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军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更是邵阳转型升级、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科学描绘“十三五”发展蓝图,对于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找准未来发展的坐标点、着力点、突破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新邵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节 “十二五”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全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克服各类风险挑战,围绕“八个建成”总体目标,积极争取国省重大政策支持,大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提升社会综合管理水平,基本完成了“十二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2015年GDP总量为1387亿元,年均增长11%,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达到131.05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年均增长20.6%,超过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070元,年均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8716元,年均增长14.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44亿元,年均增长30%,超过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2.3亿元,年均增长14.7%。近年来,十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排位靠前。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4:40:36调整为21.6:36.6:41.8。农业总产值逐年递增,达到422.17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市区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工业“四百工程”强力推进,工业实力不断增强,产值过百亿产业6个,其中轻工产业过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1.15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85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22.1%提高到45.4%,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4%,比2010年提高0.74个百分点。园区建设来势较好,湘商产业园建设加快,建成标准化厂房149.66万平方米,签约入园企业267家。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旅游收入达200亿元,是2010年的3倍,年均增长30.7%。崀山创5A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评审,新宁成为我省首个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城步纳入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五年全市新增各种融资总额1190亿元,新开业78家金融机构,基本形成功能齐备、结构合理、竞争有序、服务全面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铁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沪昆高铁邵阳段开通运营,娄邵铁路扩改完成,怀邵衡铁路开工建设,邵阳正式跨入“高铁新时代”,基本实现一小时到长沙、三小时到武汉、四小时到广州、五小时到上海、六小时到北京;洞新、怀通、邵坪等高速公路相继竣工通车,武靖、安邵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十二五”期间高速公路境内通车里程达418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武冈机场全面开工建设,土石方基础工程全部完成。初步形成了以高铁、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道为干线、县乡公路为支线的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新建4G基站2000个,实现全市行政村4G信号全覆盖,“宽带邵阳”、“智慧邵阳”建设明显提速。稳步推进大中型水库渠系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用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小农水重点县等31类项目建设,水利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成效显著。
城乡建设呈现新气象。城市总体规划和东部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城市建设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五年来市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建成区面积由50平方公里增加到70平方公里,人口由55万增加到70万,全市城镇化水平由32.8%提高到41.95%。全面启动资江桂花大桥、资江雪峰大桥、世纪大道、邵阳大道和蔡锷大道拓改等一批城市骨架工程;全面建成市行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军分区营院、湘林温德姆至尊豪廷国际大酒店、华天大酒店等一批城市附属工程;全面建设体育中心、中心医院东院、湘郡铭志学校等一批城市民生工程;全面实施紫薇博览公园、资江南路文化休闲街、爱莲文化广场、时代公园等一批城市休闲工程;全面建设“最美十条街”和373条小街道提质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市区桂花渡水厂扩建、管输天然气及门站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一期、城市亮化和农贸市场、公厕、环卫设施改造等一批城市配套工程。城市管理水平得到加强,“禁摩限电”成功实施,文明卫生程度不断提升,中心城市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各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提速。18个建制镇被评为全国第二批重点镇,11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全面深化改革有序启动,9大类154项重点改革扎实推进。简政放权和商事改革稳步推进,市本级许可项目由301项精简到121项,非行政许可项目由150项精简到37项。国企改革三年攻坚计划提前完成,市本级完成国有企业改制66户,筹措资金40亿元,安置职工4.5万人,经验在全省推介。平稳关闭落后小煤矿98家,被誉为“邵阳模式”,经验在全国推介。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电网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农村电网改造投资规模全省第一。完成国有林场改革,隆回国有林场改革经验在全国推介。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流转农村土地176万亩。全面推行“三榜公示、两级审核、经费包干”的阳光征迁模式。扎实推进新一轮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4.43亿美元,年均增长31.3%,累计内联引资3165.26亿元,年均增长20.64%;累计利用外资8亿美元,年均增长21.2%。五年新增境外投资总额9.4亿美元,年均增长27.5%。邵阳公路口岸成功获批,韶山海关、株洲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邵设立工作机构,开通了一般报关报检业务。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整体纳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市区成功创建全国新能源示范试点城市。“三边三区三年”绿色行动深入推进,森林覆盖率达61.03%,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市区绿化覆盖率达31.26%,人均公园绿地达10.97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4.2%,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6.5%。绥宁、武冈、新宁、邵东、邵阳县纳入全国第二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范围,新宁县纳入全省低碳试点县范围,城步南山草原荣获“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城步白云湖、隆回魏源湖、绥宁花园阁、新邵筱溪、邵阳县天子湖、洞口平溪江和新宁扶夷江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隆回县虎形山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全市20个单位成功创建湖南省两型示范单位。龙须塘化工区综合整治、市污泥集中处置、城区“煤改气”工作顺利推进,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农村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社会民生建设呈现新面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4.2万人、52.72万人、31.08万人、52.15万人、33.69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参保人数377.8万人,新农合参保率达98.3%,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实施,五年累计新建保障性住房3.8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0.5万户。就业规模继续扩大,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4.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扶贫攻坚成效显著,8县市纳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解决了5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完成移民后期扶持规划资金2.97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资金0.95亿元。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五年共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4项,专利申请6575件,专利授权3852件。湘中制药发明的“丙戊酸镁缓释片及制备工艺”荣获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普高质量稳步提升,高等教育规模日益壮大,职业教育加快推进。五年累计投入资金76.4亿元,建成公办幼儿园135所,农村合格学校800所,全面启动化解城区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改扩建市区学校16所。邵阳学院和邵阳医学专科学校成功实现合并,邵阳幼师高等专科学校、市一中搬迁等项目建设全面启动。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精品创作不断涌现,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基地、传媒大厦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使用。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得到加强,市中心医院东院、市二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市中医院、中西结合医院、医专附属医院成功晋升三甲医院。“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得到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全省先进行列。物价水平总体保持稳定。
民主法治建设迈入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精神文明、基层组织和民主法治建设积极推进。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一进二访”和“三联二访一帮”活动,干群关系逐渐改善。加强非访治理,积案化解扎实推进。启动了“顺民意保民安”严打整治专项行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治安状况持续趋好。社会综合治理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群众满意率、安全感、认同度明显提升,综治民调全省排名逐年提升,和谐邵阳平安建设成效显著。
第二节 “十三五”国内外发展环境
全球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国际金融危机后,受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影响,世界经济将继续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全球各国及经济板块将冷暖不一、分化明显。全球技术创新将渐趋活跃,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层出不穷,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特征,增长、产业、能源等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由此导致围绕国际贸易金融规则主导权展开的争夺更加激烈,全球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速尽管不会比危机期间更差,但难以恢复到危机以前。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劳动密集型领域中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与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中的竞争将日益显性化,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复杂的国际环境。
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期。“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严峻考验。一是经济发展加快向更高阶段演化。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宏观调控从注重需求侧管理为主转向供给侧管理为主。二是经济增长呈现新的支撑点。新型城镇化成为强大动力引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区域战略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三是民生优先更加突出。全面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更加注重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四是改革红利将更大程度释放。“十三五”期间将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更多红利通过改革加以释放。此外,国家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不断形成,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第三节 “十三五”邵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邵阳经济社会发展仍将处于“稳中快进”增长期。邵阳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的初期,作为湖南“一带一部”地区(湖南东部长株潭到西部大湘西过渡带、北部洞庭湖到南部湘南结合部),具有巨大的辐射优势,发展的潜能巨大,“后发赶超”的动能正在积蓄,“稳中快进”的趋势正在形成,加快发展的“时”和“势”并存,经济发展前景可期。
经济发展面临五大机遇:一是全面协调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将加大中西部地区扶贫开发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补齐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短板。加上国家更加注重农业现代化,对于农业大市和民生薄弱以及贫困人口多的邵阳来说,将催生大量投资热点和机会,为加快发展、后发赶超带来重要机遇。二是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国家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武陵山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中部崛起战略、全国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全国产城融合示范区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及省里实施的湘西大开发、湘商产业园建设、娄邵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政策,都将为邵阳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政策红利空间。三是区位条件改善带来的新机遇。随着沪昆高铁、娄邵铁路扩改、怀邵衡铁路和武冈机场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邵阳正式跨入“高铁时代”,加之即将开工的呼南高铁、呼北高速、邵东机场等,将拉近邵阳与全国、全世界的距离,全面提升区位优势,具备融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大西南地区的时空条件。四是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新机遇。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步入升级换代阶段,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邵阳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技术力量雄厚,同时人力资源丰富,有820万人口,拥有100万邵商资源和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能够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五是邵阳市自身发展和内生动力带来的机遇。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邵阳人均GDP处于2000~10000美元的高速增长期内,工业化、城镇化将维持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从国家政策来看,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国家未来投入的重点,将成为强大的动力引擎。从邵阳发展现状来看,城镇化率低于全省9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低于全省7个百分点,城镇和工业发展空间很大,自身增长动力充足。此外,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农村电网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逐步到位,为未来快速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解决了一些历史包袱。
经济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挑战。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后期阶段,而我市尚处于中等收入初期阶段,国家正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高端产业,对我市传统产业发展带来不利。二是市场经济“马太效应”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越明显,将更加直接地体现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邵阳,创新能力受“马太效应”的影响,提升难度明显增加。三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劳动密集型领域中的竞争更加激烈,相比东南亚地区,我市的土地、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步降低,承接产业转移压力凸显。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邵阳仍将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把握新一轮发展改革的主动权,保持“稳中快进”的发展势头,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开启邵阳经济社会发展新征程。
专栏1:“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
指 标 |
“十二五”目标值 |
2015年实际值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11.5 |
11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17500 |
19300 |
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 |
15 |
14.1 |
财政总收入增速(%) |
15 |
20.6 |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25 |
3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
18 |
14.7 |
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 |
4以内 |
2.5 |
三次产业结构(%) |
17.2:46.2:36.6 |
21.6:36.6:41.8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15] |
[18] |
全社会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5 |
1.05 |
合同引进外资(亿美元) |
[5.4] |
[8] |
内联引资(亿元) |
[2100] |
[3165.26] |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26.3] |
[34.43] |
城镇化率(%) |
40 |
41.95 |
中心城区人口(万人) |
70 |
70 |
建成区面积(平方千米) |
70 |
70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85 |
88.7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 |
98 |
99.7 |
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
[25] |
[24.5] |
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 |
[45] |
[30.21]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 |
4.2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7.5 |
7.1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0000 |
21070 |
农村人均纯收入(元) |
6300 |
8716 |
森林覆盖率(%) |
58 |
61.03 |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 |
[10] |
[10] |
铅排放量减少(%) |
[10] |
[10] |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85 |
86.5 |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5 |
94.2 |
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
329 |
343 |
市区供水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
100 |
注:[]表示五年累计数。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坚持“三量齐升”总要求,坚持“八个建成”长远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快进”总基调,突出产业引领,大力拓城兴市,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邵阳建设成为湖南省域副中心、湘中湘西南经济中心、全国区域性交通枢纽,谱写“十三五”邵阳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抓住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生态文明示范先行区、老工业城市改造、产城融合示范等重大政策,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狠抓结构性改革,着力转型升级,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建设创新发展新邵阳。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市区、邵东县、新邵县等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市等中部地区加速发展,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等西部地区保护发展,突出中心城区和县城建设,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统筹东部城镇群和西部生态圈发展,实现区域联动。统筹三次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同步,建设协调发展新邵阳。
坚持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启动新一轮“四边五年”绿色行动,全面推进资江、邵水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构建绿色环保的生态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宜居宜业的生态人居体系、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旅游体系,建设绿色发展新邵阳。
坚持开放发展。充分利用邵阳在交通区位、产业基础、人口规模、邵商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联接,积极融入国省区域发展战略,使邵阳成为湖南省“一带一部”定位中的重要交通节点和产业链分工节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提高邵阳的经济地位和对外开放合作能力,建设开放发展新邵阳。
坚持共享发展。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为追求,加快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全面推进社会就业,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设共享发展新邵阳。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市未来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节 发展定位
湖南省域副中心。进一步发挥邵阳作为湖南地理中心和湖南“一带一部”战略定位(湖南东部长株潭到西部大湘西过渡带、北部洞庭湖到南部湘南结合部)及沪昆客运专线与呼南客运专线交汇十字架的区位优势,以近期建设“双百”城市、远期建设大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东部城镇群建设,形成以市区为核心的城市组团,将邵阳建设成湘中湘西南市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市容市貌最美、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
湘中湘西南经济中心。壮大食品、机械制造、轻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努力把邵阳打造成湘中湘西南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工业中心。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一县一品”的产业格局,建设湘中湘西南最大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努力把邵阳打造成湘中湘西南规模最大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突出以崀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发展,努力把邵阳打造成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充分挖掘邵阳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产业发展,提升邵阳软实力,努力把邵阳打造成湘中湘西南文化中心。突出以市区和邵东为中心,带动湘中湘西南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努力把邵阳打造成湘桂黔边陲的物流中心。
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努力建成“三纵三横一连”的铁路运输网、“三纵三横两连”的高速公路网络、“一东一西”两支线机场的航空运输网,以资水高等级航道为重点的水路运输网,基本建成东部城镇群和西部生态圈交通网,提升农村运输通达能力,形成覆盖城乡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将邵阳打造成全国区域性交通枢纽。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300亿元(预期数,下同),年均增长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万元左右,年均增长9%。财政总收入达230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财政收入达3000元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市本级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更具特色,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结构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工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型建材、轻工产品、特种造纸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明晰,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生、金融、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39:47。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达50%以上。
民生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0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左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就业水平总体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实现基本覆盖,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
创新驱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0%。
环境友好。生态涵养能力和生态文明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4.48%以上。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分别平均每年下降幅度不低于2.5%和3.5%,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等大气主要污染物含量稳步降低,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资江、邵水等主要水系水体质量继续改善。
改革开放。财税金融、要素市场、投资融资、国企国资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招商引资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年均增长10%。到2020年,内联引资达1400亿元,年均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3亿美元,年均增长15%,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民主法治。全面推进法治邵阳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切实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法治建设水平进入并保持在全省先进行列,争创全国法治先进城市。基层民主参选率达到95%以上,每万人拥有律师数达到2.3人以上。
专栏2:“十三五”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
|||||||
类别 |
序号 |
指 标 |
2015年 |
2020年 |
属性 |
||
绝对值 |
年均增长[累计] |
||||||
经济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1387 |
2300 |
10 |
预期性 |
|
2 |
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
511.15 |
1000 |
12 |
预期性 |
||
3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131.05 |
230 |
12 |
预期性 |
||
4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1522.59 |
