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公司两条日产50万支电池的生产线,正以“少人化”的智能图景,展现出新能源产业拥抱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绕卷制片是锂电池生产中负责将正负极极片加工成电芯的关键环节,其车间自动化程度越高,生产效率越高。”7月16日,在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幸福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绕卷制片车间内,十几台全自动设备正开足马力、高速运转,员工们穿梭在设备间,不时观察着设备的运行情况。
“在以前的锂电池生产过程中,一条生产线要400多人盯着,现在我们的两条线也只需要400人左右。”站在Pack成型车间里,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的话里藏着十年制造业的变迁。
车间内,16台机器闪烁着绿光,一名工人同时照看2台设备,红光警报响起时,他踱步过去插拔一根线路,不到一分钟便恢复运转,“机器会自己‘说话’,人成了‘指挥官’,这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这种转变源于电池生产线的全链条智能化。2022年,湖南幸福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就引进了涂辊分一体机、自动绕卷装盘一体机、智能自动高真空烤箱、自动装配线、智能自动高温化成线、自动二封pack一体机、智能RGV物流线等一整套高度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劳动力需求的缩减,极大地满足了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效率不是堆出来的,是算出来的。绕卷制片车间将极片、隔膜等材料转化为电芯的过程,已实现从原料投入到成品输出的全自动闭环,两条生产线每天能产出50万支电池。化成车间的“温差故事”更具说服力:40℃的车间内,自动拆盘机取代了人工值守,曾经需要工人时刻紧盯的卡盘问题,如今由传感器自动识别并处理;单独隔出的监控室里,27℃的凉爽环境中,技术员姜志刚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几十个绿色标识,头顶的监控显示屏正实时显示着24处设备关键部位的情况,“以前需要经常守在机器旁,现在看到哪里红了就去哪里处理,这就是高科技的力量。”
在Pack成型车间,“人效革命”同样显著。过去人工组装电池,一名工人日均完成500支已算熟练,这也是过去的工厂用工需求大的主要原因。如今,在工厂内,机器自动完成封装、检测,一人看管2台设备,日均产能轻松突破20000支。“以前觉得‘高效’就是拼命干,现在才明白,让机器干机器该干的活,人干人该干的活,才是真高效。”一位负责传送成型电池的工人笑着说。
“看,3毫米针刺,不冒液、不爆炸!”在湖南幸福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办公楼三楼办公室内,幸福时代研究院院长肖忠良举起一块半固态电池样品自豪地说道。在电池上,一个3毫米的孔洞贯穿整块电池,而孔洞周围却干干净净。据了解,这种即将在今年8月实现批量生产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250~300Wh/kg,循环次数可达700~800次。
研发的攻坚故事藏着高质量的密码。为解决“安全性与内阻平衡”的行业难题,肖忠良团队做了成百上千次实验:推进固态电解质研发,调整电极材料配比,测试不同温度下的性能衰减……“研发不是碰运气,是在无数次实验中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把‘可能’变成‘必然’。”肖忠良说道。
这种对质量的极致追求,让企业从“跟跑者”变成“引领者”:10余项专利构建技术壁垒,高度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保证产品质量,成为3C类电池领域的佼佼者。“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团队成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瓶颈,显著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核心指标更是超越了国家标准。”肖忠良的骄傲里,藏着传统制造业向“智造”跃迁的真谛——用技术突破定义质量标准,而非被标准定义。
从“机器换人”到“人机协同”,从“规模扩张”到“质效双升”,湖南幸福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在电池制造行业内的转型轨迹,正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激活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当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与传统制造业的升级需求深度融合,不仅带来生产线的“物理变化”,更催生了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价值创造的“化学反应”。
在邵阳这片
曾以传统制造业为底色的土地上
以湖南幸福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
为代表的各类企业
正以新质生产力
书写着“老树发新芽”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