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2021—2025)
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7月
2.湖南省邵阳市十四五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图(2021-2025) 57
3.邵阳市园区七大产业链规划布局图(2021-2025) 58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园区建设,坚持把园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大力实施产业兴邵战略,推动发展向园区聚焦、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倾斜目前,全市建成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11家,其中国家级园区1家、省级高新区2家、省级经开区(工业园区)8家,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在2020年公布的湖南省园区综合考评结果,我市园区整体排名第6位,湘商产业园(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建设领跑全省,建成湘中湘西南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沪昆百里工业走廊,产值过百亿元企业、投资过百亿元工业企业、上市公司破零、获批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历史性突破,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经济实力不断跃升。五年来,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主战场,2020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901.38亿元,年均增长12.57%,完成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117.44.亿元,年均增长12.07%;入驻企业个数达298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1家,规模工业增加值达459.41亿元,上缴税金78.66亿元,年均增长13.34%,实现就业人数30.21万。
2.基础投入不断扩大。五年来,通过湘商产业园建设,各园区开辟了新的片区,全市园区面积从55.82平方公里扩容到75.08平方公里,园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1000亿元,年均增长达15%,其中“135”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30亿元,建成标准厂房785万平方米,新增投产企业738家,实现产值1420亿元、税收56.8亿元,新增就业6.98万人,在全省“135”工程三年综合评价考核中名列第一。投资200亿元的邵虹基板玻璃落户开建,打破了我市工业投资无百亿元项目的历史。
3.质量效益不断改善。五年来,园区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企业857家,是2015年的2.56倍,年均增长26.5%。高新企业实现产值1696.9亿元,为2015年的2.02倍。创造了我省第一块盖板玻璃、第一台智能环保汽车、第一台智能电饭煲等若干个新的“第一制造”,建成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院士工作站8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新增邵阳经开区、邵东、新邵、隆回、武冈5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4.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全市“四上”单位总量达到4950家,居全省第2位,90%以上集聚在园区。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基本成型,7个重点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入园企业数量、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均达到全市总量的90%,各园区主导产业日益凸显,先进装备制造、显示功能材料、智能家居家电、循环经济、生物医药等7大新兴产业链逐步形成,园区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显现。
5.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建成邵阳经开区和9个县市保税仓监管仓、14个企业自用型保税仓。邵阳海关开关运行。全球邵商大会做成品牌。引进“三类500强”企业58家。2020年全市园区实际使用外资达29.47亿元,较2015年年均增长28.37%,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236.71亿元,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的90.04%,年均增长6.27%,进出口实绩企业总数全省第二。邵阳发制品、邵东箱包、邵东打火机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十三五”期间,全市园区发展成效明显,但园区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一是体制机制不活。由于园区行政主体地位不明确,除邵阳经开区全部放权外,其他县市区仅部分权限下放园区,同时大部分园区只有中层领导是行政编制,给管理、考核、奖惩带来一定困难,园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发展活力不够。二是要素供给不足。部分园区没有融资平台,融资困难。园区扩容受土地指标、规划约束、环保等影响推进艰难。园区领导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都比较紧缺。三是龙头企业不多。园区龙头骨干企业不多,本土上市企业还没有实现“零”突破,园区产业还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先进装备制造等七大优势产业链还没有形成明显优势。
当前,全市园区发展既面临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把握机遇,奋力开创园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园区发展机遇
1.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我市园区传统产业改造、新业态培育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契机。二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生产配套水平日趋提升、内需市场规模强大,“双循环”新格局构建,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区城发展新机遇,有利于我市拓展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全球和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有利于拓展园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链体系建设、园区空间格局优化等方面的新空间。三是全省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设立,为推动全省园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从内部环境看。一是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获批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科技、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加速集聚,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邵阳经开区获批国家级园区,核心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二是产业发展不断向好。区域性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显示功能材料、装备制造、智能家居家电、循环经济、时尚用品等七大工业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中国(邵阳)特种玻璃谷、三一汽车城在全国比较优势明显。三是交通条件持续改善。怀邵衡铁路、武冈机场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开通,基本构建起“铁公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为园区发展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加强了与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二、园区发展挑战
1.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走逆流,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低迷,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增加了我市园区发展的外部风险。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抢占中低端产业,导致我国产业发展面临双头挤压,压缩了我国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二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健全。中西部省份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竞争日益加剧,资源、产业、企业、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争夺白热化,广东等发达省份园区的“虹吸效应”明显,给我市园区在招商引资方面造成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三是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经济结构质量不优,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能源、环境和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十分明显,新旧动能转换还需要较长时间,高质量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从内部环境看。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市沪昆百里工业走廊与西部园区发展差距较大,西部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62%,邵阳经开区和邵东经开区GDP占全市园区的60%;二是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集群尚处于起步阶段,区域产业特色不突出、同质化严重,区域品牌优势还不明显,产业链发展不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类别单一。三是要素保障压力大。园区用地供给和需求存在失衡,难以满足调区扩规的需求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融资难、融资贵未能有效解决,人才紧缺。
园区发展呈现出新趋势,在空间布局上越来越呈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在形态结构上越来越呈现规划形态、园区业态、产业生态“三态协同”,在招商方式上越来越注重专业化、产业链招商、精准化招商,在开发建设上越来越注重市场化运作,在功能集聚上越来越注重平台支撑,在形象定位上越来越注重品牌塑造,在发展模式上越来越呈现差异化特征,在竞争优势上营商环境越来越成为制胜利器,在发展路径上精明增长越来越成为共识共为。
