜机化改造和机耕道建设,打造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区。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工厂化育秧、水肥一体化灌溉、温室大棚、设施渔业等生产设施,推进农业生产关键环节设施化。加快推进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存栏蛋鸡5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养殖全程机械化,提高畜禽养殖圈舍环境调控、精准饲喂、生物安全防护、畜禽产品追溯等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市重点培育现代农机合作社56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扶持培育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0个,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健全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强化关键及共性技术科技攻关,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力争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新产品研制、工艺和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技术等方面取得进展。加强农艺农机技术融合、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平台建设,完善粮食、生猪、蔬菜、中药材、茶叶、油菜、水果、草食畜牧、家禽、水产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持建设科技孵化中心、工作站(室)等,创新型县(市、区)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联盟、星创天地建设。
第四节 加快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农业工程,加强试点示范,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智能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是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信息平台。围绕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生产企业标准化生产与质量管控,重点推进“两证一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点建设,到2025年,争取“两品一标”认证龙头企业、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100%进入“身份证”管理平台或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创建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引导经营主体实施化肥、农兽药减量行动。三是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推进种植业信息化、畜牧业智能化、渔业渔政智慧化,建设3-5个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开展数字农业创 新应用基地建设试点。四是发展“互联网+服务”。加快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转型升级,支持本市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全覆盖建设,实现农产品网上购销常态化,推进农产品直播带货。五是持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体系建设。提升县级运营中心运营带动能力和村级益农信息社站点的可持续运营能力,促进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
第六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争取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及全市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平均水平。集中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发展,坚决守住防止返贫致贫的底线。可持续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对产业扶贫项目要保持持续关注,实施产业扶贫保障工程,完善项目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配套措施,保障项目正常运行。一是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开展定期检查和动态管理,全面建立防止返贫监测数据平台。二是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做大做强“一特两辅”扶贫产业,推动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如优先支持脱贫地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配送网络,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三是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构建农户与企业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并确权,对公益性资产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保障必要的管护经费,对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分类细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
(二)发展乡村集体经济。重点围绕探索土地经营、盘活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领办合作社、实体兴村、服务创收、电商联盟等方面,因村制宜、多措并举,着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按照“消除空壳村、提升薄弱村、壮大一般村、做强富裕村”思路,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两年内,全面清除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减半。
第二节 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推动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以脱贫县为单位制定“十四五”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优先支持脱贫地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优先扶持脱贫地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农业特色小镇,参与农业产业化“百企”培育工程;优先支持脱贫地区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区域公用品牌、“一县一特”品牌和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身份证”管理。扎实做好过渡期内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深入实施“千企帮村万社联户”行动。
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支持脱贫地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乡乡通三级路建设,加强农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加强县乡村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电网、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农村通信网络提升工程、快递进村工程。
第三节 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和重点帮扶
(一)分级确定帮扶对象。将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巩固脱贫成果任务相对较重的城步县、绥宁县、邵阳县3个脱贫县和338个建制村分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帮扶村,到2025年,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的比例达到20%。县市区依据自身实际,合理确定本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对象。
(二)强化政策支持。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适当向重点帮扶县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支持重点帮扶县按规定期限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符合条件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项目优先纳入行业部门规划或向上推荐争取项目,优先保障实施,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重点帮扶县探索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职业技能升级工程等创新工作。县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对重点帮扶村实施倾斜,新一轮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主要安排到重点帮扶村。
(三)加强重点领域帮扶。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大力促进重点帮扶地区人口持续增收。支持重点帮扶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做大做强重点帮扶村特色产业,支持连片打造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探索形成重点帮扶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适应重点帮扶地区特点的人才使用机制,加快促进重点帮扶地区社会发展。
(四)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在重点帮扶县率先建立动态跟踪监测机制,定期对防止返贫监测风险消除对象收支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进行跟踪分析,防止出现风险反弹。
(五)完善多方力量参与帮扶机制。深入推进对口帮扶,配合做好上级单位定点帮扶,组织动员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引导社会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帮扶。
(六)确定武冈市为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市确定204个村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到2025年,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比例达到10%,实现美丽乡村、产业强村、文明乡村、平安乡村“四村”联创。
第四节 促进农民增收和全面发展
(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发展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等,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特色产业盈利能力。充分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普及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大力推广粮食、生猪、中药材、蔬菜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民经营性和转移性收入。采取定向、订单等培训方式,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新生劳动力等就业择业观念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让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至少获得1项就业技能,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深入开展劳务协作,健全岗位归集发布和劳务对接机制,完善转移就业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农民工服务保障与监测预警平台。积极开发县域内就业岗位,扩大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规模。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发展壮大返乡入乡创业平台。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组建创业导师队伍和专家顾问团,引导有资金、有技术、有信息的各类返乡入乡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不断优化农村创业环境,持续做好创业致富农民典型选树,激发创业热情,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格局。统筹抓好退捕渔民转产安置。
