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宝庆森林公园的工作人员在公园内多次抓拍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的清晰活体影像,这一发现意味着公园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是公园生态建设与保护成效最生动的证明。

白颈长尾雉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类,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为严苛,仅能在植被覆盖率高、人为干扰少的低山丘陵地区的山林中生存,野外种群数量稀少且分散。过去,受城市周边森林砍伐、土地开发等人为活动影响,白颈长尾雉的栖息地变得破碎化,加上非法猎捕、环境污染等因素,其野外种群整体数量持续下降,已处于濒危临界状态,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这一“稀客”的现身,为公园乃至区域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注入了一剂强有力的“兴奋剂”。近年来,宝庆森林公园在生态功能衰退的针叶纯林密集区域,人工补植香樟、楠木、野山楂等本地阔叶树种,同时保留天然更新的幼树,逐步形成“乔木+灌木+草本”的三层植被结构,为白颈长尾雉提供了符合其食性的觅食环境,还对公园内的水塘进行清淤整治,满足其饮水需求。林茂则鸟归,草丰则兽肥,此次白颈长尾雉的现身,不仅是宝庆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成效的“硬核证明”,更是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落地见效的有力彰显。

白颈长尾雉的频繁现身,是生态质量的“活标尺”,它的现身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公园多年来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深耕。这类珍稀飞禽的出现,不仅印证了公园生态链的完整与稳定,更说明坚持“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的森林质量提升之路,走对了、走实了。生态建设没有“速成法”,数十年的努力,才换来广袤山林的一片生机、白颈长尾雉的一声啼鸣。接下来宝庆森林公园会把这份“生态建设经验”坚持下去、推广出去,让青山更青,让绿水更绿,让林海更袤,让珍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