“十四五”期间,要准确把握好这些新趋势,全市园区要加快推动创新改革,建设成全市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园区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努力创建规划定位好、创新平台好、产业项目好、体制机制好、发展形象好“五好”园区,发挥园区在打造“三个高地”中的主力军作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在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中的主阵地作用,把园区打造成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主战场,奋力走在建设现代化新邵阳的最前列。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聚焦全省“五好”园区创建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把握高端化、数字化、集聚化、绿色化、融合化趋势,持之以恒兴产业、强开放、促发展、惠民生,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发展质量、效益和水平,努力将全市园区建设成邵阳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三高四新”战略实施的主阵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着力打造现代化新邵阳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推动邵阳高质量建成“二中心一枢纽”彰显新担当。
1.坚持高点规划、特色发展。紧扣高质量发展,紧扣“三高四新”战略,紧盯先进发达地区,深入分析园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水平,稳固主导产业支撑力,强化优势产业聚集力,培育特色产业竞争力,探索未来产业新动力,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推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持续加快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坚持创新驱动、项目支撑。以创新驱动作为园区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加快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整合,以产业项目为抓手,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固链,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营造上下游贯通、人才支撑、物流配套的产业生态。
3.坚持“三生”融合、“三态”协同。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目标,推进规划形态、园区业态、产业生态“三态”协同发展,推进产城、产教、产金融合和跨界融合创新,打造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的产业综合体,增强园区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发展力。
4.坚持环境优化、改革赋能。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以政府诚信为根本,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要素保障为支撑,深化简政放权,创新服务模式,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高效率配置,营造企业认可、投资者满意的营商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绿色安全低碳园区环境。
一、战略定位
1.打造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抢抓国内外产业细分和产业产能转移的机遇,发挥邵阳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湖南东西部地区过渡带、四大经济板块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努力建设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
2.打造湘南湘西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制造业量与质的同步提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改造工程,培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创新,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努力建设湘南湘西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3.打造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东盟和非洲地区产业集聚区。扩大与东盟和非洲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快推进东盟产业园、中非产业园、跨境电商平台建设,推动邵字号产品走进东盟和非洲地区。依托东盟和非洲地区湖南商会,推动东盟优质企业“引进来”,投资邵阳的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推动与非洲地区企业双向合作。支持以邵商为主体的泰国湖南工业园、老挝湖南橡胶产业园、越南商贸物流园升级国家级境外园区。完善通关服务平台,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努力建设湖南对接东盟和非洲地区最大的产业集聚区。
4.打造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特色轻工产业基地。全面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小五金、打火机、皮具、箱包、制鞋、发制品等产品自主创新设计能力,完善开放合作机制,做大做强全国皮具箱包、打火机、发制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全球知名的小五金、体育用品、服装鞋帽等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实施轻工产业“专精特新”工程,创建一批自主的国际知名品牌,努力建设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特色轻工研发、生产和国际贸易开放基地。
5.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特种玻璃谷”。用好用活国家补短板、强弱项支持政策,瞄准“卡脖子”工程,积极争取国省支持,在邵阳设立国家级特种玻璃研发中心,创建国家最大的特种玻璃产业基地。积极引进各类高端人才,提升科技策源功能,以平台引才、以事业聚才、以产业育才,充分激发人才的创造力。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攻关,潜心培育国际有影响、国内一流的特种玻璃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种玻璃谷”。
6.全面建成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围绕“一核一带多点”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发展格局,持续发挥湘商产业园中小微企业孵化器、湘商创新创业集聚区作用,按照“突出特色、产业招商、集群入驻、培育生态、量身定制、个性服务”原则,全力推进“135”工程升级版建设,努力将沪昆百里工业走廊打造成为邵阳创新创业的主要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发展目标
围绕“一核一带多点”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发展格局,持续发挥湘商产业园中小微企业孵化器、湘商创新创业集聚区作用,按照“突出特色、产业招商、集群入驻、培育生态、量身定制、个性服务”原则,全力推进“五好园区”建设,努力将沪昆百里工业走廊打造成为邵阳创新创业的主要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到2025年,全市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效益、科创能力、开放合作、绿色生态同步提升,园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1.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力争到2025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5600亿元,年均增长15%,打造2家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500亿元,2家过500亿元,3家过300亿元的园区。各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达60%。
2.科创能力有效提升,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创新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基本确立,形成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全市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660亿元,占全市园区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60%。邵东经开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3.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园区招商引资能力显著增强,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基本形成高水平、高质量全面开放新格局
4.园区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绿色生态发展。园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数达90%。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到2035年,园区基本实现品牌效应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管理理念先进,管理服务质量高,充分发挥载体功能和带动效应,基本建成“三个高地”。实现园区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化,产业基础先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达到价值链中高端,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绿色低碳、各具特色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园区体系。
专栏2-1邵阳市“十四五”园区发展指标表
指标 类型 |
分项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
总量 |
年均增长 |
||||
经济 总量 |
1.园区生产总值(亿元) |
758.14 |
1200 |
12 |
预期性 |
2.技工贸总收入(亿元) |
2901.3 |
5600 |
15 |
预期性 |
|
其中:千亿园区(家) |
1 |
2 |
- |
预期性 |
|
3.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
2117.44 |
4259 |
15 |
预期性 |
|
4.招商引资金额(亿元) |
209.8 |
400 |
15 |
预期性 |
|
5.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亿元) |
29.47 |
60 |
15 |
预期性 |
|
6.进出口额(亿元) |
236.71 |
418 |
12 |
预期性 |
|
7.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