3400 |
18 |
预期性 |
||
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745.5 |
1300 |
12 |
预期性 |
||
6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11.45 |
23 |
15 |
预期性 |
||
7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41.6 |
47 |
[6.2] |
预期性 |
||
8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45.5 |
50 |
[4.5] |
预期性 |
||
9 |
城镇化率(%) |
41.95 |
50 |
1.6 |
预期性 |
||
创新驱动 |
10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5 |
≥98 |
|
约束性 |
|
11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88.7 |
≥90 |
|
预期性 |
||
12 |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05 |
2.3 |
|
预期性 |
||
13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0.17 |
3.2 |
[3.03] |
预期性 |
||
14 |
互联网普及率(%) |
45 |
80 |
|
预期性 |
||
社会民生 |
15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2 |
<4.5 |
|
约束性 |
|
16 |
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万人) |
[24.5] |
[28] |
|
预期性 |
||
17 |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
>90 |
>95 |
|
约束性 |
||
18 |
重点食品安全检测抽查合格率(%) |
90 |
95 |
|
约束性 |
||
19 |
药品评价性抽验总体合格率(%) |
90 |
95 |
|
约束性 |
||
20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1070 |
34000 |
10 |
预期性 |
||
21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8716 |
14000 |
10 |
预期性 |
||
22 |
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
|
[97.6789] |
|
约束性 |
||
资源环境 |
23 |
耕地保有量(万亩) |
590.7 |
>590.7 |
|
约束性 |
|
24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 |
103 |
62 |
|
约束性 |
||
25 |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0.49 |
0.53 |
[0.04] |
预期性 |
||
26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18] |
|
[18] |
|
||
27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18] |
|
[14] |
约束性 |
||
28 |
县级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86.5 |
90 |
[4] |
约束性 |
||
29 |
主要污染物 排放总量减少 |
化学需氧量(万吨) |
9.85 |
|
[10.1%] |
约束性 |
|
氨氮(万吨) |
1.28 |
|
[10.1%] |
||||
二氧化硫(万吨) |
2.58 |
|
[18%] |
||||
氮氧化物(万吨) |
3.28 |
|
[18%] |
||||
30 |
森林覆盖率(%) |
>61.03 |
>64.48 |
|
约束性 |
||
注:[]表示五年累计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2020年绝对值为可比价。 |
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战略,优化区域城乡空间结构,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分区,拓展邵阳增长新空间,加快形成区域战略清晰、空间重点突出、城乡发展一体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拓展“一群一圈”区域发展空间
按照“核心引领、轴带集聚、东西联动、群圈互动”思路,构建东部城镇群和西部生态圈的总体发展格局。
东部城镇群,按照“以路连城、以镇扩城、以业兴城”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邵阳中心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重点突出扩大新城区。加快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到2020年建成核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万的“双百城市”,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对全市和湘中湘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中心城区与邵东、新邵、隆回、邵阳等四县的融合发展和交通体系构建,重点打造交通产业走廊,全面促进中心城区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其中,邵东县依托东城快线形成东西向产业走廊、邵阳县依托南城快线形成南北向产业走廊、隆回县依托西城快线形成东西向产业走廊、新邵县依托市内干线加快与中心城区融城,将东部城镇群建设成为湘中湘西南地区产业兴旺、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大城市组团。
西部生态圈,以武冈市区为城镇空间中心,洞口县城、绥宁县城、城步县城、新宁县城为支点,加强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形成西部生态圈点轴发展格局。建成武冈机场,推动呼北高速公路、兴永郴赣铁路建设,构建“张崀桂世遗通道”(张家界-隆回-武冈-新宁-桂林)、“奇美邵阳风情廊道”(邵阳-洞口-怀化)、“西部生态圈旅游廊道”(张家界-怀化-绥宁-城步-武冈-新宁)高水准的旅游通道、“崀山-南山-黄桑”金三角旅游线以及多条旅游连接线的生态旅游圈,构筑融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绿色产业体系,将西部生态圈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湖南西南部的生态屏障。
第二节 拓展“一圈两带”农业发展空间
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特色,分类规划、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重点,推动重点地区发展和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形成“一圈两带”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近郊现代农业示范圈。包括市辖三区以及周边县部分地区,大力发展近郊精确精致农业,重点发展蔬菜、名特优新水果、花卉苗木、休闲农业等高效农业,打造优质稻、蔬菜、水果、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及柑桔原料基地,加快建设大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邵阳县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等,推动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中东部丘陵地发展带。包括武冈市、隆回县、洞口县、邵阳县、新邵县,重点发展优质稻、油茶、畜禽养殖、特种中药材、烤烟、茶叶、双孢菇、秋葵等生产基地。
西部山林地发展带。包括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新宁县以及其它县市山区,重点发展竹木、中药材、果木、高山反季节蔬菜、脐橙、烤烟、油茶、杂交水稻制种和奶牛、肉牛、肉羊等生产基地。
第三节 拓展“一核一带多点”工业发展空间
立足构建新型产业,按照“突出特色、规范集中、错位发展”的原则,充分挖掘临路、临空、临港、临站优势,发挥宝庆工业集中区核心引领作用,建设沪昆高速工业带,打造以工业园区为依托的工业增长点,促进产业空间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推进产业高端化与城市现代化。
打造以宝庆工业集中区为核心的引领区。在双清、大祥、北塔三区和邵东、新邵,依托宝庆工业集中区为核心,积极打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打造邵阳东部城镇群工业核心引领区。
建设沪昆高速工业发展带。在东起邵东廉桥和水东江镇,西至洞口县江口镇约百公里长,北到新邵坪上镇,隆回金石桥镇和虎形山乡,南至武冈司马冲镇的范围内,以沪昆高速公路为纽带,以320国道为依托,以共同的自然资源禀赋为支撑,重点发展装备机械、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包装印刷、造纸、建材等产业,形成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工业走廊。
培育以重点工业园区为依托的增长点。加快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特别是湘商产业园区发展,突出园区提质升级,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入园发展和集聚发展,形成多个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特色明显的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十三五”时期园区标准化厂房、产值、规模企业数量实现翻一番的目标。
第四节 拓展“两区四平台”服务业空间
东部围绕新型工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西部围绕生态旅游重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瞄准临空经济、高铁经济、保税物流、现代金融等新业态,建设新兴服务业新平台,拓展邵阳发展新空间,推动城市做大做强。
东部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围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双清区重点发展工业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邵东县重点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大祥区、邵阳县重点发展农产品物流,北塔区重点发展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和农产品物流业。有效整合东部地区物流资源,完善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节点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努力打造成湘中湘西南规模最大的物流中心。
中西部生活性服务业聚集区。依托中西部县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以西部生态圈建设为契机,重点突出新宁崀山、城步南山、绥宁黄桑、隆回花瑶、武冈云山、洞口罗溪等旅游综合开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康体疗养、户外拓展等旅游新业态。围绕居民消费水平升级,丰富健康养老等服务产品供给,开辟休闲娱乐消费新领域,把西部县市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旅游健康养老新高地。
四大新兴服务业平台建设。建设武冈临空经济服务业平台。依托武冈机场,规划建设空港新城产业园,打造临空产业体系,构建以武冈为集散地的西部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力争“十三五”期间武冈临空产业区成为省级示范物流区。建设高铁新城服务业平台。依托邵阳北站,在新邵县坪上镇建设高铁新城,重点发展休闲娱乐、商贸、商务酒店、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配套建设公路客运站场,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和旅游休闲服务基地。建设邵阳市金融中心平台。引导国内外各类知名金融机构在邵阳设立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金融聚集区。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平台。在宝庆工业集中区、高铁站、空港城等节点地区,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无水港”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把邵阳建设成为湘中湘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阵地。
第五节 拓展“一屏四边”生态空间
依托市域重要山体水系,加强生态保护,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保障生态安全。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扩面”的路径,构筑“以人为本、以山为脉、以水为系、以绿为韵”的城乡一体生态空间格局。
建设雪峰山-南岭山区生态屏障。加强雪峰山、南岭山区的自然生态屏障功能,完善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实施重大生态保育修复工程,推进舜皇山、虎形山、云山、罗溪、崀山、花园阁等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推进城步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构筑雪峰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区、南岭水源涵养林区、湘中丘陵盆地防护林与森林经营区、中心城区城市森林与生态景观区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屏障。
实施“四边”绿色工程。推进“四边五年”绿色行动,大力开展路边、水边、城边、村边造林绿化工作。建设骨干道路沿线绿色通道。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县道绿化,实现骨干道路绿化全覆盖。建设重点水系绿色水道。全面组织实施对河道、渠系等水系植树造林,快速推进绿色水道工程建设。加快中心城区资江、邵水沿岸风光带建设。建设城市绿色屏障。以城市周边山、水、路为依托,以河边林带、滨湖绿带、防护林带、道路绿带为纽带,将城市公园与近郊片林及大型风景林地有机串联,实现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节点景观化、庭院花园化。建设美丽乡村绿色走廊。推进乡村道路及周边的绿化美化,实现村、山、水、田环境的自然和谐。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聚集发展,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发展体系。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完成1100亿元,年均增长11%,工业投资完成1500亿元,年均增长17%。
第一节 提升发展六大优势产业
食品加工业。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推进技改和食品安全体系及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品牌优势,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重点支持酒饮料、乳制品、肉禽制品、卤制食品、食用油、果蔬制品、大米、豆制品加工等八个分支行业的发展。鼓励组建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支持湘窖酒业、统一集团、百威啤酒、李文食品、浩天米业、恭兵食品、九盛食品、华鹏卤制品、南山奶业、军杰食品、洞口肉食冷冻、洞口奶糖、新宁满师傅食品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设清真食品产业园。到2020年,培育年产值过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以上,年产值过20亿元的企业3~5家,食品工业产值达到840亿元,年均增长18%。
装备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将邵阳打造成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要基地。重点布局宝庆工业集中区,鼓励传统制造企业退城入园。壮大三一湖汽、恒天九五、维克液压、神风动力、恒远水电、盛风农机等龙头企业,加快深圳亚洲富士电梯、北京新安特风机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配套企业,积极融入湖南装备制造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构建“三机(纺织机械、水轮机械、农业机械)、两车(工程搅拌车、渣土车)、两基础(基础液压元件和成套液压系统、风机和空调机组及通风配套设备)”的产业支撑体系。到2020年,机械制造业产值达550亿元,年均增长22%。
建材产业。加强建材行业资源整合,推动建材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全省建材产业基地。大力整合发展门窗加工产业、家具加工产业等传统产业,建设建材产业园。适时推进住宅产业化。壮大邵阳金拓科技等龙头企业,提升石膏矿等非金属矿物深加工水平。严格控制水泥总量,支持引导南方水泥、海螺水泥等龙头企业开发建设新型墙材、环保饰材等项目。到2020年,建材产业工业增加值达182亿元,年均增长12.5%。
造纸产业。充分利用邵阳特种纸行业的品牌、技术、市场和资源等优势,做大做强高压绝缘纸板、卷烟系列用纸、防伪税务发票纸、鞭炮纸等特种纸产业,推动造纸业产业结构向新材料发展。重点支持湖南广信集团、湘丰纸业、绥宁联纸等重点企业的改造升级,加快推进湖南广信集团特种纸产业园建设。到2020年,造纸产业工业增加值达50亿元,年均增长15%。
轻工产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积极推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和针织品、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和绿色环保纤维等新型纤维。加大服装产业的品牌建设力度,重点支持保定天鹅整体搬迁和整合合力化纤项目、邵阳市品牌服饰园项目、东邦新材料石油沥青基碳纤维扩建项目。加快发展小五金和打火机,通过实施集团化战略,引导行业抱团发展,创建自有品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建设以邵阳百锐工具、邵东五金集团、亿利金属制品等为核心的五金工业园,支持顺发工业、东亿电器、东联电子、华美佳等打火机核心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出口市场占有率,打造全国知名的五金制品生产和集散中心,建设打火机出口国家重点基地。加快发展皮发箱包制品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产业整合、结构升级和体制创新,以九兴控股零售总部、湖南立得皮革、邵阳阳光发品等企业为龙头,将邵阳建设成为“中部鞋城”、“中国皮城”、“世界发都”。加快推进邵东箱包皮具产业和新宁裘革产业发展。到2020年,培育5个年产值过2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40个年产值过8亿元的企业,建成10个国家级信息、生产、储备、检测中心,轻工产业增加值达200亿元,年均增长15%。
有色化工产业。加强冶金行业资源整合,重点发展金、锑、铁、锰等矿产品,鼓励华菱洞口矿业、大新黄金、新龙矿业、辰州锑业等企业进行产能改造和提质工程,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推进邵东冶金行业循环产业园和武冈铁合金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筹建全省第一个锑产品交易中心。改造升级化工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技术水平、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化学肥料、精细化工、有机原料、无机原料等产业。支持宝兴科肥环保设施装备技改、华宇化工新工艺炭黑产能扩建。严格行业准入,推动集中集聚发展,有序推动龙须塘片区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加快推进新邵塘口工业园建设,争取引进30家以上规模企业。到2020年,有色化工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达100亿元以上。
专栏3:工业品提质增效行动计划 |
贯彻落实《湖南省质量发展纲要(2012-2020年)》,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加强质量诚信建设,鼓励引导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积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和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高科技产业,打造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培育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质量水平一流、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企业和产业集群,供给侧质量提升富有成效。到2020年,一般工业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2%以上,省级工业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4%以上。 |
第二节 培育发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研发优势,建设邵阳市高科技生物医药产业园、新邵龙山中药文化产业园、隆回大健康(金银花)科技产业园等,打造一批具有突出品牌效应的大型企业和特色集群。发展中药材种植,建设道地及大宗药材规范种植基地,突破珍稀濒危药材品种繁育技术,实现规模化种植。发展化学药,围绕新型制剂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制药关键技术和产品升级。发展医疗器械,围绕安全和产品升级,突出精密输液器的生产和市场开发。重点打造以华润集团、湘中制药、玉新药业、中南制药、科瑞化学、金鹏药业、湖南松龄堂、湖南绿洲惠康、城步科源生物等企业为龙头的医药产业集群,重振“南国药都”盛名。加快发展生物农业产业,积极支持李文食品、雪峰种业等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到2020年,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达270亿元,年均增长20%。
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发展数字化整机和新型元器件、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子基础材料、新一代网络和“三网融合”建设、工业软件设计、互联网服务产业,促进配套企业的集聚发展。加大新一代移动通讯、光纤宽带网络、局域传感网络和云计算网络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进四大通讯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铁塔)新一代移动通讯、光纤宽带网络、局域传感网络和云计算网络的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建设宝庆工业集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支持拓奇科技和为百科技的手机屏生产线、新鼎盛公司年产100吨纳米银产业化、新宁金鑫电子手机马达生产线等项目的顺利实施。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320亿元,年均增长30%。
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超高压绝缘材料、稀土发光材料、高性能耐火材料、单晶及多晶硅光伏材料、镀层保温材料中间体、沥青基碳纤维等主导产品。支持湖南广信、信多利、东邦新材料、仁海科技、新仁铝业、新龙矿业、洞口华菱等重点企业发展,完成武冈、新宁、绥宁、邵东等县单晶、多晶硅生产项目的提质改造。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达60亿元,年均增长25%。
新能源产业。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形成以风能、太阳能为核心,生物质能为重点,智能电网为支撑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场、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地热发电、智能电网建设等五大领域。重点支持湖南德沃普电气公司电力生产线、群星电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牛力及象力公司动力电池、湖南天冠宏泰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长城新能源扩能技改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培育产值过10亿元企业10个,新能源产业工业总产值达225亿,年均增长10%;实现风电装机规模2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1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10万千瓦、地热能发电2万千瓦,建成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节能环保产业。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逐步规范行业管理。重点发展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境治理三大产业。加快推进邵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邵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绥宁优质矿泉水开发等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快建设湖南多元印机的水处理设备生产基地和新邵雀塘再生资源产业园,重点推进神风动力的城市道路清扫车生产线项目、佑华净水的扩能改造、海螺云峰科技的城市垃圾焚烧余热发电、立得皮革的节能节水及环保提升、邵阳纺机的气流环保染整设备等项目建设。鼓励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发展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PPP模式。支持重点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打造“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工业总产值达60亿元,年均增长16.3%。
专栏4: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
以湘商产业园为平台,培育和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重点发展电子产品、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项目,扩大全市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规模,积极推动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组件等设备本地化制造。到2020年,继续引进和培育高端制造企业5~10家,新材料企业50家,生物产业企业20家,新能源产业企业20家,信息产业企业50家,节能环保企业20家。 通过对传统装备制造工业的升级转型,使原隶属于机械制造的三一湖汽、邵纺机、维克液压等半数企业蜕变进入先进装备制造业行列,隶属于冶金的锑、铝、锡产品生产企业扩展延伸新的产品,进入新材料的行列。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突破500亿元。 |
第三节 优化发展工业园区
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作为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和推动项目建设的有效载体。
壮大工业园区规模。以规划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优化要素配置,努力实现由单一工业园区向综合产业园区转变、注重区域政策差别向注重产业政策差别转变、行政化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转变,形成“特色布局、全员招商、利益共享”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园区建成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4000亿元;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00亿元,年均增长18%;入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0家,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3%。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高水平规划、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高效益产出的要求,加快宝庆工业集中区、邵东经开区、新邵经开区、武冈经开区、洞口经开区、隆回县工业集中区、大祥工业集中区、邵阳县工业集中区等调区扩区工作,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把园区基础设施纳入城镇建设统一规划,做到园区规划和环保规划同步实施。加强园区交通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园区公交运输和城乡运输保障力度,实现园区人流、物流交通顺畅无阻,规划大型客运站、停车场、充电桩、加气站等基础设施。深化园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入工业地产开发商,以项目经营权或商业用地开发权换取开发商对基础设施的先期投入。
促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全力打造品牌园区、创新园区、低碳园区,扩大园区影响力,提高园区贡献力,增强园区带动力。在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同时,抓好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好农业、农机、金融、旅游、物流、文化、广告等专业园区。提升园区产业服务能力,加快研发、市场、物流、质量检测、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园区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上市融资、信用担保、管理咨询、产品检测、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服务。到2020年,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3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200亿元,园区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范围内。
专栏5:12个园区及特色专业园区行动计划 |
宝庆工业集中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千亿园区,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发制品等。到202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00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200亿元。 邵阳经济开发区:打造湖南食品加工基地,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新材料等。到202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25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20亿元。 大祥工业集中区: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主导产业为现代农业、建材、电力能源、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到202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5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115亿元。 邵东经济开发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主导产业为小五金、打火机、皮具箱包。到202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80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180亿元。 新邵经济开发区:打造特种纸及化工基地,主导产业为特种纸、化工、有色、化纤、皮革。到202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26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60亿元。 洞口经济开发区:打造绿色食品加工及原材料加工基地,主导产业为农产品深加工、有色金属加工。到202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25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40亿元。 隆回工业集中区: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及中药材开发基地,主导产业为农副产品加工、中药材开发。到202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21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81亿元。 武冈经济开发区:打造湘中湘西南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主导产业为食品、电子信息。到202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7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78亿元。 邵阳县工业集中区:打造生态工业示范区以及食用油、建材、轻纺工业基地,主导产业为食用油、建材、轻纺。到202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8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40亿元。 绥宁工业集中区:打造高新技术和生态环保型产业示范区、竹木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基地,主导产业为竹木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到202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26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50亿元。 城步工业集中区:打造农产品加工基地、国家级新能源示范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为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新能源。到202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7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30亿元。 新宁工业集中区:打造旅游工艺品加工制造基地、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为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加工业。到202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1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51亿元。 宝庆工业集中区发制品产业园:占地13.33公顷,厂房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年产1000万条XQ顺发高端产品。 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打造成湖南省最大的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和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主导产业为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废纸回收加工及废旧电器、废旧汽车拆解利用、物流仓储、综合服务等。 隆回县大健康产业园:占地53.33公顷,新建金银花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精深加工生产线等配套服务设施。总投资15亿元。 武冈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占地10公顷,新建厂房面积5万平方米,仓库3万平方米,办公楼3万平方米,豆腐生产线80条、卤菜自动包装线60条。总投资3亿元。 青年创业园区:以市级青年创业园(选址于宝庆工业集中区)为龙头,邵东、洞口等地青年创业园为依托,打造全省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医疗器具。总投资10亿元。 邵阳市电子商务创业智慧园区:选址于宝庆工业集中区湘商产业园,规划用地面积20亩。主要建设电子商务办公区、物流配送服务区、产品展示区、多媒体培训中心、生活配套服务区和园区管理服务中心。总投资1亿元。