(三)培育高素质农民。继续实施农民教育培训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乡村振兴带头人学历提升计划,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省外、市外培训,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大力培育以生产经营为主,兼顾专业技能和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以贴近生产、方便农民、鼓励创业为目标,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培养发展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专家+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辐射带动户”的技术快速传递模式。
第七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成果,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总抓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显著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绿色美丽乡村。
第一节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
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城乡融合类、农业发展类、生态保护类、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五类村庄功能类型,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发展。科学安排乡村用地空间,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及储备区划定成果。合理安排城乡产业用地布局、基础设施布局,扩充产业用地,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范引导村庄建设行为,合理划定村庄建设边界,对农村建设用地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明确村庄建设特色与要求,塑造湖湘特色乡村风貌,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规划保护开发中国传统村落,到2025年,建设6000户特色民居。引导各类建设用地布局规避村域内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建立规划“留白”机制,留足村庄未来发展空间。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推进村庄建设“一张图”管理。加强村庄规划基础研究。
第二节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推广农村生活污水统筹治理与管理。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釆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二)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推广“一村一站一员”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模式,所有行政村都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站。推广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治理模式,基本实现乡镇垃圾中转设施“全覆盖”、转运车辆“全保障”,有效解决垃圾露天堆放、简易填埋等突出问题,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促进妇女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建立有完备设施设备、有成熟治理技术、有稳定保洁队伍、有完善监管制度、有可靠资金保障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
(三)实施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做好村庄建设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搞好美丽乡村县乡整域推进试点,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将武冈市打造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
第三节 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质量。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进一步解决农村用电容量低、经常停电等问题。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沼气、太阳能、天然气等农村能源工程。积极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升教育、文化、卫生等配套设施服务功能,实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全覆盖,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八章 加强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以培育肥沃健康土壤、提供优质高效肥料、营造安全环境为核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污染物防治,精准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实现土、肥、药和生物质资源的科学利用管理。
第一节 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
健全制度框架,全面推动“长江十年禁渔令”落地见效。建设以智慧渔政监管系统和网格化禁捕管理体系为核心的“禁渔天网工程”,构建全覆盖、全天候、全方位的立体防护网。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打造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渔政执法队伍。建立资江上游水生生物监测体系,开展禁捕效果监测评估。严格规范执法监管,健全常态化联勤联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护渔员”队伍,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
第二节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种养模式,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产地环境质量,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一是开展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示范工程,包括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稻渔综合种养、猪沼果(菜、茶)、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模式示范。二是实施绿色生产示范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灌溉、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进一步扩大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三是实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大力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全面推进生猪大县整建制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四是实施农田清洁工程,严控秸秆露天焚烧,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实施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支持农膜、农药化肥包装瓶(袋)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五是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六是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温室气体减排和碳吸收的要求,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管控力度,大力推动“农业(水稻)减排项目”等生态有偿补偿项目的实施,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贡献,助力邵阳市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第三节 注重农业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
逐步恢复耕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功能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一是强化动物预警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实施动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及无规定疫区建设,提升防控能力。二是强化农田生态保育,实施保护性耕作,加强退化农田的改良修复和集雨保水保土,优化种植制度和方式,推广轮作休耕,提高土壤肥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三是推广节水灌溉,逐步退还生态用水。四是配套科学的农艺措施,开展土壤改良培肥、治理和修复污染土地,增强农田抵御风蚀和截土蓄水能力。五是强化农用地分类管理,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深入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对严格管控耕地全面退出水稻生产,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自愿”原则,全面开展种植结构调整。抓好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落实以镉低积累品种替代、“淹水法”为主的安全利用农艺措施。六是加大对退化草地、草地易灾区、草场生态脆弱区和草场生态项目区保护力度,引进新草种,并实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七是实施资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实行水生生物保物区永久禁捕和资水除保护区以外水域十年禁捕,科学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推进资水上游湿地保护和资水流域水生态修复。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邵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21-2025 年)环境影响说明》,重点对本规划与上层位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等方面的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本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发展目标总体合理,规划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规划,与地方的相关规划基本协调,规划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邵阳市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开发建设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包括大气、水、噪声、固废、生态和环境风险等。虽然区域资源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但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和生态保护策略,同时从加强管理、公众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强化约束,则可从源头上缓解和消除这种不利影响。规划实施保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十分重要,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用有限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规划区经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在落实规划环评提出的规划调整建议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从环保角度看,《邵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21-2025 年)》是可行的”。