436.41 |
700 |
10 |
预期性 |
|
8.上交税金总额(亿元) |
78.66 |
126 |
13 |
预期性 |
|
集约 发展 |
9.单位面积产业用地投资强度(万元/亩) |
90 |
223 |
20 |
预期性 |
10.单位面积产业用地税收产出水平(万元/亩) |
9.44 |
22 (国家级园区25) |
19 |
预期性 |
|
11.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比 |
58.28 |
60 |
- |
预期性 |
|
创新 驱动 |
12.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收入(亿元) |
1322.74 |
2660 |
15 |
预期性 |
13.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个) |
309 |
1000 |
28 |
预期性 |
|
14.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比(%) |
45.6 |
60 |
- |
预期性 |
|
15.研发经费生产总值占比(%) |
1.36 |
2.5 |
- |
预期性 |
|
绿色 发展 |
1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
-- |
达到国家要求 |
预期性 |
|
1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 |
达到国家要求 |
预期性 |
||
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 |
达到国家要求 |
约束性 |
按照“一核一带多点”区域经济格局,突出全市园区高起点定位和科学规划,全力推进“三生融合”、“三态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协同、融合互动、错位发展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聚焦前端、尖端、高端产业,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全市园区高质量平衡发展。
第一节 找准产业定位 促进特色差异发展
按照国家级园区“两主一特”、省级园区“一主一特”的原则,科学确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培育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做好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固链,明确各园区的产业定位,推进各园区转型升级。国家级经开区要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坚持以创新引领为核心,突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齐全”、主导产业鲜明方向发展。着力发展新型显示器材料、智能家居家电、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及循环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向未来产业进军;着力培育特种纸业、新型建材、发制品、旅游商品、竹制品加工、乳制品等特色产业,打造“专而精”、特色鲜明、高质量园区。
表3-1邵阳各产业园区“十四五”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表
区/县 |
主导产业一 |
主导产业二 |
特色产业 |
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
装备制造(工程机械) |
特色轻工(智能家居家电) |
新材料(新型显示功能材料) |
邵东经开区 |
特色轻工(小五金、打火机、箱包制衣) |
智能制造 |
生物医药(中医药加工) |
新邵经开区 |
机械智能制造 |
|
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
邵阳县高新区 |
新材料(新型建材、塑胶制品) |
|
农副产品加工(油茶) |
洞口经开区 |
特色农产品加工 |
|
电子信息 |
隆回高新区 |
轻工智能制造(制鞋、箱包) |
|
富硒农产品加工(食品、中医药加工) |
武冈经开区 |
电子机械智能制造 |
|
食品加工(卤制品、豆制品加工、酒水饮料) |
绥宁绿色康养产业园区 |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
|
楠竹加工 |
城步生态文化产业园区 |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高山有机绿色食品、茶酒饮品、楠竹加工) |
|
乳制品加工 |
新宁旅游经济产业园区 |
旅游制品 |
|
电子元件制造 |
大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 |
农产品精深加工 |
|
农机物流 |
第二节 优化空间布局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根据全市产业园区总体情况、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目标,坚持“多规合一”,科学划定功能分区,制定实施园区《国土空间规划图》《功能区块布局图》《产业用地供应图》《项目落地导引图》等,构建“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社区”三级产业空间布局,推动规划形态、园区业态、产业生态“三态”协同发展。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东部城市群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西部生态圈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健康养老产业,构建“一核一带多点”园区空间布局。一核:以邵阳经开区为核心,借助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等现有平台,打造邵阳高质量发展的中枢核心。依托“核”引领,辐射市区三区、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打造东部工业集聚引领区。一带:以沪昆百里工业带为依托,东西以沪昆高速、G320国道为主,南北以二广高速、G207国道为主,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显示功能材料、智能家居、循环经济、中医药、时尚轻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工业集聚轴,培育一条产值过5000亿元的产业带,将沪昆百里工业走廊打造成湘中、湘西南产能最足、实力最强、结构最优、质量最高的工业集聚区。多点:以各县市区和中心镇为基础,依托各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托管的乡镇片区,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经济增长点,构建“一核一带多点”产业园区空间发展布局。结合各县市区产业发展导向,推动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把园区发展成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边界相对明晰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将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国家级经开区。支持邵东经开区申报省级、国家级高新区,加强上下游产业布局规划,促进产业链环节协同分工,打造创新引领发展示范区。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经开区转型为省级高新区,省级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经开区。坚持一县一园,邵东、新邵、邵阳县等园区的区块归并整合,以“一园多区”的形式统一纳入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国家、省级园区管理,被整合的工业园区的财政收入、经济统计数据等可按属地原则进行分成。对于按照核准面积和用途已基本建成的现有园区,在达到依法、合理、集约用地标准后,方可申请扩区,支持邵阳经开区、邵东经开区、新邵经开区、邵阳县高新区、洞口经开区、武冈经开区、新宁园区、城步园区调区扩区。鼓励邵阳县高新区、洞口经开区等园区创建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科技、金融、人才、物流平台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扎实推进平台体系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产业园区力争建成各级各类服务平台60个以上,其中产业发展类平台15个以上、公共技术支撑类平台22个以上、融资担保类平台12个以上、外贸通关综合服务平台11个以上。
第一节 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攻破一批核心技术,增强核心自主能力。紧盯重点产业“卡点”、“堵点”,梳理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项目,聚焦“中国(邵阳)特种玻璃谷”和先进装备制造、轻工智能制造,大力支持湖南特种玻璃研究院、邵阳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三一国际级汽车试验场、国家农业科技园、中南大学科学技术转移武冈中心等重点研究机构建设,努力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在G8.5超薄玻璃基板研发、大型铸造和热处理技术、下一代智能制造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一批前沿性、颠覆性创新成果。加快推进生物工程、分子标记育种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集成应用,开展农业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和繁育栽培技术研发,打造粮食作物、蔬菜、瓜果、畜禽等动植物农业品种生物育种体系,承担实施一批部省级重点研发专项,为未来产业发展储能蓄势。
2.建立园区特色产业创新体系,提升发展支撑能力。继续加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现从市级向省级和国家级平台方向升级。邵阳经开区打造特种玻璃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院、电梯研发和性能检验检测中心;邵东特色轻工智能制造研究和中医药检验检测中心;新邵特种绝缘纸研发平台;隆回金银花精深加工研发平台;洞口绿色食品检验检测平台;武冈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和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平台;邵阳县重点建设新型建材加工研发平台;绥宁重点建设竹基增强材料制备运动滑板技术研究平台;城步重点建设乳制品研发和检验检测平台;大祥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或平台申报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APP,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和示范基地。
3.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各园区引导培育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为主线的双创孵化体系。支持工研院、产业联盟、行业领军企业建设运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交易、知识产权、中试孵化、工业设计、质量检测等众创服务。以创新创业园区和省级特色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建设一批孵化器、数据共享、产品展销、检验检测、质量认证、工艺设计等专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带动产业集聚,促进形成规模效益。