|
全面提升基础性服务业,积极推进现代新兴服务业,加速发展支柱性服务业,完善服务业产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8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着力打造湘中湘西南地区现代服务业聚集中心。
第一节 加速发展旅游服务业
借助交通区位优势提升,推进要素集群化、产品特色化、服务个性化、进出便利化、环境优质化,突出绿色生态游、民俗风情游,将旅游业培育成推动后发赶超的支柱产业,努力建设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次突破 680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0 亿元。
打造“一核两带五区”旅游布局。打造以大崀山(新宁)旅游片区为核心的西部生态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通与张家界、桂林及周边省市的交通大动脉,建设贯穿全市主要旅游景点的交通环线,构筑邵阳市区—新邵—隆回—洞口—绥宁—城步—武冈—新宁—邵阳县—邵阳市区精品旅游带、神农架—张家界—花瑶—崀山—南山—桂林黄金旅游带。建设以市区、邵东县、邵阳县、新邵县等为主的度假娱乐休闲旅游区,以武冈古王城等为主的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区,以城步苗族自治县国家公园、绥宁黄桑、新宁舜皇山等为主的生态康养旅游区,以洞口县、隆回县为主的生态文化风情体验区,以魏源故居、蔡锷故居等为主的历史名人文化旅游区。建成新宁崀山、城步南山2个5A景区和绥宁黄桑-寨市、武冈古城-云山、隆回花瑶、洞口罗溪、湘窖生态文化酿酒城、紫薇博览园、新邵白水洞、隆回望云山、蔡锷故居、新宁舜皇山—黄金牧场等10个4A景区,将我市打造成为集核心自然资源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有景、有境、有玩、有养的世界著名旅游胜地。
打造精品旅游产品体系。依托原生态山水民俗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等优势资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主攻方向,通过有效整合、提升品质、培育精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以崀山为龙头,全面构建“一张王牌(崀山世界遗产旅游区及综合性的“大崀山”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三大奇美(奇韵宝庆、奇秀山水、奇特风情)、五个支撑(舌尖诱惑、运动天地、康养天堂、美丽村寨、魅力城镇)的“135”旅游产品谱系。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丰富旅游元素,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全拓展。
加快发展市区旅游。深入挖掘宝庆文化、码头文化等旅游资源,以“宝庆新八景”——蔡锷纪念园、紫薇博览园、湘窖酒城、爱莲池、两江风光带(含双清公园、水府庙、北塔、东塔)、玉清宫、贺绿汀公园(原松坡公园)、邵阳旅游文化产业园为重点,推进邵阳市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旅游功能。连通紫薇博览园和玉清宫两大景点,整合两江(资江、邵水)四岸风光带,贯通陆路、水路旅游廊道,策划推出“夜游两江”系列产品。梳理和活化邵阳历史遗迹及文化元素,分别以“江”“花”“道”为主题,串联资江流域,升级打造千姿百态的“邵阳江河传承”、“邵阳花海缤纷”、“邵阳道法自然”,共筑邵阳之奇、邵阳之美和邵阳之韵,打造主客共享的传奇宝庆城市中央游憩区,树立“传奇宝庆”新地标。依托北塔公园,将全市可移动文物和旅游价值较高的各类牌坊、石塔、石雕、戏楼等历史文物搬迁入园,实行异地保护和集中展示。
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在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各旅游景区交叉路口设置旅游标志,在交通枢纽出入口设置旅游交通图,在大型商场、超市等购物场所设置特色旅游商品柜台。加快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集中区等游客聚集区域建设旅游咨询中心,构建以 12301 服务热线为基础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加强旅游便民惠民力度,积极推进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体育运动场馆等免费开放或设立免费开放日。提升旅游卫生环境,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按国家星级标准建设一批旅游厕所。推进导游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力度,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加大推介合作力度。加强邵阳旅游资源的宣介推广力度,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重点提高在省内、东盟以及长三角、珠三角、武汉、重庆、昆明等地区的宣传力度。打造一部全方位展示邵阳旅游资源和特色的宣传片,精心策划一台融入邵阳山水实景、民俗风情的大型主题演出,每年策划一批旅游节庆活动,不断提升国内外知名度。与桂林、张家界、凤凰等知名旅游城市建立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加快融入大湘西和大桂林旅游圈。引进优质旅游中介机构,借助大型旅游企业的渠道资源和管理优势,拓展邵阳旅游市场。引进投资开发大型高端旅游项目,加快旅游和休闲度假基地建设,丰富旅游新业态,提高旅游服务综合接待能力。
专栏6:绿色生态旅游行动计划 |
全力打通旅游大通道:加快武冈机场建设,实行直航串飞;推动旅游高速(高铁)通道建设;规划新建云山-崀山-南山-黄桑-罗溪旅游专用公路;加快西部绥宁、城步、新宁、武冈、洞口旅游环线公路升级改造。 重点培育邵阳十大自然旅游产品:壮美丹霞—新宁崀山;南方高山牧场—城步南山;森林氧吧—绥宁黄桑;神秘花瑶—隆回虎形山;原生态峡谷—洞口罗溪;紫薇花海—邵阳双龙紫薇园;奇幻魔镜—新邵白龙洞;道教圣地—武冈云山;山水怡情—资江风光;南方“丝绸之路”—湘黔古道。 重点培育十大人文旅游产品:名人故里—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再造共和第一人蔡锷、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女性文化节—绥宁四八姑娘节、城步六六山歌节;最具感染力的地方戏曲—花鼓戏;最古老的戏曲—傩戏;古城故事—武冈丝弦、宝庆古城墙、爱莲池;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竹刻等;宗祠文化—洞口宗祠文化与孝文化;舌尖诱惑—地方特色美食;运动天地—隆回望云山;古苗国首都遗址—绥宁上堡古国。 全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一条世界级旅游线路:桂林—新宁崀山—城步南山—张家界世界旅游走廊,延伸至神龙架;两条国家级旅游线路:“长沙—张家界—凤凰—绥宁黄桑—城步南山—武冈云山—洞口罗溪—隆回花瑶—邵阳—长沙”湖南精品旅游线路和“长沙—邵阳—武冈云山—新宁崀山—城步南山—龙胜温泉—龙脊梯田—桂林”湘桂风情精品旅游线路。 积极推动武冈威溪、隆回魏源湖、赧水河县城风光带、大祥松坡湖、绥宁洛口山、洞口半江水库水利风景区、城步白云湖风景区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壮大文化主导产业。完善激励政策,充分整合资源,坚持创意、科技、资本相结合,推动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增强文化对经济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大力发展影视传媒、新闻出版、印刷复制、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会展、工艺美术、广告、文化旅游、文化设备制造等文化产业,推动规模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经营。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强化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引进和培养文化创意人才,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和重大文化项目,扶持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功能区,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发展。到202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集团1个,文化领域湖南著名商标4个以上,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477亿元,增加值达到216亿元。
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加快文化产权交易所、动漫衍生品交易中心等载体建设,强化文化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和配置功能。完善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版权代理、知识产权评估、演艺经纪、工艺美术品拍卖等文化中介产业,强化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交易、技术支持、产权保护等服务。发挥文化产业各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推动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创新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放宽市场准入,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权交易机制。
专栏7:文化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
包装印刷产业。建设邵东包装印刷文化产业园、邵阳出版印刷产业园、宝庆印刷科技园、宝庆科技工业园和邵阳出版印刷品交易市场等特色园区,形成“多园联动”的产业链联动互补格局。大力支持天闻新华印务、永吉红包、湘东彩印、鹏兴印刷、运发包装、李文包装、彩虹包装等企业积极发展数码制版、数码直接印刷、柔版印刷等数字化技术,使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节庆会展产业。全力打造“崀山文化旅游节”、 “绥宁四八姑娘节”,“南山六六山歌节”等民俗节庆赛事品牌。加快推动攀岩、漂流、越野、蹦极、自行车等户外运动基地建设。 现代传媒产业。推进邵阳广电文化产业综合体项目建设,打造成为以广播影视为产业龙头,集文化创意、传媒影视、网络服务、娱乐健身、出版印刷、文化会展、美术工艺业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做大盛世华章等民营影视传媒公司,支持组建文化传媒投资集团。加快中影集团落户新邵县,建成邵阳市规模最大、品质最高,荧幕最大的3D数码影院和影视拍摄基地,打造湖南省最大的水幕电影场。加快绥宁影视拍摄基地、洞口尧王影视城等基地建设,打造成全国优秀的影视拍摄基地。 工艺美术产业。努力推动文化艺术市场发展,重点抓好邵阳市“五馆一中心”、邵阳民间书画院、华夏工艺美术城、奇石盆景文化艺术城、旅游工艺品一条街等项目建设。重点扶持永吉纸品有限公司、湖南宾王扑克有限公司、湖南华厦工艺美术有限公司、湖南百山木业有限公司、宝庆竹刻研究所等一批知名工艺品企业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设计和先进设备的引进,促进制作工艺、技术的改进、完善,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行业龙头企业。 饮食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特色美食文化品牌,以宝庆猪血丸子、武冈卤菜、邵阳米粉、烟熏腊肉、血酱鸭等邵阳传统美食为代表,重点打造以美食工坊、特色小吃、美食文化演艺等为载体的特色美食品牌。以绥宁、城步青钱柳、古楼云雾茶、武冈云山芽茶、城步长安虫茶、邵阳油茶、隆回金银花茶等资源为依托,重点打造以特色饮品、茶道演艺、茶文化养生等为特色的茶文化品牌。以湘窖美酒、山野果酒、邵阳米酒、龙溪铺水酒、高平水酒等为依托,重点打造著名酒品、酒文化、酒具等酒文化品牌。加强对“铜鹅”、“卤菜”的品种及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力度。建设中国邵阳美酒美食文化广场、临津门仿古饮食文化一条街。 |
第三节 巩固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商贸餐饮业。建立以市区为核心商业区,带动东部城镇群商业区、西部生态圈边贸区,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产业。完善城市商业布局规划,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业,构筑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商贸流通格局。加快建设粮油、建材、家电等大型批发零售市场,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型连锁超市,建设一站式购物广场。突出饮食文化特色,扶持餐饮连锁地方品牌建设,引进“中国驰名商标”餐饮品牌入驻,规划建设商业特色街和休闲美食街。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集聚区、特色商业步行街建设。到2020年,全市培育年交易额上50亿元的商贸市场10家。
居民服务业。依托城镇化建设,加快建设功能齐备的公共服务及配套基础设施体系。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等居民服务业,完善托幼、健身、清洁、维修、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居民服务项目,推进以邮政综合便民服务平台为基础的便民网店建设,加强公共性服务叠加力度,推动居民服务业向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发展。到2020年,居民服务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养老健康产业。推动养老服务与健康产业互动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和区域外资本开发养老服务项目。发展养生、保健、美容、养老等高端旅游业态,创立“医、护、养、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健康养生、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养老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推进集医疗服务、体育健身、健康促进等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市区在大祥檀香园、双清莲荷村、北塔茶园头周边建设高标准养老健康产业园,支持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新宁县、武冈市打造成辐射全国的中西部健康养老避暑中心。力争到2020年建成1个国家级、50个省级、25个市级养老服务示范点,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以上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房地产业。适度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培育县城和中心镇的房地产市场,稳步推进政策性保障住房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建立商业地产、商品住宅、保障房等结构合理的房地产开发体系。严格控制低密度高档住宅建设,鼓励引导开发企业投资建设养老、旅游等跨界房产,切实改善刚性需求群体的住房消费,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危房改造,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规划中的村庄集中。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提升房地产业服务水平。到2020年,新建商品住房2697.7万平方米,新建其它类型住房358.4万平方米。其中,市本级中心城区新建商品住房340.9万平方米,新建其它类型住房77.1万平方米。
第四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一批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重点建设集装箱货运站、保税物流中心,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突出电商物流、快递物流等新兴物流产业,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结合城市发展、旧城改造以及新区开发,在建材、汽配、五金和农副产品等方面,建设档次高、集聚力强、连接城乡、辐射省内外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鼓励支持物流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多节点网络”的物流发展格局,将邵阳打造成湘中湘西南最大的客货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到2020年,建成2~3个年产值过50亿元的物流园区,3~5家年营业收入在1亿至10亿元的物流企业,10家以上国家A级物流企业。
专栏8: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
邵阳市现代物流业广覆盖、立体化,形成“一体、两翼、多支点”的网络化发展格局。 “一体”—邵阳市中心物流区。主要以城乡建设为依托,以生产资料、汽车、农产品、电子产品、日用消费品为核心的主体物流区域,培育形成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和采购中心、营销中心、分销中心、品牌代理中心。湘西南国际商贸物流城:规划面积266.7公顷,总建筑面积475万㎡。邵阳现代绿色物流城:依托邵阳东货运站场,规划用地460公顷。邵阳西站物流园:以怀邵衡铁路邵阳西站为依托,规划面积500公顷。湘桂黔建材城:规划面积712公顷。金锣湾国际商贸城:规划面积16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湘西南粮食仓储和物流中心:规划面积23.33公顷。邵阳汽车生态城:规划面积31.33公顷,建筑面积78.3万平方米。湘中南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规划面积7.66公顷,建筑面积9.47万平方米。邵阳烟草物流中心:规划面积16.82公顷,建筑面积4.77万平方米。大祥涉农产品、电子产品物流城:规划面积10公顷。中南五金机电汽配城:规划面积8公顷。邵阳北部物流园:以二广高速连接线为依托,建立汽车商贸、五金机电、食品物流为主的大型物流园。 “东翼”—邵东物流区。充分发挥邵东小商品、皮具、药材、电器等产业集聚优势,建设一批高效生态特色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重点建设邵东国际商贸城、邵东铁路物流仓储中心、邵东星沙物流园、廉桥药都物流园,邵东县皮具工贸园,将邵东打造为湘中最大的小商品和药材流通市场。 “西翼”—武冈物流区。充分发挥武冈区域和产业优势,重点建设武冈临空产业区,武冈市商都物流园区,武冈现代粮食物流园,致力将武冈打造成为邵阳西部最大的商贸流通中心。 “多支点”的特色物流区—县域物流区。以“一县一特色”为目标,以服务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商贸流通为重点,打造以生产、生活资料集散地为特征的区域性物流走廊。重点建设新邵高铁新城经济区,新邵雀塘再生资源加工物流园、新邵湘中亚国际物流园,邵阳县茶油物流园,隆回县城东综合市场、绥宁县农产品物流中心、洞口县报木公铁联运物流园、湘西南崀山现代物流园、城步南山牧业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城步儒林综合市场。 |
金融服务业。着力扩大融资规模,扩展提升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广度、深度,加大信贷投入,形成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全市金融中心,积极引进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担保公司、股权投资机构,大力发展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推动广信科技等22家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加快上市步伐。扩大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规模。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建立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成功创建全省金融生态模范城市。到2020年,市直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20家,农村商业银行达到10家,村镇银行达到9家,小额贷款公司达到2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达到15家,新增独立上市公司达到10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20家,新增进入湘股交所、上海股交所、天津股交所等四板市场挂牌企业达到30家。力争在市区新设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民营银行—邵商银行。金融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300亿元,平均增长20%。
电子商务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在商务领域信息化应用。加快推进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积极发展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商务新业态,大力推广电子支付、电子采购等新业务。加快邵阳电子商务产业服务基地、邵阳市电子商务创业智慧园、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支持中小电商、微商发展。 推动生产企业、商贸流通、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生活服务、现代农业等领域电子商务应用。以邮政代办点、“万村千乡”农家店为依托,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入农户。到2020年,电子商务年交易额突破500亿元,电子商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代理和评估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基于宽带的智能家居、数字及网络电视、数据处理、数字内容制作等新型信息服务业。到2020年,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5%,科技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现代农业及农村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油料播种面积,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正确引导农户成片栽种中、晚稻的优质稻,巩固邵阳市作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地位。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357万吨、油料总产量达21万吨。
做强特色优势农业。利用生态优势和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实施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贮运,打造邵阳绿色农业名片,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做强隆回县、新邵县、洞口县等地富硒农业。规划建设以市区近郊为核心的特色蔬菜基地100万亩;以邵阳县为核心的油茶基地100万亩;以隆回县为核心的金银花基地35万亩、龙牙百合基地20万亩;以洞口县为核心的蜜桔基地50万亩、茶叶基地12万亩;以新宁县为核心的脐橙基地50万亩、铁皮石斛基地1万亩、崀山淫羊藿基地10万亩;以城步苗族自治县、新宁县为核心的草食牧业基地100万亩;以新邵县为核心的湘玉竹基地45万亩;以邵东县为核心的黄花菜基地10万亩;以绥宁县为核心的楠竹基地50万亩;以城步苗族自治县为核心的绿色有机蔬菜基地50万亩、竹笋基地50万亩。到2020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例达到85%。
发展生态林业产业。加快推进“四边五年”绿色行动,市区建成宝庆森林公园(宝庆森林植物园)等十大森林植物园。大力实施“三百工程”(新增100万亩绿化造林、100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油茶林)和绿色富民工程,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重点建设2个现代林业综合产业园和6个现代林业特色产业园。到2020年,林业经济年均增长15%,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30亿元以上。
加快养殖业转型发展。巩固洞口县、隆回县、邵东县、武冈市、邵阳县等生猪优势产区,确保生猪年出栏稳定在1300万头以上。建立六大畜牧水产经济产业链。以南山牧场、黄金牧场的鲜奶和鹿茸加工为龙头,形成我国南方最大的特色食品经济产业链;以邵阳宝庆肉联、洞口三可生猪加工为龙头,形成生猪经济产业链;以邵阳县、新宁县、绥宁县牛羊加工为龙头,形成草食牲畜经济生产链;以武冈市的铜鹅和新邵的麻鸭加工为龙头,形成家禽经济产业链;以市区、邵东县和洞口县为主的水产品养殖基地,形成水产经济产业链;以市区和邵东县的饲料、肉类、皮革、羊毛、羽绒产品加工和兽药生产为龙头,形成附加产品经济产业链。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等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立畜禽水产品市场体系。到2020年,形成100个以上的禽类生产基地,畜产品产量达到150万吨,城步奶牛养殖数量达到5万头,武冈铜鹅出笼数量达到150万羽,建成15个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品产量达到13万吨。
做大农产品加工业。突出绿色、有机、品牌,组建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扶持50家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350家在全省、全国同行业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扩大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现代农业附加值,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覆盖率提高到70%。
做优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产业链向二、三产延伸拓展,加快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步伐,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创建3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0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第二节 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国家高标准示范农田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灌溉供水能力、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效益。继续推进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武陵山片区脱贫水利工程、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烟草水源工程,重点完成大圳、六都寨2处大型灌区和尧虞塘、威溪、超美等48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灌区9处(其中大型灌区1处,中型灌区8处),稳步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人均旱涝保收面积达到0.45亩。
增强农村供水能力。统筹考虑全市农业发展用水与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快推进现有供水工程提质改造、管网更新,加强中心城区向周边农村辐射供水能力。规划水源工程30处,新建改造工程946处,管网延伸工程500处,大中(小)型灌溉泵站18座,争取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农田节水灌溉率达到30%。
提升防汛抗旱能力。实施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制机制。根据水资源分布情况、人口密度、产业发展需要,新建犬木塘水库、山门水库、太芝庙水库、秀水水库等控制性枢纽工程,扩建木瓜山水库,加快完善城区及各县城防洪堤体系,推进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继续实施病险水库及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力争全市城市防洪达标率80%、乡镇防洪达标率50%以上。
深化水利改革。有效建立事权清晰、权责一致、规范高效的水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成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有效建立规范有序、管理严格、良性运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全面建立政府引导、群众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加强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水利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第三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家庭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变,统一经营向组织化、社会化转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推动精确农业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提高栽培、施肥、灌溉等新技术的普及率,扩大良种覆盖率,推动标准化生产。实施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项目,完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到2020年,新建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以上,150个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到50%以上,主栽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新发展管、喷、滴、微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万亩。
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推动农民职业化,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推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规模、高层次联合,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合作农场。支持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向农民合作社方向发展。到2020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水稻全程机械化面积400万亩,机械化率达到8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50%,累计发展1000个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