第九章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建设文明和谐乡村,为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安居乐业提供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为乡村振兴凝聚善治的力量。
第一节 强化党对农村各类组织的全面领导
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坚持和加强党领导基层治理的各项管理制度。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探索推行基层党组织负面清单管理。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农村党支部“五化”建设,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到2025年,村党组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占比98%以上。引导讲政治、品行好、号召力强的党员担任红白理事会等村级各类组织的负责人,推动具备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建立党组织。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
第二节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
充实加强乡镇工作力量,推动各地对现有空编缺员的乡镇在2年内补齐人员。统筹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加强部门联动,建立乡村治理协同推进机制。坚持县乡村联动,推动社会治理与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优化乡镇(街道)政务服务流程,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逐步推行跨区域办理。增强乡镇(街道)行政执行能力,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积极推进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规范涉农行政执法,组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完善执法程序,强化执法监督。优化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设置,确保管理服务有效覆盖常住人口。
第三节 有效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化、日常化。建立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广泛宣传遵德守礼、修德养志、礼仪民俗等内容。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新乡贤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三馆一站(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综合性文化服务站)建设,推动群众自我宣传与教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传统村落保护机制。
第四节 积极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把维护和发展农民权利、保障农村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乡村治理的主线,全面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反对和惩治侵权行为,保护农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配备一名法律明白人,积极组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成市、县、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面完成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第五节 积极创新“党建+社会治理”模式
通过党建引领的方式,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积极创新“党建+社会治理”模式,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中的统领作用,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充分运用村规民约对村庄社区公共事务的自治权,实现村民自治与村组自治有机衔接,构建内部协调统一、运行高效有力的新型乡村组织体系。注重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的为民服务作用,提升乡村组织应对重大疫情、重大灾害、重大风险的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注重乡村治理中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建设。
第十章 建立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
坚持把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作为新发展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畅通城乡要素循环,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积极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试点,研究制定全面推进政策措施。牢固树立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理念,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不良倾向和趋势,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发挥农村承包地确权成果基础性作用,加强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管理和应用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网签制度。继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监督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提高农村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体系。
深化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与改革。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加强宅基地管理,加快建立宅基地和农房建设联审联办制度。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的新模式、新主体、新机制和新措施,如有效的“农民居住地集中”模式、“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实施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等,总结可复制的技术模式,激活农民内生发展动力,建立以保护农民权益、促进乡村振兴为导向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分类整合。
探索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形式共同经营农业产业。单位或个人也可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渠道,以出让、出租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鼓励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农村空心房、废弃建设用地整治复垦。
第二节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巩固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果,定期组织年度资产清查,明晰集体资产产权关系,建立集体资产管理台账,明确集体资产管理范围,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推进集体资产信息管理,管好用好盘活集体资产,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收益分配与考核等制度,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建设省市县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出台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办法。
深入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扩大经营性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范围,探索将用于投资、开发的农村集体闲置资产和资源等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改革试点。建立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证书、股权台账、股权档案等管理制度,健全资产运营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机制,落实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收益分配权。到“十四五”期末,农村集体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土地股份等各类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兴办仓储物流冷链等实体,组织当地农村劳动力,承担或参与小型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创办综合服务社、便民服务店,开展家政、环卫、养老、商贸服务和金融、保险、广电、通信代理服务,采取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农房和校舍等多种形式发展特色民宿、传统餐饮、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入股或者参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企联合、村社共建等方式联合经营,多渠道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建立健全集体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机制,提高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完善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由县级领导牵头,逐村研究落实发展举措。
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县级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制定农村产权分级交易标准、规则和流程,完善管理机制,推动平台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基本建成功能完备、信息互联、运行规范、流转顺畅、监管有力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服务体系。
第三节 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种粮、养猪作为调结构的主要抓手,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精细农业发展。调优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重点稳定优质稻种植,在“衡邵干旱走廊”增加薯类、杂粮、杂豆等优质旱杂粮种植比例。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巩固粮食生产大县粮油生产,促进蔬菜、中药材、茶叶、水果等园艺作物增值增效。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苜蓿、黑麦草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
第四节 健全农民创业创新体制
树立战略眼光,加快培引各类人才,特别是加快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力培养职业经理人和中层经营管理人才,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人才支撑,鼓励龙头企业在加大科技、管理人才培引的同时,把技术工人的培养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支持企业通过“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的办法与高校科研院所实现人才共享。搭建农村创客平台,创建政策环境,创新创业体制,重点支持回乡返乡人员及大学生回乡创业。