1.打造多元投融资体系。根据不同产业、企业发展不同周期,提供全产品、全周期金融服务。各园区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和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投融资公司,依法依规为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支持园区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绿色环保基金等私募投资基金。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采取增信和贴息等措施引导银行机构优化信贷投向,加大对园区重点产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各地政府完善园区财政管理体制,提高园区收入分享比例。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依托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打造区块链金融服务平台。积极争取省金融发展等专项资金,加大对科技企业贷款和创业投资风险的补偿力度,适时启动科技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
2.构建产融合作对接平台。坚持金融与产业、科技紧密结合,支持金融机构在园区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成立主要面向园区和科技企业的科技支行,促进各项银政、银企、银担战略合作,完善“产业基金+银行信贷”“风险补偿+银行信贷”等多种银园合作新模式。邵阳经开区、邵东经开区等园区可探索针对大数据、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引进管理经验丰富和专业性较强的风投机构,做好资本与项目的精准对接。鼓励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向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领域开展创新。发展“特色园区+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服务模式,争取“潇湘财银贷”、“信易贷”惠及全市所有园区工业企业。
3.设立园区发展基金。通过参股、合资、定向增发等方式加大对园区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资本引导力度,在项目正式洽谈期间即邀请金融机构参与,发挥社会资本对企业投资的牵引作用。优先推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优惠贷款支持。推行产业基金招商,完善“政基企”合作机制,探索以资金为媒介,促进产业项目入区入园,积极争取国家、省金融创新政策在我市特种玻璃谷建设等重大项目先行先试。
第三节 推进人才服务平台建设
“十四五”期间,全市产业园区计划累计新增高层次人才300人以上,入选省、市重点人才培养工程的创新人才达200人以上,培育省、市重点创新团队15个以上,引进3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00名全日制硕士,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超过30%。
1.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平台。主动对接国家人才计划和省“芙蓉人才”行动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认真落实《邵阳市宝庆人才行动计划》文件要求,给足引进团队及人才相关待遇,吸引高端团队及人才来园区发展。重点围绕七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制定急需紧缺高科技人才(团队)引进支持政策,发布人才需求目录,拓宽引进方式,落实项目资金支持,并在住房保障、居留落户、配偶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健康、社会保障、职称评聘、办理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2.建设高端产业人才平台。力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人才引进机制,统筹产业发展与人才招引同步谋划、同步推进,促进产业和人才深度融合,探索“引进一批人才、带动一批企业发展、促进一个产业崛起”路径,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技术型和管理型领军人才提供技术创新和管理实践平台。
3.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训平台。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大力培育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夯实企业数字化发展的技术人才支撑。抓住建设邵阳职教新城的契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产学研合作,鼓励园区与邵阳学院、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及省内外高校联合打造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现代化产教融合基地。
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区物流园,在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1个国家级综合物流园,在大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建设1个国家级大型农机和农副产品商贸物流园,在邵东经开区规划建设1个国家级小商品集散物流园,在其他园区分别规划建设1个省级以上物流园。
1.形成多式联综合运服务体系。优化重点物流园区功能布局,完善现代商贸、快递服务、智能配送、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功能,依托邵阳东货场打造以公铁水联运为特点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引导全市物流寄递企业进驻园区集聚发展。着力引进500强企业和大型央企,大力支持企业建设物流信息中心、配送中心、多式联运监管中心等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公路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引导和支持市内骨干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
2.推动制造业物流业无缝融合。围绕“产业兴邵”战略,引导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供应链对接,建立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物流服务体系,致力培育具有全球采购、全球配送能力的供应链服务商。加强重点物流园区引入高等级公路及铁路专用线规划研究,加快实施铁路引入公路货站和物流园区工程。加快机场、车站、码头快件“绿色通道”建设,促进快件高效集疏运。
3.实现多平台多部门信息共享。建立健全金融、税收、海关、检验检疫、交通运输等部门物流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实现运力与货源的有效对接,降低货运车辆的空载率。支持企业应用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无线射频等信息技术,引导大型物流企业开发应用先进物流管理系统。
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产业为根基,以项目为抓手,聚焦前端、尖端、高端产业,强化平台对接、项目对接、科技对接、市场对接,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大工程”,积极推进湘南湘西承接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园区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集聚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培育现代产业生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搭好“三个对接平台”,加强与东盟、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对接,奋力推进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着力吸引“三类500强”企业在邵阳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交易中心,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全面增强园区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发展力。
(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1.先进装备制造。大力实施先进装备制造业倍增行动,围绕工程机械、纺织机械、轨道交通、液压系统及元器件、高性能医疗器械、水轮机械、输变电装备、汽车零配件等主导产业,积极部署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推动技术和产品迭代创新,提升产业争力。聚焦先进装备制造业招大引强,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动“邵企出境”“邵品出海”。到2025年,全市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0%。
专栏5-1:先进装备制造业提升行动 |
工程机械:以邵阳经开区、邵东经开区、新邵经开区为依托,全力推进三一生态智能产业园、邵阳国际数控产业园、液压产业园、邵东智能制造小镇、新邵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邵阳县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做大总量,提升质量。以三一专汽、邵纺机、亚洲富士电梯、维克液压、帝立德智能制造等企业为骨干,大力发展整机装备,加快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纺织机械:依托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全球抗疫防疫的机遇,生产纺织机械产品。 轨道交通:依托湖南省亿利金属、邵东市群英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一批为中车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形成基地,全力引进新兴产业,如轨道交通装备配件。 成套液压系统及元器件:依托邵阳维克液压有限公司、邵阳伊顿贝克液亚有限责任公司,申报国家液压元件生产基地,融入湖南长沙国际工程机械之都的大发展环境。 高性能医疗器械:依托湖南神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湖南万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绿洲惠康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医用内管消毒机、空气臭氧消机、呼吸机,远程监控医疗器械、输液器、注射器等产品。 水轮机械:依托湖南山立水电设施制造有限公司、湖南雪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邵阳恒远资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湖南汉龙水电设备有限公司,通过战略重组,组成邵阳水电集团公司或战略联盟。 输变电装备:依托湖南德沃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广信科技有限公司,邵阳市大通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湖南惠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相关输变电重点产品。 |