第四节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加快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作用。加强乡镇农技服务站建设。到2020年,全市农村服务综合体系基本建成,基层组织体系基本健全,乡村经营服务网点基本覆盖,经营领域进一步拓宽,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全市共建设乡镇惠民综合服务中心和电商综合服务平台120个以上,村级惠民服务站760个以上,电子商务经营网店3000个以上,农资经营、农副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经营和再生资源回收网店5700个以上。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农产品和农机物流园区布点,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每个县至少建成一个大型冷库。推动农产品物流电子化,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农村流通中介组织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逐步建立各级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全覆盖。加强农产品诚信建设及食品安全监管,建成一批农业标准化、诚信建设和安全监管示范县、示范乡镇。
强化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推动湖南省主要瓜类作物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重大行动。建立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库、柑桔产业工程技术中心与茶叶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优质稻、茶叶、楠竹、柑桔、中药材、油茶、食用菌、青钱柳、绞股蓝等栽培、加工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配套技术、低碳循环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与销售的运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争“十三五”时期创建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增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农村综合气象观测网和农业气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技术体系, 推广绥宁县防汛抗灾预警机制。力争2020年气象监测、预报延伸覆盖到乡镇,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以上,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建成保障有力、全省领先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第五节 提高美丽农村建设水平
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规划管理,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优化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布局。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在道路交通、水、电、互联网等方面实现改造升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开展农村环境清洁工程,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加大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加快农村厕所改造,加强农村绿化工作,改善村镇人居环境。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以上,每个县建成3~5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每个乡镇至少建成3~5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全市打造1000个美丽乡村。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水电,规划农村水电项目181处、老旧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工程165处、农村水电新建电源点4处、农村水电直供区改造项目20处,力争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0万kw。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新建大型沼气工程50处,联户和小区沼气工程2500处,新增太阳能开发利用面积10万平方米,每年新增秸秆能源化利用消耗量10万吨,建设10处农村清洁能源综合示范区,使用沼气户数达到35万户。推动天然气向乡镇发展。
专栏9: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项目 |
“十三五”期间,邵阳市将实施农业现代化发展重大工程项目82个,总投资达到430.85亿元。其中,2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工程、中国武陵山农机产业园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2项,总投资60亿元;邵阳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区、200万亩高档优质稻基地、50万亩标准化雪峰蜜柑果园等在内的农业产业综合开发项目65项,总投资344.64亿元;武冈市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规划总面积50平方公里,总投资30亿元;邵阳市人居环境重点村整治、创建美丽乡村等在内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项目9项,总投资21.41亿元;推广高效节煤省柴炉灶、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等在内的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工程项目6项,总投资4.8亿元。 邵阳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40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六大功能区,即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区、涉农物流区、种养示范区、都市生态农业休闲区、新农村建设样板区、信息交流平台区。建设标准厂房,配套建好路网、给排水管网、公共污水处理、工业垃圾处理等设施,实现入园企业100家,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创税收5亿元以上;打造国内著名品牌2个、省市知名品牌6个,成为邵阳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
|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战略思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全面脱贫为首要任务,按照“五个一批”(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突出”(突出兜底保障全覆盖、突出基础建设补短板、突出培育产业强支撑、突出教育培训拔穷根、突出异地搬迁挪穷窝)的原则,大力推进精准脱贫工程。到2017年,三区率先实现脱贫,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所有扶贫工作重点县、重点村全部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第一节 加快贫困地区发展
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区域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隆回县、城步苗族自治县、邵阳县、新宁县、新邵县、绥宁县、洞口县、武冈市等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一批跨区域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着力改善片区发展基础条件。扎实推进重点扶贫专项工作,加快实施村级公路通畅、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人口计生、文化卫生、贫困村信息化等十项重点工作。大力发展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事业,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贫困村整体脱贫。制定贫困村脱贫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整村推进扶贫。推进发展项目向贫困村集结,优先向贫困地区整村整乡连片安排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优先引进产业合作者和战略投资者。推进涉农资金向贫困村集中,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投向和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有直接关联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项目。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全面完成贫困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到2020年,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公路,稳步实施“五小水利”工程,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5亩。全市1273个贫困村基本实现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扎实抓好就医、就学、养老、低保、五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六个落实”。实现贫困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第二节 实现贫困人口脱贫
积极开展产业扶贫。依托优势资源,建设产业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扶贫经济组织,按照“资金跟着贫困对象走,贫困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和贫困对象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思路,推行“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三种模式,积极探索电商扶贫、光伏扶贫、资产性扶贫等扶贫开发新路径,构建扶贫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到2020年,每个贫困村拥有1项主导产业,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和发展3~5家扶贫龙头企业,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实施异地搬迁扶贫。对生活在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贫困人口,按照“政府引导、自觉自愿、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考虑资源条件,结合生态移民危房改造、避险安置等举措,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异地搬迁,改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积极组织发展后续产业。
实施生态补偿脱贫。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深入开展教育科技扶贫。加大扶贫培训力度,实施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工程、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工程、贫困村村官培训工程、互联网创业培训工程。鼓励引导贫困人群利用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创业致富。“十三五”时期,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两后生”(初中毕业后、高中毕业后)都能免费参加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成15万人次的贫困农民实用技能培训、2300人次的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2500人次的贫困村村干部培训。
推进低保政策兜底扶贫。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时提高补助标准,推进“五保”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确保应保尽保、应保能保。
第三节 创新精准扶贫政策和机制
推进扶贫政策整合。改革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出台精准扶贫财政金融互动政策管理办法,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对扶贫领域的投入。加大投资政策倾斜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投资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投资补助标准或资本金注入比例,取消公益性建设项目县以下资金配套。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改革农村信用社体制和发展村镇银行,推广小额贷款,探索更加公平透明的贷款机制,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鼓励保险机构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完善土地政策,加大贫困地区建设用地供给,保障贫困地区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对重点扶贫工程项目实施用地指标单列。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前减免等优惠政策和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相关支持政策。
改革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广泛动员和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健全精准评估机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片区县,逐步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综合评价,重点考核减贫人口数量、贫困群众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状况等内容。建立扶贫督查制度。逐级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深入实施贫困县约束制度,强化对必须作为和禁止作为事项监管,实行事前追责,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完善医疗救助扶持。切实加大对医疗救助、临时困难救助的财政投入,对农村低保、五保、重点优扶对象、残疾人等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给予资助。对因病致贫和返贫的暂时性贫困人口,建立贫困人口特殊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优惠政策。到2020年,农村贫困地区群众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更加实惠。
专栏10:精准扶贫重点工程 |
产业扶贫工程。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商贸物流、特色工业,培育一批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建设一批精品旅游路线、乡村旅游基地和民族旅游示范村,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积极稳妥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到2020年,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3个主导产业,1个特色产业园,每个扶贫村有1-2个产业基地,扶贫对象一户实施一个增收项目,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长30%以上。 异地扶贫搬迁工程。集中搬迁安置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人口,重点建设住宅、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配套设施和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到2020年,完成贫困地区搬迁贫困农户4.31 万户、17.3万人。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住房保障,异地扶贫搬迁和贫困户危房改造达标率均达到100%。 基础设施“末端”工程。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末端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六到农家”,打通方便群众“最后一公里”,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到2020年,贫困地区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教育扶贫工程。支持贫困地区人才教育培养。全面落实“营养餐”计划、住宿生生活补贴等义务教育助学项目,加大高职免费等职业教育助学力度,增加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指标等高等教育助学项目。大力推进“雨露计划”,积极开展创业就业和使用技术培训,每年帮助1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新生劳动力接受中、高职业教育。到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贫困户“两后生”技能培训比例达到100%。 金融扶贫工程。探索设立扶贫投资公司和扶贫开发基金,扩大专项融资规模,发展扶贫小额信贷。 驻村帮扶工程。选派优秀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驻村入户,点对点帮扶贫困村,零距离服务贫困户,1273个贫困村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
|
以中心城区为重点,以东部城镇群和西部生态圈为主要载体,以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加快推进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实施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程,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到2020年,市中心城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健康城市、文明城市,所有县城建成省卫生城市、园林城市,部分县城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
第一节 加快中心城区提质扩容
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扩城步伐,推动新邵县撤县设区,推动周边县部分乡镇并入市区,建成“双百”城市,将中心城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城市。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区划功能,双清区建成行政文化中心,重点发展新型工业、现代物流等产业;大祥区建成教育体育中心,重点发展商贸金融、休闲农业等产业;北塔区建成休闲旅游中心,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精品商居等产业。推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提升中心城区软实力。强化城市品牌意识,建立保持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创卫成果,深入开展各类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历史文物和特色城市风貌保护,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加快中心城区路网建设。坚持提质扩容并举,重点加快扩容步伐。围绕推进“东进、北拓、西连、南延”城市发展目标,突出建设以“邵阳大道、西湖路”为主轴,“一环、二环”道路为城市内环,“三环城市快速路”为城市外环,“七横十纵”为重点的中心城区路网,建成“环网相连、节点畅通、高效便捷”的城市路网结构。全面启动邵西大道、新城大道、金鸡路和虎形山路(L3线)等四条城市快速路建设,形成城市外环。完善城市道路系统,提高路网连通性和可通达性。重点新建白马大道、谷州路、紫霞路、虎形山路、龙须塘路、古塘路、资江北路,续建魏源西路、建设北路、迎春路、大祥路、雪峰路、北塔路、邵水西路、邵石南路、邵石北路、新华南路、昭阳路等“七横十纵”主次干路网建设,形成多通道、循环式路网结构。
加强重点片区开发力度。围绕城区扩容提质,编制片区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推进“六大片区”建设。东部产业片区以产城融合示范区为载体,以东城快线、世纪大道为骨干道路,大力发展工业、现代物流等,加快与邵东、新邵的融城步伐;宝庆新城片区昭阳路以西区域建设为集行政文化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新社区,昭阳路以东区域打造成为现代化新园区;城南新城片区突出教育体育产业、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发展,基本建成教育示范新城;资江南岸片区重点推进雪峰桥、桂花桥、大祥路、资江南路等基础设施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小区建设,建成棚户区改造示范区;小江湖与龙须塘片区以“两沟两路”和红星美凯龙、小江湖半岛防洪堤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棚户改造和老工业基地改造进程,打造成资江生态科技新城;北塔新城片区加快推进邵西大道、虎形山路、雪峰北路、北塔路、江北水厂、邵阳市污泥处置中心、资江北岸风光带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文明滨江新区。
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生态配套。结合市容市貌整治、城中村改造、弃置地生态修复等,加大公园、绿化带、休闲绿地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完善交通配套。推进公交优先发展,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范出租车运营秩序;在商业繁华地段以及学校、医院等人流密集场所附近增设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立体停车场,规范停车秩序。完善市政配套。加快现有供水管网和制水工艺提质改造,全面整合供水资源,形成城东(含邵东)、城西和城北(含新邵)供水网络,新建供排水水质检测中心,完善垃圾收运设施,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大力整治河道,改造排水管网,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制度,重点解决易涝点的排水管网改造,建设排涝泵站,建成现代化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加快城镇燃气管网建设,完善燃气输配系统,尽快建成邵阳市燃气安全指挥中心。着力打造“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收设施。加快推进市政工程建设、经营和管理市场化改革,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经营、管理部分市政设施,逐步建立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到2020年,力争城区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4台以上,确保城市居民出行便捷。
专栏11:中心城区发展重点 |
加快城市三环快速路建设。全面启动邵西大道、新城大道、金鸡路和虎形山路(L3线)等四条城市快速路建设,形成城市外环,实现市中心城区各功能组团之间和城市的对外快速联系,基本解决过境交通与市内交通混杂问题。 完善城区道路系统。重点新建白马大道、谷州路、紫霞路、虎形山路、龙须塘路、古塘路、资江北路,续建魏源西路、建设北路、迎春路、大祥路、雪峰路、北塔路、邵水西路、邵石南路、邵石北路、新华南路、昭阳路等“七横十纵”主次干路网建设,打通断头路,畅通道路和微循环系统,形成多通道、循环式路网结构。 加快停车场建设。在红旗路、东风路、五一路等商业繁华地段,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附近增设公共停车场;充分利用人防工程,推进地下停车场建设;新建一批机械式立体停车场;梳理背街小巷,规范支路街巷停车秩序;适时研究并推广单位停车场对外开放。实施停车泊位差异化供给策略,新建路外公共停车场169处,新增停车泊位20000个;设置路内停车泊位5700个,对部分路段实行限时停车管理。 增强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功能。加强城镇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积极推进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建立健全应急安保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推进公交优先发展,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新建大祥区桃花新城公交枢纽,推进北塔区、双清区浏阳等公交首末站建设。规范出租车运营秩序,新增出租车营运站点63个。 |
第二节 加快“一群一圈”建设
加快建设东部城镇群。按照“一核四心、两带一廊、一环多镇”的发展思路,构建东部城镇群分区合理、功能完善、产业互补的空间结构。一核:即加速邵阳市区与新邵融城,打造核心区,提升核心竞争力;四心:即四个次区域中心,分别为邵东县城、隆回县城、邵阳县城、高铁新城。两带:依托沿沪昆高速公路及320国道、二广高速公路及207国道重点打造两条产业、城镇聚合带;一廊:沿资江、邵水打造一条集生态、旅游休闲、城市形象展示、中高端居住为一体的景观通廊。一环多镇:“一环”即在邵阳主城区周边打造新市镇发展联系环,加强外围新市镇与主城区之间的联系,促进新市镇发展;“多镇”即推进多个新市镇建设,联动城乡发展。
“十三五”期间,市区至邵阳县城的南城快线竣工通车,基本建成市区至邵东县城的东城快线,开工建设至隆回县城的西城快线,规划建设东部城镇群外环快速通道,开工建设连接隆回县、邵阳县、邵东县和新邵县之间的城际快速路,形成半小时通达圈。加快推进市区与邵东县、新邵县、隆回县、邵阳县的供水、供气、通信、电力网络建设,争取尽快形成同网同价的格局。构建完善的城乡客运线网布局体系,优化网络布局、加强有效衔接,提升网络的运输效能,实现城乡公交“镇镇通”和“村村通”覆盖率均达到100%。到2020年,东部城镇群城镇化率达到55%,GDP和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均达到70%以上。
专栏12:东部城镇群发展重点 |
邵阳市区进一步完善湘中、湘西南陆路大通道,以宝庆工业集中区、产业新城、北塔现代服务新城、现代物流基地和一批新市镇、特色镇为重点,全面对接融入长株潭区域交通网络和产业分工体系,成为邵阳东部城镇群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核心。 邵东县以金属制品、皮具等小商品加工生产与贸易为主导,发展成为湘中南重要的现代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突出的综合型工贸城市和东部城镇群的副中心城市。 新邵县加强与邵阳市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对接,实现与邵阳市区同城化发展;重点培育冶金、城市矿产、医疗化工、特色纸业和电子、新材料、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适当发展文化、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融入市区,错位发展。 邵阳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建筑材料、传统加工业、旅游休闲服务业,发展成为邵阳市的卫星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 隆回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传统加工业,依托花瑶的生态景观资源发展现代旅游业,发展成为东部城镇群和西部生态圈的节点城市。 |
提升发展西部生态圈。以武冈市区为城镇空间中心,洞口县城、绥宁县城、城步县城、新宁县城为支点,依托区域性交通干道,形成城镇点轴发展格局。按照旅游城镇、美丽乡村、突出特色的要求,高标准编制西部生态圈城镇体系规划,建立高效协调机制和保障措施,大力改善区域交通条件,着力开发旅游资源,在内域打造以县城为中心,寨市、南山、长安营等旅游乡镇为支撑点的内循环旅游圈,形成半小时通达圈。向外积极融入“桂北—湘西”大旅游经济圈,打造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旅游休闲胜地,建设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西部生态圈城镇化率超过45%。
专栏13:西部生态圈发展重点 |
支持新宁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城步南山国家公园、绥宁黄桑-寨市、武冈古王城、武冈云山、洞口罗溪等景区建设。 推进靖永郴铁路、武靖高速、城龙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推进景区间一级公路连接、景点间等级公路改造,实现景区景点间的整体联结。 加强与桂林、娄底、益阳、怀化、张家界、湘西、长沙、永州、衡阳等周边旅游城市的对接,促进与大湘西旅游圈、大湘中梅山文化旅游圈和湘桂黔旅游圈的融合。 支持各县县城和高沙、武阳、邓家铺、西岩、南山、寨市等重点城镇点状开发,发展成为带动城乡一体化的服务基地。 |
第三节 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发展
加强县城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县城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县城发展活力。突出发展壮大县城产业规模,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农产品加工、特色资源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县城流动,将县城打造成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承接产业转移主阵地、对外开放的主窗口。完善城区功能,加快旧城改造,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引导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城布局,将县城建成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居住和生活的重要载体。支持邵东县撤县建市。到2020年,每个县城新建一个城市新区,全市形成人口规模10~50万人的中小城市9个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和人口规模稳步扩大,邵东县城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50万,武冈市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新邵县城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20万,隆回县城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洞口县城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邵阳县城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20万,新宁县城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人口18万,城步县城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13万,绥宁县城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
积极发展重点城镇。重点推进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城镇建设,培育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中心镇。根据资源条件和区位特征确定各自的职能定位,加强城镇特色引导和塑造,保护好地方特色和历史风貌,强化经济基础,完善产业布局,形成服务和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片区中心。
健全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着力促进农村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限制,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健全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接受教育、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推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关系在城乡、地区间顺畅转移接续。增加对进城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供给,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专栏14:特色重点城镇与全国传统村落 |
全国重点镇:邵东县廉桥镇、团山镇、佘田桥镇、新邵县坪上镇、陈家坊镇、洞口县高沙镇、山门镇、隆回县六都寨镇、金石桥镇、滩头镇、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西岩镇、武冈市邓家铺镇、绥宁县武阳镇、新宁县回龙寺镇、邵阳县下花桥镇、五峰铺镇、白仓镇。 省级特色镇:佘田桥镇、小沙江镇、山门镇、寨市镇、南山镇、丹口镇、文坪镇、崀山镇 工业强镇:高沙镇、酿溪镇、田江乡、桃洪镇、洞口镇、塘渡口镇、雨溪镇、北山镇、火车站乡 商贸重镇:下花桥镇、金石桥镇、高沙镇、五峰铺镇、西岩镇、坪上镇、六都寨镇 文化古镇:滩头镇、寨市镇、长阳铺镇、高沙镇、关峡乡、黄桑乡、双牌镇、司马冲镇 旅游名镇:长安营乡、崀山镇、南山镇、高沙镇、堡面前乡、白沙镇、虎形山乡、罗溪乡、严塘镇、蔡锷乡、双牌镇 省际边界要镇:崀山镇、金石镇、黄金乡、麻林乡、五团镇、汀坪乡、兰蓉乡、白毛坪乡、长安营乡、南山镇 全国传统村落: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李熙桥镇李熙村、东山侗族乡东山村 、寨市苗族侗族乡正板村、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天堂村 、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一渡水镇西村坊村、双牌乡浪石村 、丹口镇桃林村、长安营乡大寨村 |