第五节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措施,是新形势下促进城乡公共金融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手段。在服务对象上,继续做好农户和农村小企业信贷支持,把农民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列入重点支持范围。在信贷投向上,加大对粮食生产、“菜篮子”工程、农机购置、小城镇建设、节能减排以及农村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全方位加强对农业产业链各链条和环节的信贷支持。在贷款方式上,继续大力发展不需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银(社)团贷款,着力探索“银行+企业+农户+合作社(协会)+保险+担保”信贷合作服务模式。结合农村改革,积极探索农村财产抵(质)押制度,合力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缓解农村抵押担保难问题。
第六节 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稳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推广队伍,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能力建设,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骨干、新型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度,完善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考评体系,建立与考评结果挂钩的经费支持机制。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服务考核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社会组织科技服务能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资源配置机制,引导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管理等创新要素集散,多维度、多途径实现农业科技服务全覆盖。
第七节 建设坚强有力的综合执法体系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完全落实行政执法体系改革工作,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到位,不断提升农业行政执法能力。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等农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职能,创新机制,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加强资江流域禁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动物疫病防控、农业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执法。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推进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能力。
第十一章 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指导作用,健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重点在要素资源保障、人才支撑、财政金融创新,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和风险防范等方面加大政策创设力度,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全面实行市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市县党委要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每年分解“三农”工作重点任务,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乡村振兴促进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抓好有关的乡村振兴促进工作。建立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面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示范创建村、一般脱贫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分类按需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开展县乡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
第二节 强化金融支撑
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健全“三农”投入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提升财政支农效能。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相关精神。进一步健全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积极有效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鼓励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支持机制。加强农业信贷担保政策支持,推进银行保险等金融基础服务“村村通”试点。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大农业贷款贴息力度,切实减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担,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
第三节 强化人才保障
落实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深入实施“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万名”能人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工程、“万名”乡贤服务乡村振兴工程、“万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工程。制定优秀人才的引进、培育及向基层流动等政策,让优秀人才安下心、定下神、放手干。与高校科研院所实现科技型人才共享,鼓励龙头企业突出技术工人培养。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构建人才投入与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资金协调使用机制。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研究出台扶持回乡创建优惠政策,引导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向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第四节 强化用地保障
制定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细则,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用地。单列乡村振兴专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不低于国家下达总量的10%,专项用于农村建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预留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低于2%、不高于5%的规划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专项用于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发展休闲观光旅游而必需的配套设施。实施更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加强规范耕地管理,政策干预抛荒现象和清理农村非法占用耕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和风险防范,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大力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以及闲置的乡村学校、卫生院、乡镇人民政府办公楼等场所和土地复合利用,用于发展乡村民宿、农(林)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供综合服务,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的具体办法,畅通农业农村用地审批便捷服务。
第五节 强化法治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发挥法治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对农村改革的引领作用、对乡村治理的保障作用、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促进作用,为新阶段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严格执行现行涉农法律法规,加快推动农业农村重点领域的立法修法工作,依法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法规体系,推动耕地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立法,强化治农、强农、支农、护农的刚性制度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六节 强化风险防范
完善种植业旱、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政策,制定动植物疫病防疫政策。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开发农业气象指数、目标价格指数、产值保险等新险种,并适时提高赔付标准,不断扩大政策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完善应急储备制度,有效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第七节 制定乡村治理政策
制定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营造清洁有序、健康宜居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政策机制,确保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居民基本民生的保障政策,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维稳责任政策机制,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八节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参与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激发农村各类主体活力。制定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投资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在农村供水保障、垃圾污水处理、水利建设等农业农村领域,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优化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发挥统一战线和群团组织优势,动员组织各领域资源和力量,助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实施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采用以工代赈方式,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加强宣传发动,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浓厚氛围。建立乡村振兴荣誉制度,对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九节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民在实践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发挥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要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维护农民利益,扶持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健全完善农户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和农村改革红利。要增进农民福祉,切实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推进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十节 健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实行分类考核。加强考核结果应用,注重提拔使用乡村振兴实绩突出的党政领导干部。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市县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强化乡村振兴督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