2.特色轻工。实施轻工产业“专精特新”行动,推动小五金、打火机、发制品、皮具箱包、鞋类服装、体育用品等产业强化自主创新,创建自主品牌,不断研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围绕专业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求突破,打造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实施智能制造赋能工程,引导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加快“设备换芯、机器换人”,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行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奋力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特色轻工产业基地。到2025年,全市特色轻工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年均增长12%。
专栏5-2:轻工产业“专精新特”行动 |
小五金:依托省邵东龙霸五金、邵东市利鹰工具制造有限公司、邵东市邵仙五金工具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在生产建筑用钳子、扳手、电动钻具等系列传统产品的基础上,着重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细化分工协作,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利用邵东已获得的国家五金工具之乡和国家出口示范基地的优势,加大宣传,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打火机:以邵东市周官乡、团山镇打火机生产企业群为辐射,打造世界打火机制造基地,在巩固邵阳市一次性打火机绝对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智能化、个性化打火机,推动行业升级、产品升级,提升新兴市场、国内市场占有率。 发制品:以邵东经开区、邵阳经开区、邵阳县高新区等园区为依托,以鸿宇发制品、阳光发品、美丽来、元泰实业、邵阳美莎发制品、至泰发制品等骨干企业为核心,支持创新产品设计、转变营销方式、推大生产规模,重点打造中非产业园、邵阳发制品研究发展促进中心等产业载体。 皮具箱包:依托立得科技,进一步提升已有产品系列的加工工艺与产品品质,扩大生态皮革、特殊效应革和特种皮革等皮革原料生产。依托慕容时尚,鼓励皮具个性化定制生产。依托141家箱包生产企业,培育箱包优质辅料、五金饰件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重点推进箱包多样化发展。引进国内著名的设计龙头企业,与本地皮具箱包企业进行合资或合作,打造全国著名的皮革生产基地和皮具箱包生产出口基地。 鞋类服装:依托九兴鞋业、邵东和隆回、邵阳县鞋制品基地,进一步开展精益生产和规模生产,加快企业从代加工向自主品牌经营升级,不断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逐步形成协作化规模优势,推动鞋类制品时尚化、休闲化、多样化和国际化。 体育用品:以洞口昌冠隆体育用品、隆回三百运动用品、湖南丰源体育用品为骨干,积极开发户外休闲运动,支持隆回、洞口、绥宁依托现有企业发展体育用品产业,支持邵阳高新区发展以华登玩具为主导的文体用品产业。做强以“健康中国”为核心理念的体育用品产业链,打造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户外休闲运动品牌和名片。 |
3.传统优势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企业依托现代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重点围绕油茶、楠竹、酒业、奶业、卤制品等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加快向高端化、精细化、高附加值化和绿色化转变;围绕建筑建材市场新需求,积极开发特种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壮大装配式建筑产业。
专栏5-3:传统产业升级工程 |
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酒业、奶业、油茶、卤制品、楠竹加工等现有产业,不断运用新技术,开发展新产品,到2025年,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突破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7%。 1.酒业。重点以湘窖酒业、百威啤酒等骨干企业为核心,打造邵酒文化产业园,推进邵酒产业提质扩量。 2.油茶。以日恋茶油、贵太太茶油、华强粮油、百亿粮油等骨干企业为核心,推进邵阳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建设,加快发展邵阳县油茶产业集群,搭建南国油茶交易电商平台,开辟油茶产业博览专区,开通“国油网”,打造集种植、研发、生产、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绿色油茶产业基地。 3.奶业。支持城步县奶业基础设施建设及乳制品加工项目,推动保鲜技术的升级,优化奶制品加工产业集群环境。 4. 卤制品。以“华鹏、福元”为龙头,组建武冈卤制食品集团,发挥武冈卤菜传统特产、武冈铜鹅品牌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卤菜食品加工业。 5.竹木加工。以湖南中集、九通管业、银山竹业、中通管业、宝顶科技、丰源科技、邵阳佰龙等骨干企业为核心,不断开发新型隔音复合地板、全竹家具、竹工艺品、竹西餐具、竹地毯、竹纺织品、竹化工产品、竹窗帘等新产品,打造楠竹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新型建筑建材:巩固提升水泥、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到2025年,全市新型建材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650亿元,年均增长8%。 1.特种水泥。积极推进为百水泥、隆回南方水泥、云峰水泥、金旺水泥粉磨等水泥生产企业的产销工作,发挥企业优势产能,提升本地市场占有率。推进粉煤灰、石膏等工业废渣在水泥混合材、混凝土等材料上的资源综合利用,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生产特种水泥,提高企业竞争力。 2.新型墙体材料。引进发展与住宅产业化配套的自保温、轻质化、空心化、装配式多功能墙体材料。推广节地、节能、利废、热物理性能优异的新型墙体材料。 3.装配式建筑。做大做强邵东衡科、邵阳县孚瓯科技、金拓科技、大祥区杭萧钢构、君志达等骨干企业,打造全省知名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1.新型显示器件产业。以邵阳经开区、邵东经开区、武冈经开区等园区为依托,大力推进“中国特种玻璃谷”建设,重点加快彩虹盖板玻璃扩产增线、邵虹基板玻璃等项目建设和量产,聚集2-3家拥有 突破“卡脖子”实力的标志性企业,建成全国规模最大、世界排名前三的高端特种玻璃生产基地。以“中国特种玻璃谷”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促进智能终端产业园、创亿达实业、电子信息产业园、北创光电、永锐电子、凯通电子等产业链配套项目配套协同发展,依托华为、中国电子等龙头企业,强化产品创新,拓展应用领域,大力发展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汽车电子、金融电子、医疗电子等应用电子产业,进一步培育智能应用、工业控制系统等工业智能终端产业。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2.智能家居家电产业。以拓浦精工为龙头,以工业4.0智能制造小镇建设为抓手,在做大做强智能电饭煲、扫地机器人、吸尘器等特色小家电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智能空气净化器等生产企业,进一步向全屋智能家电拓展。紧跟高品质生活需求,深耕智能家居家电产业,推动“智造+服务”,发展个性化定制,设立涵盖研发、孵化、应用和产业化为一体的智能家居家电创新应用中心,瞄准基于多模态生物识别的智能家用安防、开放学习型的智能照明和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的智能连接与控制领域,发力生物识别门禁、无线传感家庭安防监控网络、无线控制可场景转换的家庭智能照明系统和智能连接与控制解决方案,从单一的生产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到2025年,全市智能家居家电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15%。
3.中医药产业。以邵东经开区、隆回高新区等园区为依托,以湘中制药、松龄堂、廉桥医药、自然堂等骨干企业为核心,建设邵东医药工业科技园和廉桥中医药特色小镇。支持现代中药、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配制、医药大健康等领域发展,重点支持湘中制药中成药加工生产线、中南制药新特药生产线、万源生物青蒿素及附产品生产线、松龄堂中药烘焙,药装生产线、廉桥医药中药饮片加工基地等重点项目。到2025年,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4.节能环保及循环经济产业。以新邵经开区、邵阳经开区、洞口经开区、邵阳县高新区等园区为依托,以鑫鹏科技、鸿远金属、桑德恒誉、众德新材料等骨干企业为核心,重点推进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园、邵阳县塑胶产业园、化工产业园建设,打造集回收、加工、研发、交易、应用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特色园区。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5.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邵阳经开区、邵阳县高新区、新邵经开区等园区为依托,以时代联合新能源、长城新能源、孚瓯科技、凯宸新材料、翌凌新材料等骨干企业为核心,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加速产业化进程。到2025年,新能源新材料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1.聚焦前端、高端、尖端布局未来产业。把握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新趋势,运用新技术,培育新业态,拓展新模式。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支持企业“揭榜”、攻关“工业四基”领域和人工智能、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存在的“卡脖子”难题。探索建立重大制造业技术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围绕合成生物、超材料、深海深空等前沿领域,积极推进前沿科技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敢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抢抓机遇求突破,努力在细分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重点依托中电彩虹、维克液压、广信电工等企业,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深海液压、特种绝缘纸等高精尖产业。
2.聚焦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布局未来产业。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促进产业跨界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以邵阳经开区数字经济产业园、邵东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依托,引进华为大数据、阿里金融、用友网络、五八信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品牌,培育壮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经济,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产业,大力发展网络新媒体、网络动漫及游戏、数字文旅等细分领域的互联网内容产品,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聚焦先进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等重点行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支持园区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支持数字经济与金融、会展、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等服务跨界融合、共生共荣。