第四节 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
高标准目标定位。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推进邵阳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构筑宜业宜居的发展格局。邵阳市产城融合示范区范围涵盖邵阳市区、新邵县和邵东县,以宝庆工业集中区为核心,统筹规划新邵经济开发区、邵东经济开发区,规划示范区总用地面积为120平方公里,其中:邵阳市区面积70平方公里,新邵县面积20平方公里,邵东县面积30平方公里。通过5年时间,力争将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成邵阳市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特色加工制造业基地、现代产业集聚地、商贸物流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
高起点布局规划。坚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两手抓,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交融互动发展,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把城市做优做美。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编制完成区域内城镇和村庄规划,在园区产业发展基础上,利用生态廊道和城市道路进行功能划分,规划形成“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空间结构,推动“一区两城三园区”产城融合。即统筹推进邵阳市区、邵东县城、新邵县城三个区域及集合部120平方公里,依托宝庆工业集中区、邵东经开区、新邵经开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高水平开发建设。加大投资强度,强力推进建设,把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成为产业特色鲜明、支撑力强,城市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新城。产业方面,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拓展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打造区位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机械装备、食品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增强中心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基础设施方面,构建对外大通道、对内微循环的交通体系,建立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商业生活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文化与网络、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丰富和提升城市新业态。生态环境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更加协调。
创新示范区建设机制。理顺示范区与相关区县行政关系,调整行政区划,设立产城融合示范区,作为新增的市辖区。组建相关职能部门,推进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征地拆迁、土地盘整、招商引资等工作。探索资金筹措新模式。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的支持,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采取投资、贷款、租赁、债券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项目建设和征地拆迁、土地盘整资金。筹建示范区融资平台公司,增强融资能力。建立区县与示范区共同发展的激励机制。
第五节 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
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加强规划衔接,健全规划协调机制,理顺各类各级规划部门之间的关系,推进“多规合一”。加强县市规划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县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决策职能;更新规划理念,运用田园城市的理念规划各县(市)县城建设。提高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水平,严格执行规划公示制度及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城乡衔接、统一协调的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等有机结合。
加强城市空间开发管制。围绕城市功能定位,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严格城乡规划“四线”管理,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功能布局,有序推进城市新区建设,有序推进“退二进三”。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合理控制工业用地规模,适度增加中心城区和县城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大幅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留足生态空间。
统筹城市地下与地上空间的开发利用。健全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管理机制,结合人防工程,开发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城区规划人口规模超过20万以上的城市、县城总体规划须单列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专项内容,在城市开发建设中严格落实。推行共用管沟、综合管廊等地下管线建设方式,对供水、排水、供气、电力、信息网络等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到2020年,市区和邵东县城新建城区实现综合管廊方式,其他县城新区建成一定规模的地下综合管廊。
加强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综合行政执法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逐步形成运作市场化、管理网络化、作业精细化、考核标准化的城市管理体系,构建“大城管”格局。理顺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公众自觉维护、社会单位自治、社区参与管理、城管文明执法的工作机制。
美化城市综合景观。加强城市风貌设计和特色居民风貌保护,建设一批标志性的区域景观。加强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和历史文物古迹、地方特色建筑、传统村落、名人故居的保护与管理。完成城区主干道临街建筑物立面改造和门店招牌统一规划设置,规范户外广告、牌匾标识管理,实现户外广告设置符合城市规划,并与城市景观相协调。加强滨江沿岸风光带建设,形成以文化、商业、休闲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力地带。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和农村植树造林,实现人均绿地占有量超过国家平均水平。提升城市照明环境,科学规划道路照明、广场照明、园林景观照明、建筑照明,提升照明节能水平,推进节能城市亮化工程建设。
打造城市信息平台。推进智慧城市与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启动智慧管网工程,加快推进规划、环保、市政、房产、绿化、气象等城市管理信息深度开发和共享交换。完善“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建立市县两级互动指挥体系,逐步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全域覆盖,提升管理的常态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着力推进防灾应急、交通管理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市基础测绘和管理工作,完善全市统一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
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机场、内河航运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主干线,县乡公路等为支线,干支相连、衔接顺畅、城乡通达、安全高效的立体综合交通网,将邵阳打造成为国家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第一节 加快推进铁路网建设
加快推进快速铁路、城际铁路和资源开发性铁路建设,加强线路改造升级,形成区域快速客运网和重载货运网,尽快形成“三纵三横一连”的格局。三纵:洛湛铁路、呼和浩特至南宁高铁、长邵城际铁路;三横:长昆客运专线、怀邵衡铁路、兴永郴赣铁路;一连:邵冷铁路。
加快铁路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怀邵衡铁路建设,争取2017年、确保2018年建成通车,并逐步提升客货运能力。争取规划中的呼和浩特-南宁高速铁路邵阳至永州段工程建设,形成高铁“十字架”;争取开工建设兴永郴赣铁路,努力完成“县县通铁路”目标;规划建设邵阳至长沙城际铁路,并向西预留延伸至隆回、武冈空间。继续争取张家界至崀山至桂林铁路纳入国家铁路建设中长期规划未来调整方案。完成邵阳城市轨道交通研究论证。“十三五”时期完成铁路投资573.3亿元,到2020年铁路通车里程达300公里以上。
完善铁路枢纽配套。加快完成邵阳火车站扩改工程,站房面积达3.2万平方米,建成服务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高铁站。加快推进邵阳北站高铁新城建设,打造成集商贸物流、生态宜居、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城镇。搬迁改造火车北货运站,加快建成占地1000亩的邵阳东货运站,打造成具备集装箱业务功能年吞吐量达千万吨的现代化铁路物流货场。争取邵阳始发旅客列车整备所建设和邵阳火车站行政机构升级。加快建设完成邵东站、岩口铺站、隆回站、洞口站等铁路站场,配套开发站场新城,提升高铁辐射效益。
提升铁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洛湛铁路既有线路运能,争取增加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重点城市的列车班次,增开邵阳作为始发站的动车车次。做好怀邵衡铁路开行动车工作,增开至全国的客货班次。解决铁路出行车次少、购票难、转车难的问题,提升邵阳铁路交通枢纽地位。
图1 “十三五”时期邵阳市铁路网规划示意图
第二节 提升完善公路基础网络
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尽早实现“三纵三横两连”的格局。三纵:二广高速、呼北高速、洞溆及城龙高速;三横:沪昆高速、邵衡高速、武靖及新永高速;两连:新白高速、邵坪及白仓至仙槎桥高速。
“十三五”期间,建成武冈至靖州高速公路(S86、S91)、新宁至白仓高速公路(S85)、呼北高速新化至武冈段(G59)、城步至龙胜高速公路邵阳段(S91)。争取开工建设新宁至永州高速公路(S90)。推进沪昆高速复线娄底至邵阳段、洞口至溆浦高速公路、白仓至仙搓桥、邵阳至金石桥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覆盖广度和服务能力。“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高速公路项目7个,建设里程446公里,总投资393.42亿元,完成投资187.9亿元。到2020年,我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67公里,建成东部城镇群和西部生态圈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
加大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力度。加大国省干线提质升级改造,形成“三环三横三纵”的干线公路网络。建成东部城镇群、西部生态圈交通网络体系。重点推进G241、G320、G356、G207及S218、S223、S238、S246、S258等公路部分路段新建、改扩建项目,建成中心城市三环线、新宁至城步干线、长安营至黄桑干线,提升干线公路的技术等级、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与高速公路出入口、重要开发区、旅游景区及机场、铁路车站、内河港口等重要交通枢纽的公路联络线建设。推进连接邵阳外围高速环城通道路网建设,打通市区外围安邵、衡邵、邵坪高速环城通道。加大公路养护投入,国省道定期实施大中修,保障公路改造投资效益,保障通行安全。“十三五”期间,建设国省干线里程1166公里,其中续建里程273公里,新开工里程893公里,危桥改造17座。
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网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继续加强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联网工程,提升农村公路通畅、通达水平。“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51.75亿元,改造路网加宽及窄路加宽8500公里,渡改桥(含新建桥梁)50座、危桥改造300座。到2020年,全市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100%,基本形成便捷、畅通、安全、和谐的农村公路交通体系。
图2 “十三五”时期邵阳市高速公路网规划示意图
第三节 加快推进机场建设
加快机场规划建设。形成“一东一西”两支线机场的格局。加快建成武冈机场,争取开通至长沙及国内重点城市航线,提升运营能力,建设空港新城,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同步建设机场快速路等配套工程,开通辐射周边市县的机场班线、通达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班线,提高机场服务腹地范围,带动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邵东军民两用4C级支线机场前期工作,力争“十三五”开工建设。开展邵阳至邵东机场轻轨前期研究,完成邵阳至邵东机场快速路建设,发挥邵东机场对东部城镇群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步伐。建成武冈和新宁崀山通用机场,启动邵东通用机场,规划隆回通用机场,推进城步南山、绥宁黄桑、洞口罗溪、新邵白水洞等通用机场停靠点建设。
图3 “十三五”时期邵阳市机场布局示意图
第四节 积极发展内河水运
建设以资江高等级航道为重点的水路运输网,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加强水运安全管理,充分发挥全市资江水系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满足未来腹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要求。
完成内河水运前期规划工作。争取将资水流域水运建设列入国省规划,优化布局沿江产业带,提高水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快推进航道升级改造。实施资江邵阳县双江口至新邵县筱溪段110公里IV级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新邵县筱溪电站、晒谷滩电站和邵阳县孔雀滩电站100吨级升船机。重点改造资江西源赧水邵阳县双江口至隆回县龙潭铺段78公里、资江南源夫夷水邵阳县双江口至新宁县低平村段58公里VII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同时升级渣滩等船闸,建设元木山、中洲两处船闸,实施沿线险滩整治。
加快推进邵阳港建设。进一步提升煤炭、矿建材料等大宗物资水陆中转及短途客运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湘中水运枢纽的作用。推进泥湾、梅子井、洋溪、茶元头等港区码头泊位、港区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港口衔接的公路网络,提升集疏运能力。扩大新邵县、隆回县、洞口县、邵阳县、新宁县、武冈市等港口设施规模,提升服务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的服务能力。2020年,邵阳市水运客货运输量和港口码头数量排名全省前六,高于大湘西其他地区。
第五节 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加强客运枢纽建设。按照“零距离换乘”的要求,以客运专线、干线铁路及城际铁路车站新建、改扩建为契机,全面建成邵阳火车站、邵阳火车北站两个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搬迁邵阳汽车南站,建设成为邵阳综合交通枢纽;搬迁邵阳汽车东站,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全省规模最大的汽车交通枢纽;建设邵阳市邵洲汽车站、邵东汽车东站、新宁崀山汽车站、武冈汽车总站4个一级客运站;建设邵阳县峡山客运站、隆回汽车北站、洞口汽车东站、城步汽车南站等4个二级客运站;建设9个三级乡镇客运站。
加强货运枢纽建设。按照货运“无缝化衔接”的要求,围绕全市产业园区及交通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大型货运枢纽建设,原则上确保每区县建成物流园区一处。“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湘西南物流中心、邵阳宝庆物流中心、湘西南国际商贸物流园等13处大型货运枢纽。
图4 “十三五”时期邵阳市交通枢纽布局示意图
专栏15:“十三五”交通基础设施网规划重点项目 |
铁路项目 建成怀邵衡铁路;力争完成呼和浩特-南宁高速铁路邵阳至永州段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兴永郴赣铁路;规划建设邵阳至长沙城际铁路;开展邵阳至常德城际铁路、邵冷铁路前期研究。 公路项目 高速公路:建成武冈至靖州高速公路(S86、S91)、新宁至白仓高速公路(S85)、呼北高速新化至武冈段(G59)、城步至龙胜高速公路邵阳段(S91)。争取开工建设新宁至永州高速公路(S90)。推进沪昆复线娄底至邵阳段、洞口至溆浦、白仓至仙搓桥、邵阳市至金石桥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干线公路:推进G241、G320、G356及S218、S223、S224、S231、S227、S238、S240、S241、S244、S245、S246、S247、S250、S257、S258、S261、S332、S334、S338、S339、S340、S342、S343、S344、S346、S348等国省干线公路部分路段新建、改扩建项目,建设里程978公里。建成城市三环线、新宁至城步干线、长安营至黄桑干线。 农村公路:实施窄路加宽8500公里,争取渡改桥(含新建桥梁)50座,危桥改造300座。 机场项目 建成武冈机场,积极推进邵东军民两用机场建设。建成新宁崀山通用机场和武冈通用机场,启动邵东通用机场,规划隆回通用机场,推进城步南山、绥宁黄桑、洞口罗溪、新邵白水洞等通用机场停靠点建设。 水运项目 内河航道:推进资水邵阳县双江口至新邵县筱溪段110公里IV级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新邵县筱溪电站、晒谷塘电站和邵阳县孔雀滩电站100吨级升船机。研究赧水河邵阳县双江口至隆回县龙潭铺段80公里、夫夷水邵阳县双江口至新宁县低平村段60公里VII航道升级改造工程。 港口:加快邵阳港提质改造,推进泥湾、梅子井、洋溪、茶元头等港区码头泊位、港区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港口衔接的公路网络。扩大新邵县、隆回县、洞口县、邵阳县、新宁县、武冈市等港口设施规模。 交通枢纽项目 客运枢纽:全面建成邵阳火车站、邵阳火车北站两个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搬迁邵阳汽车南站,建设成为邵阳综合交通枢纽;搬迁邵阳汽车东站,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全省规模最大的汽车交通枢纽。打造邵阳市、邵东、隆回、洞口、新宁、武冈等六大综合客运枢纽。建成4个一级客运站和4个二级客运站;建设9个三级乡镇客运站。 货运枢纽:加快湘中湘西南物流中心建设,推进邵阳国际物流园、洞口报木物流中心、邵东县火车站物流中心、邵阳县峡山货运物流园、武冈货运总站、邵阳宝庆物流中心、邵阳石佰垄物流中心、新宁县货运物流中心、隆回县综合物流中心、新邵塘口工业物流园、城步城南物流中心、绥宁县城交通物流园等12处大型货运枢纽建设。 |
紧紧抓住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加快推进的重要机遇,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国企改革、财税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提升邵阳对外开放水平,强化与周边地区合作,不断拓宽邵阳发展空间,推动邵阳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简政放权,稳妥做好国家和省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的“接、放、管”工作。加快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管理。加快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并联审批、“阳光审批”、网上审批电子监察,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提升审批效率和透明度。大力加强全市政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代办点硬件建设,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政务服务文明、规范、廉洁、高效目标。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改革,不断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着力提升政府整体效能,建立科学公正、高效准确、系统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理顺市与大祥、双清、北塔三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坚持责任与权力一致、事权与财权匹配,赋予三区相应的人、财、物管理权。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缩减政府核准投资项目范围,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加快调整和优化财政性资金投资方式,建立市场化的投资管理与约束机制。深化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宝庆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等投融资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进一步规范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重组改造,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努力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大国资监管体制,实现全市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统一分类监管。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全面推行国有资本预算制度,认真落实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突破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提升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规模和层次,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健全现代财政制度。落实国家税收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稳定市场预期、改善公共服务等职能,建立事权和支出相适应的制度。
健全市场定价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完善环境服务价格政策,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健全交通运输价格机制,创新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管理。推进政府定价项目清单化,规范政府定价程序,加强成本监审和成本信息公开。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强化反垄断执法,完善价格社会监督体系。
第二节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湘商产业园为重点,积极推进企业、园区自主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招商新模式、新机制,鼓励投资客商以兼并、收购、参股、融资租赁、承包等方式参与邵阳企业改制重组,努力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型企业和优质增资项目。充分发挥邵商资源优势,加强与邵商联系沟通,大力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积极构筑好邵商回流平台—邵商大会。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8亿美元,内联引资达到1400亿元, 13个湘商产业园入驻企业总数达1000家。
拓展外贸发展空间。依托本地资源、产业优势,加快鞋业、发制品、打火机、工程机械、箱包服装、皮草皮革、绿色食品、竹木制品等八大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把邵阳打造成国际知名的鞋都、发都、箱包城、皮草城、食品城。到2020年,培育年进出口额过亿美元的出口生产基地6个、年进出口额过亿美元的产业6个。
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坚持以泰国、老挝、越南、印尼4国为中心,大力推进在东盟各国家和地区境外贸易(商务)代表处及各种体制模式代理机构的建设,努力打造区域内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和信息合作的全方位服务平台,加大对亚洲其他国家以及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辐射力度。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的联系联络推介工作,提升邵阳的国际融合度和知名度。积极推进我市与国外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扩大对外交流的国际空间。做大东盟市场,做强境外投资、国际工程承包,推动外经、外贸、外资融合发展。确保境外投资形成规模效应,新增境外投资额、年营销额增速保持15%以上。到2020年,争取培育4~5家境外和本土国际经营集团企业。加大国际工程承包力度,年均新增合同额1.5亿美元以上。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外包业务达到2000万美元,年均增长60%以上。
第三节 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
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区域协作发展工作机制,加快搭建涵盖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多层面、多渠道的沟通交流机制和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推动一批基础设施在国省立项及互联互通。重点推动与怀化、湘西、张家界的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以及与娄底的湘中旅游区的产业合作。推动与娄底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湘中崛起,加强与沪昆高铁沿线省市的沟通协作,支持企业与全国重点高校建立产学研平台。
强化区域产业协作。充分发挥邵阳的土地、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利用长株潭城市群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长三角的人才、科技和金融支撑等优势,强化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特种造纸等重点产业与发达地区的分工协作,进一步拓展与沿海、沿边发达地区、友好城市及大企业、大集团、大财团的交流合作。
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力度。推动娄邵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申报为国家级示范区。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优势资源,壮大优势产业,积极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区域产业转移,高起点谋划一批就业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把邵阳建成产业梯度转移重要基地。
加快口岸通关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邵阳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分支机构、公路口岸查验场和邵阳电子口岸,实现通关一体化。规划建设海关保税仓库,在火车货运北站建设铁路口岸,实现报关报检便捷化。
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人才事业,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在大湘西片区处于领先位置。
第一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积极发展学前及义务教育。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多元办学体制,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教育,鼓励社会办学。形成以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格局,到2020年,每个县城区办好1~2所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建成合格幼儿园,城区集中改造和新建住宅小区,应按规模合理配建中小学和幼儿园。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力度,继续实施邵阳市城区化解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小学扩容、初中创优、高中提质等办法,到2016年,基本解决城区小学入学难和大班额的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的建设,基本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大通铺”问题,完成市特殊教育学校整体搬迁。到2020年,6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确保城乡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以上。
加强示范高中建设。加快优质高中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市一中、市二中、邵东三中、新宁一中、邵阳县一中、武冈一中等学校的整体搬迁和邵东创新、隆回一中等学校的改扩建,不断提高省级、市级示范性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鼓励邵阳高中学校与省内外名校开展合作办学,着力培养一批“名校”与优质教育集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到2020年,50%普通高中达到省示范性高中办学水平,每个县(市)区有一所省级及以上示范性高中,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加大职业教育整合力度。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行业和学校类型限制,实现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建设服装产业、机械制造、汽车维修、箱包产业、现代农牧业等特色专业群。形成以邵阳职院、汽车技师学院为龙头,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骨干的职业教育发展基地。建好邵阳职教新城,促进县级职教中心转型为集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为一体的开放性平台,全市中职招生容量达3.5万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5%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80%,创建5所卓越职业院校。
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建成邵阳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完成邵阳广播电视大学整体搬迁工程,邵阳学院更名为湖南工程科技学院。推进邵阳职院扩建工程、汽车技师学院汽车新技术培训中心、邵阳技师学院创建等重点工程建设。支持高校重点建设优势学科专业、特色专业和社会急需专业,引导高校加大教学投入,完善教学设施条件。支持市内高校申报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拓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管办评分离,鼓励探索学校去行政化改革,加强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促进教育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国培、省培、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加大公费师范生、特岗教师和名优骨干教师培养力度,鼓励支持农村教师在职提高学历水平,改进学校、教师考核评价方式。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探索九年一贯制学区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稳定的教育投入机制,人财物向基层一线倾斜,探索建立教师轮岗制度。