3.聚焦绿色、环保、健康布局未来产业。围绕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依托我市生态自然资源优势,以绿色、环保、健康为特色,开发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富硒食品,运用远程监控、产地溯源等新技术,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打造“从田园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以环保、安全为要求,实施消费品产业提质升级行动,推进消费品产业高端化、精细化、高附加值化和绿色化转变。
第二节 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聚焦先进制造业,加大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力度,努力培育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长板,弥补产业链短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加快制造业供应链安全体系建设,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着力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优化园区产业链布局,加快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地化,提升主导产业本地配套率,在新型显示器件、新一代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推进产业链就近配套,引导企业和项目向专业化特色化园区集聚。
2.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做强大企业。实施领航型大企业培育工程。聚焦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着力推动工程机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行业内企业实施联合、兼并、重组、上市,强化骨干企业聚合拉动作用,着力培育一批百亿级头部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培育“小巨人”。鼓励园区培育发展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引导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在行业细分领域打造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加快推动小巨人(后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重点推动中小企业深度“上云”和“上平台”。推动“小升规”。加强企业梯次培养,落实“小升规”梯度培育工作,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中小微企业,培育一批高成长的独角兽企业,每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00家以上。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加强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权保护,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打造一批专业性、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
3.实施智能制造赋能工程。推进汽车零部件、特种玻璃、智能家居家电、纺织等产业集群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每年组织10家左右企业申报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示范车间。加快5G、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和智能终端)全覆盖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打造电信数据中心、邵阳经开区千兆光纤园区等一批“新基建”标志性项目。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分行业引导骨干企业构建研发创新、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和用户服务等新型能力,到2025年,力争创成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80家以上。加快推动企业上云,支持企业实施基础设施上云、业务应用上云、平台系统上云,到2025年力争全市深度上云企业达1500家以上,上平台企业3000家以上。
4.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积极对接“湖湘精品”中小企业品牌能力提升行动,突出抓好品牌规划、品牌推广、品牌维护,全面提升企业品牌规划、创新、品质、数字化、服务、推广等六大品牌能力,着力打造一批“记得住、叫得响、走得远”的知名品牌。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引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强标准、计量、专利、检测等建设。健全园区信用评价机制,推进重要消费品和中小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质量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动,建立质量诚信“红黑名单”制度,推动一批企业争创“湖南省省长质量奖”。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完善试验验证、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信息服务等基础服务体系。推进企业品牌培育和区域品牌建设,推进一批优质产品品牌,认定一批“工业质量标杆”,培育一批“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开展国际认证,建立溯源营销带货体系,开展好“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以技术标准为引领,促进高新技术专利化、重点专利标准化。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修订。支持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领先的产业链骨干企业开展标准化试点。
第三节 完善配套服务功能
1.建设产业综合体,推动集群配套发展。围绕全市七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推进产研、产教、产金融合和跨界融合创新,打造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的产业综合体。支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水、电路、气、热等基础设施,完善企业服务中心、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展示交易、商务交流等综合功能,推动制造业与服务深度融合,带动关联企业集群发展、共生共荣。力争到2025年,我市在全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竞赛中获胜的集群达到2-3个,1个产业集群冲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中,工程机械、新型显示器件、智能家居家电等三大产业集群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先进优势产业集群,集群规模分别达到1000亿元、500亿元、500亿元。小五金、中医药、发制品等三大产业集群成长为国内知名度广、省内优势明显的特色轻工产业集群,集群规模分别达到500亿元、500亿元、300亿元。
2.促进产城融合,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立足我市产业园区发展空间严重不足情况,在园区周边适当预留拓展区,以拓展区为纽带,积极推进园区和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鼓励园区以需求为导向,完善企业服务中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推进技术研发、创新创业孵化器产品检验试验、金融、产学研合作等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园区周边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集中建设教育、医疗、文化、娱乐 、商业、生态等生活配套设施,推动园区向城市功能区转型。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邵东经开区要立足国家级园区建设,按照“一张图”规划、“一体化”建设、“一条龙”服务要求,优化交通组织,完善配套服务,打造“一刻钟生活圈”,引领产城融合发展。到2025年,园区“一刻钟生活圈”实现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七有(有医院、有商场、有休闲区、有综合服务中心、有物流配送中心、有养老中心、有学校)。
按照“精细管理”“精明增长”要求,深化园区改革,健全体制机制,实施亩均效益评价,构建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现代化企业运营的高水平管理队伍,激发园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着眼东部园区、中部园区、西部园区的不同发展水平,坚持“分类指导、区别考核”的原则,积极推进以“瘦身、健体、聚力”为特点的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1.聚焦“主责主业”瘦身。把园区不该管的事项剥离出来,促进园区专注专攻“主责主业”。强化园区经济职能定位,逐步剥离园区社会管理职能,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由当地政府或由上一级政府派驻机构承担;完善“小管委会、大公司”的管理机制,推进园区行政职能与经营职能分离、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推动园区平台公司市场化改革,逐步把开发运营职能交由市场承担。发挥邵阳经开区作为国家级经开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2.强化“赋权赋能”健体。以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为目标,坚持“责权对等”原则,推动园区赋权赋能。根据园区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赋予园区必要权限,支持园区事项园区办,推动园区制定并公布“权力清单” “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完善园区财政预算管理,建立健全独立核算机制。根据园区创新发展新趋势,围绕专业化招商、专业化服务和科技创新等新需求,对分散重复设置、职能交叉重叠的园区管理机构进行优化整合,不断优化园区内部管理架构,积极推行大部门制,实行扁平化管理,强化科技创新、专业化招商、专业化服务等新职能新配置。
3.围绕“协同攻坚”聚力。强化园区与行政区的统筹协调,探索当地政府与园区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促进当地政府在矛盾调处、征地拆迁、要素供给等方面积极为园区提供支持。强化政府各职能部门支持园区发展工作机制,着力构建部门支持园区、园区服务企业的良好工作格局。推动园区文化建设,更好把园区干部职工和企业家凝聚起来,打造“协同攻坚、干事创业、荣辱与共、奋发有为”的精神家园。