专栏16:教育发展重大工程 |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统筹实施初中改造、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城镇义务教育扩容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其中,高中学校建设项目15个,投资额55.47亿元。主要有邵阳市一中、邵阳市二中、邵东三中、新宁县一中、邵阳县一中、武冈一中、隆回思源实验学校、新宁思源实验学校等整体搬迁,邵东创新、隆回一中、隆回二中、城步南山实验学校及有关学校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76个,投资额84.38亿元。学前教育建设项目28个,投资额19.778亿元。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职业学校建设项目8个,投资额114.88亿元。以邵阳高级技工学校为基础,整合市内几所公办职校,创建邵阳技师学院,联合邵阳市交通学校,邵阳市计算机学校,及现有相关民办学校及社会力量新办的职业学校,打造职业教育集群。 高等教育振兴工程。高等学校建设项目7个,投资额16.7亿元。主要有邵阳学院和邵阳医专组建湖南工程科技学院,邵阳职院扩建工程,湖南汽车技师学院汽车新技术培训中心工程,新建邵阳幼师专科学校,邵阳电大整体搬迁等。 特殊学校建设工程。完成市特殊教育学校整体搬迁,老校区作为启音部,新建学校建成启智部,占地面积94.68亩,66个教学班、解决学位540个,投资额1.5亿元。全市特殊教育学校达到教育现代化办学标准,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各特殊教育学校举办幼儿园(班)。到2020年,全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 邵阳市城区化解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2016年累计投资12亿元,完成学校建设项目20个,新增学位29595个。 |
第二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占GDP比重达17%以上。
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依托湘商产业园区,加强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大力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支持园区和县市区打造若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业创新聚集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搭建服务青少年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平台,加大金融支持,开展“宝庆青年英才”评选,引导青少年创新创造。建设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建立全市创业创新信息平台,集成和共享科技成果、人才、资金、政策等信息。到2020年,全市打造省级众创空间5个,市级众创空间15个。
培育企业创新平台。加强重大科技研发,鼓励湖南广信、湘窖酒业、三一湖汽、邵纺机、李文食品、湖南威亚牧业、城步新鼎盛等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建国家级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20%以上。积极鼓励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力争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年均增长12%以上,专利总量增长12%以上。
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放宽企业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为创客提供便捷政务服务。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各项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后补助、政府采购、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多种投入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地方财政科技经费的投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幅度。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创新项目落户邵阳,组织实施一大批省科技重点项目。到2020年,全市争取国家级科技重大项目1~2项、省科技重大专项5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8项、省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大专项3项。
完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推进公共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新建邵东、隆回、武冈、新邵、城步5个省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并对现有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进行提质改造。重点建设网络技术市场和技术咨询、项目评估、成果评价、技术经纪、专利事务、无形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力争到2020年建成5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市级以上公共科技创新平台,5家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增行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4个,建成农村农业信息化站点120个。
第三节 促进文体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
加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基本建成以市级文化设施为骨干,县乡村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健全,公益性与经营性设施有机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功能,引导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模式,深入推进“百镇千村种文化”活动,广泛开展适合农民群众参与、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文体活动。繁荣文化创作,加大精品创作生产力度。积极支持国有文艺院团多出精品力作,推动祁剧、花鼓戏、民族歌舞等地方戏曲不断繁荣发展。根据人口规模,每个县城建成一个以上体育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综合展示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到2020年,每万人口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达到450平方米以上。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增强承办综合性运动会和重大体育赛事的能力,推动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积极承办全国单项体育比赛和湖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不断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水平。加大城市社区、行政村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达100%,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增加到1.2平方米,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多元化体育需求。
提升广播电影电视服务水平。继续抓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覆盖提质工作,增加广场电影和农村固定放映点。完成9个广播电视发射台的提质改造,全面实现 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的“户户通”。全面实现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无线数字化覆盖免费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和3套广播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免费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到2020年,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60%以上。探索政府采购公益性演出服务的方式,积极开发农村演艺市场,每年为每个农村乡镇和社区免费送戏曲等文艺演出不少于4场。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每村每月观看一场数字电影,为中小学生每学期免费放映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事业。发挥国有新华书店的引领作用,鼓励和规范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出版物市场发行行业,促进印刷复制产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时期新增出版物发行企业200家,出版物批发企业4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总发行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民营发行企业3~4家,加快建设北塔区印刷产业园和邵东印刷包装产业园,形成辐射湘、粤、桂、黔的出版物批发中心。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继续完善邵阳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古代遗址、古村古镇、近现代名人文物、革命文物、抗日战争文物保护利用体系建设。注重发掘文物的多重价值,将其转化为服务于民众现实和未来生活的文化资源。加大文物安全工作力度,加强文物安全监管的制度建设与队伍建设,落实文物安全经费投入,完善安全防范设施,确保文物安全。建立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多元化的文物保护经费投入机制,提高文物保护整体水平。到2020年,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5处、省级保护单位达到70处,市级保护单位达到150处。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度调查,推动数字化保护工程建设,创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学、创作表演、发展研究、文化创意研发一体化的资源平台,提升文化软实力。对非物质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规划建设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对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立科学规范的传承体系,支持职业院校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创作,推出一批邵阳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题材的演艺精品和邵阳传统口头文学、民间传说、代表性人物等题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著和系列丛书。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力度,市县两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十三五”期间,力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达到18项、省级项目达到30项、市级项目达到140项。
做好地方志工作。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市、县二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建成方志馆和市、县二级方志资料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准备,加强对社会修志的指导和管理,基本形成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
专栏17: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事业重大工程 |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市本级重点抓好邵阳市文化艺术中心后续工程建设、邵阳文化旅游广告产业园工程建设、湘西南艺术品大市场工程建设、邵阳宝庆号工艺美术品综合城工程建设、邵阳市少儿图书馆工程等五大文化设施建设,县市全面完成“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院或美术馆)二院(数码影院、剧院)一场(文化广场)”的新建或改造任务。推进农家书屋、全民阅读、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无线发射台站建设等工程。推进邵阳市体育中心片区建设,形成“一场两馆一体校一广场”的综合布局。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做好绥宁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快雪峰山抗战会战遗址纪念园建设,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抗战遗址名录。推进全市传统村落保护、民间文化传承等项目建设。 文化产业园建设工程。加快市文化旅游产业园、蔡锷故居文化旅游产业园、中国崀山文化产业园、隆回花瑶文化产业园、邵阳蓝印花布保护性生产基地、洞口罗溪瑶族风情园、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城步六六山歌文化主题园等项目建设。
|
第四节 营造开放包容人才环境
完善人才发展政策。改革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大力吸引省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人才并举。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力争用5年时间,引进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规模10000人左右的优秀人才,其中高层次人才规模达600人左右。促成相关企业与全国5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协同创新关系,培育20个左右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团队。
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国家级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企业家。着力培养党政人才,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强化干部教育为手段,适度补充部门专业人才,全面提升党政人才素质;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积极开展党政机关专业人才的公开选拔工作,稳妥推行竞争上岗等工作;坚持基层出人才、实践长才干的导向,选派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和上级机关跟班学习等方式,着力培养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落实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政策,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努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计划”,着力培养一批专业技能高、经营管理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村实用人才。到202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148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24%,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
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服务网络。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创新政府提供人才公共服务的方式,积极推行“网络服务”、“窗口服务”、“一站式服务”、“个性化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为外来人才提供生活上、工作上的便利,解决吃住行困难,实行租房福利补贴,鼓励外来人才以各种方式来我市工作。加大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力度,完善和落实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逐步提高引进人才特别是优秀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收益,对特别优秀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奖励股权等。本着“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指导思想,全面做好引进人才的使用工作。
转变能源消费方式,优化能源布局结构,创新能源体制机制,基本稳定水电、适度发展火电、加快气化邵阳、积极发展新能源,实现由能源弱市向能源强市、由单一能源向综合能源、由薄弱电网向坚强电网、由传统能源向新型能源的“四大转变”,着力构建安全、稳定、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
第一节 稳步发展传统能源
规范煤炭生产。继续推行煤炭整顿和整合行动,坚决关闭年产15万吨以下的非瓦斯矿井和年产9万吨以下的瓦斯矿井。实施安全改造工程,实现所有突出矿井和新建矿井(含新建主井)达到二级以上安全质量标准,非突矿井至少50%以上达到二级安全质量标准,其他矿井达到三级安全质量标准。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确保年产标煤102万吨。
适度发展火电。充分挖掘宝庆电厂发展潜力,积极争取宝庆电厂二期进入国家省级火电项目开发储备库,并适时启动建设,规划宝庆电厂二期扩建工程装机总容量共计200万KW。
有度开发水电。加快推进既有水电站提质扩容,增加装机出力,改(扩)建水电站121个,新增装机容量2.5万KW。规划新建犬木塘、江子田等2座大中型水电站,新建水电站90个,新增装机容量共计26万KW。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规划新建隆回、洞口两座装机容量为120万KW的抽水蓄能电站。
全面完成“气化邵阳”。新建邵阳市—邵东县、邵阳市—邵阳县、邵阳市—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市—新宁县、武冈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等5条天然气长输管线,总长度396公里。新建100个乡镇的通气支线,总长度1000公里。新建、改扩建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等城市燃气网络管线约100公里。新建、改扩建加气站40座,统筹加油站和加气站建设,逐步实现加气、加油同步共享,建成半小时交通加气循环圈。深入推动煤改气、油改气工程,公交车全部实施用电、用气混合式动力改造。到2020年,全市各区县全面气化,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全面通气,3万人口以上的乡镇实现50%通气,气化人口达到300万人。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新能源
继续壮大风力发电。充分发挥风电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开工建设牛排山、长安营、五团、大界头、宝鼎山、大高包、红岩坝、高登山等40家风电场,争取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KW装机,占全省风电装机总量的30%,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积极发展光伏发电。新建武冈市双牌、邓元泰、大祥区面铺、洞口县益智、城步苗族自治县天源以及新宁县、新邵县、隆回县等12个光伏电站,装机容量53万KW。新建分布式光伏电站100个,装机容量30万KW。在宝庆工业集中区、湘商产业园、市行政中心、市中心医院等大型建筑屋顶建设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积极推进“光伏扶贫”工程,在全市选择1000个贫困村发展农光、菜光、风光、水光和林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新建新宁风光磁发电站,装机容量30万KW。
有序发展生物质能。在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修建生物质发电厂两座,装机容量6万KW。在市区、邵东县、洞口县、武冈市和隆回县新建5座垃圾发电厂,装机容量9万KW。
推进余热(气)、余压利用。在重点行业开展余热、余压利用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建成大祥区海螺云峰水泥厂余热发电项目,装机容量1万KW。建设宝庆电厂热力输送线路,供热能力3600吨/天。建成武冈云峰水泥厂二期工程余热发电项目。提高重点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开发利用地热能。充分发挥地热资源丰富的优势,支持隆回、洞口、绥宁、新宁等县开发地热供热和发电工程。建设地源热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新增建筑应用示范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建隆回县司门前、金石桥、武冈市邓元泰等3处地热集中供暖示范区,供热面积3万平方米。新建10处地热能发电示范工程,装机容量2万KW。
逐步开发页岩气。充分利用全省第一次页岩气初勘成果,尽快启动湘中断裂带页岩气的规划和开发工作,争取将湘中页岩气开发列入优先地位和领域,纳入市场化运作。
加快创建绿色能源示范县。重点推进绥宁、邵东、隆回、邵阳县、城步、新宁等国家农村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力争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率提高30%。
第三节 加快智能化电网建设
全面完善35KV及以上主干电网,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全市电网建成以2个500KV变电站为中心,以220KV高压网为骨干网架,以110KV、35KV变电站为支点的坚强智能电网,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供电能力大幅提高,网架结构合理可靠。规划新建500KV变电站1座(邵阳东),扩建500KV变电站1座(长阳铺),新增变电容量200万KVA,新建线路60千米;新扩建220KV变电站14座,新增变电容量252万KVA,新建线路660千米;新扩建110KV变电站51座,新增变电容量210万KVA,新建线路547.5千米;新扩建35KV变电站67座,新增变电容量42.2万KVA,新建线路625.2千米;投资规模达到52.04亿元。到2020年,35KV及以上电网变电容量达到1277.68万KVA;各县市区建成1座及以上的220KV变电站,各个乡镇至少1座35KV变电站,主要城镇至少1座110KV变电站。积极推行配电自动化建设,力争“十三五”期末全市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实现配网故障的准确判别、自动隔离和网络自愈重构;中心城区居民年停电时间不超过1小时,城镇居民年停电时间不超过10小时,农村居民年停电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全面提升供电保障能力。农村配网供电能力全面提升,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0KVA,支撑“十三五”期间农网电量、负荷的快速增长。规划新建10KV配变2302台,新增容量42.84万KVA,改造配变2713台,改造容量33.35万KVA,净增容量18.22万KVA;新建、改造10KV线路853条,架空线路长度2900千米,电缆68千米;到2020年,完成3000个村的升级改造任务;投资规模达到26.53亿元。推进洞口县大屋乡、绥宁县党坪乡和城步县白毛坪乡开展微电网示范工作,规划建设风光储一体化微电网示范工程。
第四节 完善煤、电、油、气能源供给体系
争取运煤通道建设。加强与内蒙、贵州、山西煤炭基地的联系,加快怀邵衡铁路、娄邵铁路等运煤通道建设,提升北煤南运、海煤入湘通道的运输能力。将邵阳纳入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大循环,确保宝庆电厂等企业生产用煤需要。
争取电力输送通道建设。加快邵阳东、邵阳西500KV交流输变电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500KV及以下电网结构,加强与衡阳、娄底、怀化、永州等周边地区联络,提高电能传输能力,重点解决邵阳西部风电、水电送出问题。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对远景年的变电站用地及电力通道、电力管道进行预留,加强城市电力电缆通道及电力舱规划建设。加快“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智能化,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基于电网的通信设施和新型业务。
争取油气输送管网建设。加快邵阳—永州天然气输气管道、邵阳—怀化天然气输气管道建设,“十三五”期间争取双气源保障,将全市天然气管网纳入湖南省天然气大环道中。争取建设娄底—邵阳成品油管道项目,全长110千米。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约整合、高效利用原则,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信息化建设和推进保障体系,全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持续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电子政务、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经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第一节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区域信息网,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加快宽带网络从乡镇向行政村、自然村延伸,推进宽带进乡入村。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加大有线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力度,普及网络电视应用服务。全面推进4G网络建设,提升无线网络的覆盖广度、深度和厚度,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光缆建设,建立覆盖全市所有自然村、公共楼宇、住宅小区的光缆网络,提升传输容量与效率。鼓励建设无线应用服务平台,实现移动政务、移动商务、移动生产控制、无线智能交通等无线网络应用服务。加快推进“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20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城市家庭用户实现平均100M以上的接入能力,农村网络实现50M以上的接入能力。实现新建住房光纤入户率达到100%,乡镇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适度超前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持续提升骨干传输网络容量。优化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大幅增加网间互联带宽,全面提升互联网流量承载和转接能力。创新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式,加快推进集中统一建设和专业化运营,全力保障4G网络建设进度,促进铁塔等电信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共享,促进管道、杆路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效率和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允许通信基站、室内分布系统、铁塔、通信机房在公共基础设施内选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大数据、云平台为城市信息化核心平台,优先建设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努力推进政府信息服务跨部门、跨领域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提高电子政务系统、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夯实网络信息安全基础。健全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和管理,围绕政府和涉密信息安全、金融信息安全、云计算和大数据信息安全、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等级分类与保护机制。建设全市统一、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统一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推广电子签名的应用,整合数字证书资源,实现“一证多用”、“一证通用”。2020年建成涉密专网、电子政务服务内网、电子政务外网3个物理隔离的网络。
第二节 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动“互联网+制造”应用示范。应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机械制造、化工、建材、食品、造纸等我市传统工业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装备、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物流配送和商务营销各环节的集成应用,促进研发设计创新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以龙头企业的信息化示范建设带动行业信息化,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中小型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工业基础较好的东部城镇群以建设工业大数据为契机,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业务优化和流程再造,实现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推动“互联网+政务”应用示范。统筹推进全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信息化服务与电子政务资源开发利用,打造统一服务的云平台,加强系统之间的业务对接和信息共享,建立整体合一的数据存储和共享系统。优化电子政务工作流程,门户网站和网上政务服务实现100%覆盖,政务服务在移动端、第三方平台上实现100%覆盖,网上办事覆盖率提升到80%以上。
推动“互联网+商务”应用示范。重点加强面向服务本地工业品和农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提供电子商务咨询、资讯、技术、法律等专业服务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有效带动本地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发展。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在传统优势领域培养B2B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扶持本土特色电商平台,支持企业通过O2O方式,以区域实体门店、农村超市为依托,实现线上展示、线下体验、网上支付的创新服务模式。
推动“互联网+服务”应用示范。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等创新成果作用,培育新兴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深化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文化教育、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生产安全监控、灾难事故预警、应急指挥、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食品安全、民政事业等领域的应用。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交通、通信、水、电、气运行监控信息平台建设,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实现“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到2020年,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在线查询、办理实现率达到70%,居民交通出行信息化服务体系、惠民一卡通应用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建成覆盖全市重点区域的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
推动“互联网+三农”应用示范。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贸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重点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动植物监测检验、市场价格监测等涉农信息系统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增收。农业和畜牧水产业的传统优势县市区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农业数据资源,强化农业资源要素数据的集聚利用。
专栏18:“互联网+”行动计划 |