1.创新人事管理机制。坚持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探索符合园区特点的人员身份管理方式,创新园区选人用人机制,强化园区选人用人自主权。鼓励园区推进身份档案制、人员聘任制、竞争上岗制、末位淘汰制改革,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打破身份界限,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允许园区在编制总量内自主招聘急需人才,推动园区加快培育复合型人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园区管理运营队伍。
2.健全绩效激励机制。构建以绩效为中心、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建立以岗定薪、按绩计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性收入分配制度,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双轨运行”,激发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探索推行市场化薪酬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强化园区引进专业化高端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对紧缺的专业性特别强的岗位人选,可实行年薪制,提高园区对高端紧缺人才的吸引力。
3.推行容错纠错机制。着眼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贯彻“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细化量化适应情形,建立并推行容错纠错机制,切实为园区干部创新创业消除思想包袱,激励干部主动与企业家交朋友,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激励干部勇于突破机制障碍,敢于担当作为,大胆改革创新,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激发园区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1.探索园区发展市场化运营。树立“精明增长”理念,算好成本账、效益账、长远财,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园区企业化运营管理,探索将园区建设、运营、服务等事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外包等方式交由市场承担。支持园区探索市场化专业招商,采取政企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精准招商。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高效率配置,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完善低效工业用地市场化退出机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探索增加混合用地供给,支持产业综合体建设。
2.推进平台公司市场化改革。根据不同园区的发展水平,围绕提升园区“自我造血”功能,推动园区平台公司市场化运作。推动管委会逐步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赋予平台更多的园区建设、管理和运营权限,鼓励平台公司基于园区发展拓展增值业务,充分发挥平台公司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园区管理、投融资、资本运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促进平台公司不断做强做大。
3.推动园区多元化投资建设。支持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按照相关规定投资建设、运营或托管园区,享受同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在现有园区中投资建设、运营特色产业园。重点要园区七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引入多元投资模式,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链“园中园”。
第一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1.打造营商服务品牌。着力营造政令畅通的政治环境、充满活力的经济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风清气正的廉洁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创新创业的人才环境、富有魅力的文化环境、宽松适度的管理环境、正面向上的舆论环境,切实解决企业“愿不愿来、敢不敢来、赚不赚钱、安不安心”的问题,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以及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2.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深化“放管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三集中三到位”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改革向基层延伸、向公共场所覆盖、向项目业主拓展。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实行企业开办3个工作日(邵阳经开区压缩至2.5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3个月。全面施行多图一审,对有条件的省市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分段许可、分段施工。全面落实“跑一次、免打扰、前审批、总测绘、保用工、扶升级”等措施,努力实现“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资料、找最少的部门”。
3.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对涉企现场检查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论证,通过取消、整合、转为非现场检查等方式,压减重复或不必要的检查事项,着力解决涉企现场检查事项多、频次高、随意检查等问题。严禁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粗暴执法、执法寻租。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建立企业诉求反馈办理机制,真正让企业来监督政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问责制,促进监管执法部门和工作人员履职尽责、廉洁自律、公平公正执法。
“十四五”期间,全市产业园区年均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其中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0个以上。到2025年,全市产业园区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亿美元以上。
1.明确招商重点。紧扣七大新兴优势产业链,建立招商项目库和客商信息库,招引和建设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对七大产业链逐一制定发展规划,对外发布“五张图”(投资考察线路图、扶持政策汇总图、项目落地导引图、产业用地供应图、投资合作机会图),为项目落地提供全流程服务。结合各区域产业带、产业群培育情况,着力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园区平台招商、产业链条招商、落地项目招商和重点区域招商,创新实施股权招商、品牌招商、委托代理招商、智慧招商、网红招商、伙伴招商等新模式。
2.坚持“四个围绕”招商。市级领导联点,组织小分队招商,努力提高项目签约率和资金到位率。一是围绕产业链招商。重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显示功能材料、智能家居、互联网新经济、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链、新兴产业链进行招商。二是围绕主要企业招商。主要围绕三一专汽、中电彩虹、邵虹基板、邵纺机、拓浦精工、慕容集团、九兴鞋业、百威啤酒、国药控股、南山乳业、中集新材料、广信科技等园区主要企业招商。三是围绕本土优势资源招商。集中围绕邵阳的人力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用地保障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招商。四是围绕邵商招商。“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持续推进“邵商回归”工程,重点引导“三类500强”企业、产业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入驻。
3.坚持“四个找出来”招商。在“四个围绕”招商的基础上,坚持“四个找出来”招商。一是把主导产业的国内外重点企业找出来。重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显示功能材料、智能家居家电、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轻工等国内外“500强”企业,行业靠前的企业进行招商活动,招大引强。二是把现有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找出来。重点围绕三一专汽、邵纺机、中电彩虹等龙头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找出来,集中火力招商。三是把制造业邵商找出来。重点围绕国内外从事制造业的邵商进行招商,形成各种量身定制的招商方案,认真对接,主动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确保邵商回乡投资兴业。四是把邵阳本土优势找出来。梳理各县市区的独特优势,形成一县一品招商格局,努力打造邵阳的人力优势、土地要素保障优势和营商环境优势,吸引各类企业落户邵阳。
4.坚持“产业基金”招商。构建起专门服务于入园项目的产业引导基金,以有限合伙制(政府+基金管理人)的模式,由政府出资和监管,基金管理人负责基金日常运作,推动产业类项目落户后快速发展。推进组建产业子基金,聚焦医疗健康、高端制造、消费和移动互联网领域项目招引。
树立大开放的视野,坚持“跳出邵阳看邵阳、着眼全球发展邵阳”,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在技术创新、人才交流、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创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之地。营造大融入的格局,最大限度用好全球邵商网络,进一步拓展与东盟地区、国际新兴市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的交流对接,加快建设一批对外合作生产基地和本土特色园区。吸引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等知名企业在邵阳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交易中心。支持各园区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物流服务、海外仓、电商平台、制造加工等领域合作。坚持“研发在粤港澳,生产在邵阳,市场在海外”的产业合作理念,重点建设东盟科技产业园、非洲经贸产业园等国别合作园区;武冈浙江产业园、隆回东莞产业园等与沿海地区合作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批开放合作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轻工产业园,打造更高质量的利用外资载体和对外开放平台。充分发挥“一带一部”战略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战略联盟等合作机制,鼓励相邻园区整合发展、连片开发、飞地经营;支持本地企业与国内外有实力和经验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重点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口岸的互联互通,以园区共建为重点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推动装备制造、轻工制造等优势企业建立海外生产研发基地、全球营销网络和战略资源渠道。
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资源利用更高效、节能减排更有力的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完成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4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绿色产业基地1个,完成全市园区循环化改造目标任务;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2个、省级绿色工厂数量10个。
第一节 推进园区绿色循环发展
1.提升园区循环水平。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搭建固废、循环经济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实现资源跨企业、跨行业、跨产业、跨区域循环利用,推动邵阳经开区和新邵循环经济产业园耦合发展,利用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居家电和显示材料废料集中处理,实现固废再利用;推动邵东经开区特色轻工、装备制造产业共享资源、共用设施设备,利用装备制造产业的固废料作为五金、打火机产业的原材料,实现基础材料循环利用。利用标准化厂房推动光伏一体化建设,实现园区建筑节能减碳。
2.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强化园区公共交通、停车场、充电桩、加气站、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基础设施保障力度。加强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实施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和废水集中处理回用,推动工业企业节水减排。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快工业固废处理中心建设进程,推广使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协同发展示范区,探索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优化能耗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耗比例,推进燃煤锅炉“煤改气”和超低排放改造。实施能源梯级利用,根据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数量需求,规划和设计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能源梯级利用技术方案。
3.强化园区综合监管。全面推行区域环评改革,加强各类园区、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环评宏观管理,实现省级以上园区区域环评“全覆盖”。园区项目和企业布局必须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空间布局、总量管控、环境准入等方面运用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对入区企业或项目设定环境准入要求,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园区规划、建设要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强化安全执法能力建设和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建设。工业园区与城市建成区、人口密集区、重要设施、敏感目标等应当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应至少每5年开展一次整体安全风险评估。创新园区社会治理机制,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园区安全发展环境。
第二节 构建园区绿色制造体系
以绿色工业设计为引领,以企业为建设主体,打造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园区,推动园区形成新的绿色发展动力源、新业态和增长极,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1.推进建设绿色工厂。以家电、建材、机械、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中医药等行业为重点领域,选择重点开发区内的清洁生产企业为试点,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开展绿色工厂示范工作。推动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标准建设改造厂房,集约利用厂区,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加快淘汰落后设备。
2.建立绿色供应链。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积极引导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现代产业发展,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发挥供应链核心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与协作。
3.培育绿色制造服务体系。推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第三方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培育一批集标准创制、计量检测、技术创新、绿色金融等服务内容的专业化绿色制造服务机构,为企业、园区开展绿色示范工作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为绿色制造体系政策推广、信息交流、咨询、培训、评估等提供基础支撑。
落实“三线一单”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强化拟落地项目与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符合性,建立“三线一单”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有效联动体系,简化项目环评审批,在更多符合条件的园区推广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强化“三线一单”和园区生态环境准入管控要求,严格执行区域限批制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建立新入园项目以节能环保有效利用为标准的准入机制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建立环境监管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监测和监管管理。支持企业大力开发技术创新,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加强全过程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重点行业提标改造,重点推进食品加工、中医药、轻工纺织、塑料等行业企业的工业废气防治工作。 加快推进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企业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管理,按规定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建设污水管网,确保污水全收集、原则上一个园区只设置一个排污口。到2025年前,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以上。
邵阳市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研究涉及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产业园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确保产业园区“十四五”期间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市发改委(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牵头组织实施,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职责分工,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安排和改革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园区的组织领导,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健全责任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强化产业政策支持。对符合国家和省相关规定的收费项目,按政策规定给予企业优惠。支持国家级园区建设主体上市挂牌,推动园区优质企业上市、业务重组。强化财政政策支持。在大力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园区公共配套设施投入的同时,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促进各类科技、工业扶持政策资金向园区适当倾斜。统筹安排用好省政府、市政府支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发展的专项资金,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园区发展需要。强化用地政策支持。盘活存量用地,加强存量用地二次开发,加快闲置土地和“僵尸企业”处置。鼓励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
充分发挥全市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各园区专项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衔接,提升园区规划水平,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以创建“五好”园区为目标,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建立园区综合评价机制,根据园区级别、类型、所在区域等进行分级分类评价,并将园区规划实施和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奖惩考核的重要依据。
附件1
邵阳市“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发展的特色园区
县市区园区 |
特色园区 |
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
特种玻璃产业园、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邵阳智能厨电制造产业园、国际数控产业园、邵阳电子信息产业园、新经济产业园、中非经贸产业园、东盟科技产业园、邵阳发制品产业园 |
邵东经开区 |
廉桥医药科技产业园、仙槎桥五金科技产业园、团山打火机产业园、邵东箱包皮具产业园 |
新邵经开区 |
循环经济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 |
邵阳县高新区 |
新型建材产业园、茶油科技产业园、化工产业园 |
隆回高新区 |
大健康(富晒农产品)产业园、体育时尚用品产业园 |
洞口经开区 |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体育用品产业园 |
武冈经开区 |
智能制造产业园、特色卤制品食品加工产业园 |
新宁旅游经济产业园区 |
旅游商品产业园 |
绥宁绿色康养产业园区 |
楠竹产业园 |
城步生态文化产业园区 |
高山有机绿色食品(乳制品)产业园 |
大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 |
农机物流产业园 |
附件2
附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