互联网+政务。建设覆盖市县乡三级,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效能监察、互动交流等于一体的全市政务服务平台。收费全面实现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接、政府性收费和罚没收入一站式收缴。互联网+制造。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特种造纸、轻工产品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试点示范,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全流程生产协同和综合集成,鼓励企业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打造现代智能化工厂。 互联网+三农。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贸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重点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动植物监测检验、市场价格监测等涉农信息系统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增收。 互联网+交通。建立车、路、人之间的安全出行网络,通过整合车、路、人信息,推进长途客运、实时公交、自驾出行、驾培服务、车辆维修等交通方式的互联网化。提供交通费用代缴代扣、交通业务查询等服务,优化城市交通管理、指挥和调度,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提供交通出行信息。 互联网+物流。以火车北站货运中心、湘西南国际商贸物流城等为重点,加大智能仓储系统、智能配送调配体系等物流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设集仓储、运输、配送等信息于一体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互通,加大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邵阳物流业实现智能化、高效化的跨越式发展,降低物流成本。 互联网+旅游。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旅游休闲产业,推动邵阳旅游休闲业智慧化发展。积极搭建覆盖全市主要景点的旅游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促进智慧旅游APP、微信服务平台、景区虚拟旅游、三维实景、位置语音导览等智慧旅游应用服务发展。以崀山等著名景区为重点,积极推动“互联网+”智慧旅游示范点建设。加快打造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管理为一体的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互联网+民生。发展在线医疗,实现医疗信息安全开放与可信共享。建设在线健康大数据平台、养老移动呼叫救助平台、远程健康管理物联网平台。构建综合性的全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便民服务平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系统制作覆盖各领域各学科的基础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推动移动数字内容平台与纸质内容、传统媒体和纸质媒体融合发展。 互联网+文化。发展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科技馆、数字农家书屋,用最新的数字技术,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
第三节 大力培育信息产业
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强信息领域科技创新,提升信息产业水平。大力推动无线传感网、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型企业建设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并提供低成本、高可靠的云计算服务。推进新技术新业态创客工程,围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通过资金引导、政策扶持、平台服务等举措,推动邵阳籍IT技术人员、大学生等创客进行创新创业。以集成电路、平台服务、数字内容等产业为支撑,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为延伸,做大电子信息产业链。
促进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重点推进金税、金财、金审、金保、金土、金农、金水等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区域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教育、科技、农业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推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积极探索创新协作共赢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改善和提升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推进邵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一节 推进绿色循环发展
推进绿色发展。推进两型城市、园区、社区、景区、企业、学校、单位等试点示范,每年确定100个市级试点单位。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在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方面广泛采用节能低碳技术。发展新型节能交通工具,支持绿色公交,推广绿色出行。配套建设城市慢行系统,修建公共自行车集中停放管理设施,建设充电桩、加气站等配套设施。积极推广绿色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推进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十三五”期间,建成绿色建筑100万平方米,新改扩建筑设计、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推动传统高耗能行业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投入,改造提升落后产能和设施,对各类现有燃煤锅炉及工业窑炉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淘汰10吨以下燃煤锅炉。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加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推广,鼓励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581吨标煤/万元,五年累计下降14%。
推行循环发展。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模式,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范围和固体废弃物利用总量,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回收利用、工业污染物集中处理、中水回用等相关技术设备的生产和研发。推进宝庆工业集中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处理,积极推进雀塘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规划布局静脉产业园,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污泥、工业废渣、危险废物处置及废旧物质回收等设施集中布局。创建国家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完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固体废物和污水处理设施,构建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第二节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推进重点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脆弱地区及交通沿线绿地等保护与管理。加强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实施“两滩(晒谷滩至孔雀滩)百里生态长廊”及“西洋江引洪补枯工程”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及资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退化防护林修复、湿地保护与恢复、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长江防护林等林业建设以及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等区域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4.48%,湿地保护率达到75%,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有序实现休养生息。推进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与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率不低于95%,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不低于6%。积极推进邵阳县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武冈市玉溪国家湿地公园、新宁县夫夷江国家湿地公园、城步南山国家公园创建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不低于20%。制定监督管理办法,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将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的约束性要求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全面推动排水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的办理,加强源头治理,推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环境信用评价、生态补偿等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规范企业环境行为。
第三节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水更清”专项行动,强化重点行业、重点河流、大中型水库和重点水塘、工业聚集区的水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合理布局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强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效削减生活排污总量。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考核,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测制度体系。加快邵阳市第二水源工程及引水工程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开辟第二水源,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城市水域生态保护、治理和修复,重点推进中心城区资水和邵水段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龙须塘化工区污水综合治理和中心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快建设坡改梯、蓄水池、排水沟、经果林、水保林、清淤疏浚以及其他小型水保设施,对坡地采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封禁治理为主,加强崩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到2020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江河水系市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达到9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县城、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5%。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天更蓝”专项行动,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锅炉,推进集中供热和燃煤锅炉煤改气、改电。全面完成电力、水泥、冶金等重点企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和改造,淘汰一批“五小”企业。大力开展物料堆场、矿山、道路、混凝土搅拌站等重点部位扬尘综合整治,清理整治城市周边采矿、采石和采砂企业。加强城市环境管理,严格治理餐饮业排污,推广餐饮油烟净化设施。提升燃油品质,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烟花爆竹燃放控制和管理,禁止露天焚烧垃圾。到2020年底,基本淘汰全市范围内的黄标车,汽车环保标志发放率达到90%以上。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达到75%,县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达到85%。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地更绿”专项行动,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广污泥干化技术,建设污泥集中处理设施,中心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于2020年底前达到90%以上。严格控制城市和工业“三废”向农村扩散,加快建设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推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建立地膜残膜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重金属污染调查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力度。编制土壤环境功能区划,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对耕地实行用途分区管控。到2020年,确保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率达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对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以总量减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把工业污染源减排作为总量控制重点,提高工业污染源防治水平。加强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放射性物品、辐射监督等规范化管理,建立收集、储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实行流量流向登记制度。到2020年,单位GDP化学需氧排放强度控制在27.7吨/亿元以下,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24.6吨/亿元以下,单位GDP氨氮排放强度控制在2.78吨/亿元以下,单位GDP氮氧排放强度控制在24吨/亿元以下。
专栏19:环境污染治理重大工程 |
重点区域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通过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源控制、清洁生产、历史遗留污染治理等措施,对龙须塘、洋溪桥、邵东涉锰、新邵龙山、邵东九龙、新宁军田、一渡水、回龙寺等重点区域深入推进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 资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对资江流域干流、支流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包括污水垃圾处理工程,防洪堤建设,雨污分离截污管网建设,河道疏浚、清淤,两岸绿化等。 重点工业企业减排工程。加快推进水泥、化工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转型升级。完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废水集中处理。对造纸等行业开展废水污染设施升级与改造。淘汰燃煤小锅炉,对火电机组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水泥企业脱硝除尘设施和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城镇污水垃圾设施提质扩容工程。扩建城市生活污水厂、扩大污水处理能力,逐步推进重点镇及人口集中乡镇生活污水厂建设,推进现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加快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完善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中转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 邵阳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区)推进工程。采取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垃圾处理处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等措施,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市覆盖。 |
第四节 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集约利用土地。严格耕地、基本农田、林地保护,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标准,科学规划矿山用地,促进土地开发利用价值最大化;促进耕地、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流转,鼓励农村建设用地的集中连片开发;划定生态用地保护红线,严格执行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市、县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占补平衡。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土地消耗量降至62公顷/亿元;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1.98万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61万公顷以内。
集约利用矿产资源。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绿色矿山建设。加强伴生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尾矿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理水平,提高开采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推行绿色制造,促进矿产原材料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材料,降低制造业资源消耗水平。新建、改造一批新型矿山,推动矿业生产基地化,建设一批矿业经济综合区和矿业工业园区。到2020年,主要矿种平均开采回采率达到85%,主要矿产平均选矿回收率达到91%,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达到70%。
建设节水型城市。开展节水型企业建设,实行工业用水总量控制,限制高用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建设,逐步推进对用水大户和污染大户的节水改造,着力提高工业内部循环用水比例。推进“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开展城镇节约用水活动,推进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节水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逐步实施阶梯水价,提高生活用水效率;推进农业节水,加强灌区渠系节水改造配套,依法取缔城区自备水源。到20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4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第五节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加快城乡环境整治。着力推进以资江流域污染治理为重点的集中整治,开展简易垃圾场治理,引导重污染企业集中布局、升级改造或搬迁退出。规范城镇垃圾收运处理,集中解决清扫保洁、垃圾转运等难点问题。完善县城周边区域30公里范围内垃圾中转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处理模式。距县城30公里以外的乡镇,鼓励分片建设区域性垃圾处理设施。以点带面,重点开展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老旧居民集中居住区、集贸市场等卫生死角环境治理。继续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农村路边、水边、田边、屋边、山边白色垃圾治理力度,整治占用乡村道路经营、晾晒、堆放现象。加快农村改厕步伐,科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
加强城市市容市貌整治。实施以道路为主体,突出重点区域、街道的市容市貌整治规划方案,扎实推进全市范围的市容市貌整治,进一步提升市容市貌。重点治理户外广告、牌匾、霓虹灯设置,加强车辆停放、摊点摆设、建筑工地管理和城镇临街建筑立面的提质改造。进一步推动街巷(支路)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实施环境整治重心向小区延伸。规范设置临时摊区,拆除违章建筑。改造街巷绿化设施,提升街巷绿化标准。完善城市亮化工程,着重提升重点片区的亮化档次和水平,打造一批精品示范片区。全面开展PM2.5监测,完善城市环境社会噪声管理和监测体系,有效管理和控制施工产生的扬尘、噪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全面清理“十乱”现象,加强重点场所的卫生管理,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制度。精心设计,实施河流两岸、干道沿线、行道树及重要建(构)筑物景观照明,提升沿线景观亮化观感,形成夜间特色亮化风景线。
全面推进爱国卫生工作。深入推进卫生城市(城镇)创建,探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全面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落实控烟各项措施。制(修)订市民公约或村规民约,培育市民村民的文明素养和良好卫生习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不断巩固和提升卫生创建成果。到2020年,市区和武冈市力争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目标,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达到5个、国家卫生城镇达到20个以上。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积极加大民生保障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人口计生、扶贫开发等问题,不断提升邵阳社会民生保障水平。
第一节 提高卫生计生服务水平
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城市社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探索县乡村卫生资源联动配置改革,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工作,加快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健全县级医院对口支援制度,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进程。到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为3.14人。80%的行政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以上。乡村医生总体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和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优化医疗机构设置。统筹考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立和民营之间、中医和西医之间、医疗和公共卫生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专科医院,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精神病医疗服务体系,积极促进精神专科医疗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到2020年,市辖三区内各有1所以上三级综合医院,完成市中心医院东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建设。推进邵阳医专附属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业务用房建设。推进中医院、肿瘤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在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内设置10所非政府办医养结合、功能齐全的二级以上医院,新增床位4000张。每个县城设置1个政府办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和1个政府办中医类医院。50万人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公立医院数量。县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达500-800张,100万以上的县市达1000张。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办事处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乡镇卫生院设置病床达30—50张,中心卫生院达10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10—50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推进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药品采购、人事编制、收入分配、医保制度、监管机制、服务机制等综合改革,破除以药养医,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和服务不优”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鼓励政府购买社会办医院提供的服务。鼓励和完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建设。支持出生缺陷监测网络建设,落实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孕产妇、新生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努力推行危重病人“先住院、后付费”的就医模式,凸显人本主义关怀。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基层防疫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市县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库。加强疾控机构建设,落实传染病防控工作措施,推进疾控机构业务用房和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建设。
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完善现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总人口目标控制在890万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建立健全全员人口信息库,实现城区人口网格化、村级信息直报。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市县乡三级妇女儿童健康服务阵地,搞好村级服务室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孕前生育健康检查,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化管理水平,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就业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指导,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完善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岗培训计划,研究实施一人学一技、十万能工巧匠、十万营销能手、万名经营管理者、回乡创业等重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搭建用工企业和求职者交流互动信息平台。“十三五”时期,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专栏20:就业人员素质提升计划 |
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企业新录用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对退役士兵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1万人。 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以企业在岗职工为主要对象,适应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大力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以师带徒、业务研修、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快提升企业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 开展创业培训。将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新成长劳动力及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纳入培训范围,创业培训5万人。 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支持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加强职业培训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开展园区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过渡试点工作,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到2020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达100%,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90%,努力实现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保合一”。促进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2020年,保费规模突破100亿元,保险密度达到5%,全力推动关乎民生、社会和谐的大病医疗、健康养老及责任险工作。
专栏21: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提升计划 |
养老保险。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逐步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 医疗保险。逐步提高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 失业、工伤、生育保险。适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健全失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适当提高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水平。加强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作。 补充保险。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
完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制度,缩小城乡补助差距,实现全市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建立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加大孤儿、残疾人、精神病人基本生活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标准,增强敬老院保障服务,努力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的供养体系。
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和其他保障制度。加强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建立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探索建立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分类保障制度。加强民政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基本满足“三无”、复退军人精神疾病患者和特困精神病人救治工作需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争取慈善基金和慈善救助项目资金逐年增长。推进殡葬管理及服务体系改革,积极推行火葬,改革规范土葬,火葬区扩大到所有县市区。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本殡葬服务设施县以上区域全覆盖。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以改善中低收入居住状况和坚持和谐拆迁为重点,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拆迁安置可购置普通商品房用于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实现“住有所居”目标。强化制度建设,健全准入退出机制,确保配租配售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扩大住房公积金受惠人群,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全覆盖,加快住房公积金向企业及其所有员工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农民工覆盖,将住房公积金纳入劳动合同,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住房保障作用。到2020年,全市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3平方米,市本级中心城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7平方米,城镇家庭住房成套比例98%以上,全市新建保障性住房648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新建住房1340万平方米。其中,市本级中心城区新建保障性住房179.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新建住房745万平方米。
专栏22:民生保障重点工程 |
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在人口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建设集文化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民政司法、警务治安、人口党建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服务中心。每年支持100个社区服务站,重点建设好“一站式”服务大厅。每年支持3个县市区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并逐步拓展其他社区服务功能。 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工程。在人口50万以上和孤儿人数较多的县市建设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建床位520张,推进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在空白区域布点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增床位300张。 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施康复托养设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盲人阅读室等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完成县以上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建设市县两级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15个、市级无障碍社区50个。 全民健身保障工程。筹建100个城市社区和300个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200个老年人体育健身场地,实现乡镇、社区和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 |
第三节 保障妇女儿童等群体基本权益
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加强新型人口文化的培育和宣传,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构建权利公平、机会平等、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优化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坚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重度超标问题,全面推行出生人口实名登记制度,建立部门出生人口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加强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动态检测。增强妇女参与政治经济活动能力,提高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水平。
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建立完善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为青少年群体提供综合服务新模式。常态化开展“共青团员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培育扶持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组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开展青少年心理专项服务行动,加快市工读学校建设。探索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设立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基金,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服务,强化对行为失范儿童引导,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机制,探索有偿代管、动态监测新模式。
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增加对特困残疾人的生活补助,资助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加入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将残疾人基本康复医疗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加强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市残联康复中心建设。全市建立15个以上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立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公示制度。完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搭建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产品和服务展销平台,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产品和服务,培育扶持吸纳残疾人集中就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社区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站、辅具服务站。建立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制度,将0~15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所有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残疾人组织并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以居家、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养老、医疗、服务、福利、护理等法规体系,推动建立高龄津补贴、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及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强社会养老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探索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对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失独等养老困难老年人统一发放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加快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推进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区规划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加强老年教育事业硬件设施建设,新建邵阳市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到2020年,县级老年大学办学率达到100%,乡镇老年大学(学校)办学率达到40%,乡镇社区老年学校20%达到示范校标准,老年人入学率达到8%以上。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发展家政养老服务,支持医养融合发展,建设老年病医院和康复医院,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到2020年,社会养老床位达3万张,城市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60%。
以安全邵阳、法治邵阳、文明邵阳和信用邵阳建设为重点,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不断提升邵阳社会管理水平,打造平安、法制、信用、文明新邵阳。
第一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加强地方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党委领导地方立法、人大主导地方立法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修改法律作用。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
加强司法建设。推进政府及其部门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加强公检法司及禁毒等方面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扎实推进科技信息化、技术用房、监所用房建设和基层“三所一庭”建设,加强市县乡司法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司法监督,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确保司法机构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加强禁毒工作,完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改扩建工程。
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推进政府及其部门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科学决策,严格遵循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听证、专家咨询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探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大重点领域行政执法力度,推进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提高行政监督水平,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提高舆情应对处置能力,抓好信访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着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把维稳工作落实到每个基层单位。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依法按照政策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完善矛盾调解机制,健全人民调解网络,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的作用,及时有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健全法制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市(村)民法制学校建设,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提高干部依法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的能力。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市、县、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推动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
强化市场监管。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努力打造公平规范市场环境,为创业创新清障减负。探索统一综合执法模式,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形成协同监管合力。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利用大数据、随机抽查、信用评价等手段加强监督检查。围绕市场秩序突出问题,及时发现和查处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商业贿赂、合同欺诈、侵犯商标专用权、传销以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公开市场监管执法信息,强化执法监督和行政问责,规范执法行为。
第二节 加强社会安全
切实维护公共安全。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总体思路,加快构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群防群治机制,推进“无毒社区”创建,加强对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特殊人群管理,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邪教组织非法活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落实国家安全政策,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活动,推进军民共建,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不断完善公安警务体制。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建成市人防疏散基地(紫霞公园),在大祥区和北塔区各建设1个单建式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各县市区建成人防指挥中心,新增结建面积25万㎡。大力推进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打击网络违法犯罪,防止网络渗透破坏。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强化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细化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安全管理、防范、监督和检查,加强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城镇燃气、烟花爆竹、消防、建筑施工、特种装备等重点行业和高危领域专项整治,力争到2020年亿元GDP死亡率下降30%以上,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0%以上,杜绝重特大事故。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建设,推动监管数字化,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建立“四品一械”监管抽验电子信息平台和假劣案件的公示平台,实现市、县、乡三级安全监管全覆盖,构建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市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邵东、武冈、洞口区域性县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逐步完善市县两级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工作体系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农产品抽检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6%以上,药品、医疗器械产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无源发性重大药品安全事件。
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健全市、县两级应急管理体系、提升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推进交通气象、防震减灾监测设施和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联合处置机制,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等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加强公安、安监、消防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特别是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及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力度,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协同应对能力和社会公众自救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政府信用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公开行政管理信用信息,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和程序,强化政府守信践约机制建设,以自律和诚信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不断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提高决策透明度。
推进重点领域诚信建设。探索建立社会诚信评价体系,提高社会信用度。进一步加快商品质量和流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税务等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失信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加强知识产权、商标管理,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投资环境。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提升干部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大力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以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和谐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市场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青少年德育基地、乡村学校少年宫、心理健康辅导站、农村文体小广场等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素质,壮大志愿者队伍,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引导,开展文明、诚信宣传主题活动,树立文明、诚信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加强对外对内宣传力度。坚持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深化文明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聚焦邵阳大政方针和改革发展稳定,提升邵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播音、名演员,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水平上档次。加快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民生事业发展,为加快邵阳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在全省乃至全国树立邵阳良好形象。
第四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等制度,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民主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安排等,在决策前与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广泛协商。着力就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建议提案办理协商的主体、内容、程序、协商成果的应用反馈等进行规范。积极构建以人民政协为重要平台,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互相贯通的协商体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最大限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在村(社区)治理、公共事务和公益性事业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加强反腐倡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突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真正做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逐年逐层分解任务,强化监督检查评估,确保规划有效实施,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节 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谱写中国梦的邵阳篇章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带头严明党的纪律、严守党的规矩,自觉遵循党章规定的重大原则,自觉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循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深入谋划新思路新举措,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努力取得更大的工作成效。着力加强党组自身建设,进一步增强履职尽责能力,健全相关制度机制,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推动各级党委书记切实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以党建这个“核心”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让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同时,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的共识,从深厚的群众基础中汲取源源不竭的力量。广泛宣传“十三五”规划,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规划实施。
第二节 加强组织实施
统筹进度安排。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战略、重大行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要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进度要求。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体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年度计划报告要重点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合理把握规划实施的阶段重点和建设节奏,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加强专项规划落实。充实完善规划体系,针对发展的特定领域和薄弱环节,编制实施好专项规划,加强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为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依据规划《纲要》,编制实施好专项规划,明确该领域的“十三五”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
推动“多规合一”。探索推进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编制集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于一体的市县总体发展规划,提升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约束力。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以空间规划为依托,通过对专项规划的整合,将各项保障政策细化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干到底的发展总思路。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强化融资创新。加强银政合作和银企合作。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强化项目管理。按照“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滚动发展思路,加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形成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逐年增加的保障机制。切实抓好项目库建设,推进“4511”工程,即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事业等四大领域,推进50大工程,推动1000个、总投资1万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做好年度实施计划,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提高项目协调服务水平,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强化跟踪服务。建立和完善后评价制度,按照“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发挥高效益一批”的工作要求,强化建成投产项目跟踪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投产、达产、达效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创造优质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强化各级各部门责任,规范办事流程,主动开展工作。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解决问题和推动项目建设的能力。营造良好施工环境,严厉打击破坏重点工程建设的违法行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违法经营,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专栏23 “十三五”重大项目“4511”工程 |
||
重点领域 |
重点工程 (50大工程,1200个项目) |
投 资 (1万亿元) |
产业发展
|
食品加工产业工程、工程机械提升工程、电子信息产业工程、节能环保产业工程、新材料产业工程、新能源产业化工程、生物医药产业工程、有色冶金整合工程、特色轻工产业工程、新型建材产业工程、农业特色基地建设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农业服务体系工程、旅游产业提升工程、文化创意工程、粮食仓储和农业品物流设施工程、商贸服务业提升工程、现代物流建设工程 |
3400亿元 |
基础设施
|
铁路网建设工程、高速公路成网工程、国省干道及农村公路工程、内河航道畅通工程、轨道交通工程、支线机场建设工程、重大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气化邵阳工程、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能源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老工业区整体搬迁工程、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工程、城乡供水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特色园区改造升级工程、城市公交和公共停车场示范工程 |
4000亿元 |
生态环保
|
国土生态整治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垃圾污水处理工程、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 |
1000亿元 |
社会民生
|
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教育提质均衡发展工程、健康邵阳建设工程、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及社会安全工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古寨古村落保护工程、特色小城镇和乡镇五小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
1600亿元 |
第四节 加强实施监督评估
强化考核评价。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约束性指标要纳入各县市区、各部门年度计划和绩效考核,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切实抓好落实,并及时将进展情况向市人民政府报告。进一步改进考核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在规划实施期间,因环境变化需要调整规划时,认真听取政协意见,报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加强动态监测评估。跟踪分析规划实施过程,对规划实施情况和各部门应承办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分析规划执行情况,定期组织对主要专项规划实施情况、重大项目进展情况等进行检查,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期中和期末评估,并将检查评估结果向市人大报告。按照“谁组编、谁组织”的原则,组织有关专家及部门对规划实施(3年左右)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保障规划目标实现。
完善实施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加强规划的宣传,以多种形式、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十三五”规划,使人民群众认知规划、关心规划、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增强规划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凡是涉及到公共利益的重要事项和重大工程,通过公示、论证、听证等形式,征求专家和群众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主动接受人大政协、上级政府行政机关、群众舆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广泛监督,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名 词 解 释
1.五个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理念。
2.三严三实: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3.一带一路: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4.一带一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希望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
5.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围绕提高供给质量,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7.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
8.六个精准: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全面阐述“精准扶贫”思想,包括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9.五个一批: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10.海绵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11.互联网+: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业态。
12.两后生:指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新成长劳动力。
13.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14.三区四线:《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三区”指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四线”指绿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蓝线(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紫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15.两房两棚:2013年9月,省政府决定大力推进公租房(含廉租房)、农村危房改造和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简称“两房两棚”。
16.万企联村:2007年3月起,湖南全面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引导广大民营企业与我省农村进行项目对接,以“一联一、一联多、多联一”等形式开展村企合作。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