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日)生于宝庆府邵阳县东之亲睦乡蒋家冲(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1916年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三日)病逝于日本福冈医院。蔡锷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爱国主义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传奇式英雄、追授上将军衔、陆军中将。辛亥革命时期,他在云南响应武昌起义发动和指挥了重九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成立了云南军政府,蔡锷被推举为都督。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为四万万人争人格,挺身而出,救国于危难,在云南首举义旗,护国为民,兴兵讨袁,经过艰苦卓绝、炼狱般的战争,推毁了袁世凯帝制,完成了孙中山、黄兴未能完成的倒袁任务。
5岁时(1887),随父母迁往武冈州山门横板桥(今洞口县山门镇)。6岁时进私塾,10岁读完“四书”、“五经”,能写出流畅的文章,享有“神童”的美誉。12岁因家贫辍学,幸同乡名士樊锥爱其才,免费收为弟子,研习周秦诸子,尤喜读《韩非子》和《老子》。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湖南学政江标到邵阳举行院试,未满14岁的蔡锷受试史学、词章,以优异成绩举为秀才。光绪二十三年为督学徐仁铸所荐,考入湖南时务学堂。在同班40名学生中,蔡锷年龄最小,每月考试成绩皆优,所作课卷在《湘报》发表,为中文总教习梁启超博士等所器重。其时积极参加学临谭嗣同、教习唐才常等组建的以“爱国之理、求救亡之法”为宗旨的南学会活动,经常在以“开风气、拓见闻”出名的《湘报》上,宣传爱国救民思想。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在5000多考生中,蔡锷以第2名被录为留日学生,后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未成行。光绪二十五年(1899)。蔡锷与范源廉等在上海考入南洋公学,旋应梁启超之召,八月东渡日本,入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学习日语,研究政治、哲学,常以孟博、奋嗣生等为笔名,向梁启超主编的《清议报》投稿。稍后,考入横滨华商之东亚商业学校,与刘百刚、吴禄贞创办“励志会”。后加入唐才常组建的“自立会”研究革命理论,光绪二十六年秋(1900)蔡锷与同学十余人回国,参入唐才常等组织的“自立军”,准备在武汉策动反清武装起义,因事泄失败,师友遇难,蔡锷悲愤至极,重返日本横滨,决心投笔从戎,此时始改名为锷,寓有砥砺锋锷之意。次年(1901)考入成城学校,生活以稿费自给。梁启超在横滨主办《新民丛报》,邀蔡锷协助。锷以“奋嗣生”、“击椎生”为笔名,积极撰稿,《军国民篇》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光绪二十八年,蔡锷于成城学校毕业,与黄兴结交,参与《游学译编》活动。1903年7月投入日本仙台骑兵第二联队实习,十二月与蒋百里(方震)自费考入陆军士官学校,旋补为官费生。1904年10月毕业。其时,蔡锷与蒋百里、张孝准三人有“中国士官三杰”之称。
光绪三十年(1904)初,蔡锷回国,上五万言书请湖南巡抚执行新政。应章士钊之邀,在上海参加华兴会外围组织爱国协会。12月,应江西巡抚夏时之聘,担任江西续备左军随营学堂监督,后改任材官司学校总教习及监督。光绪三十一年正式返湘,应湖南巡抚端方聘请,任教练处帮办,兼武备、兵目两学堂教官。期间,常登岳麓山览胜,题诗:“苍苍云树直参天,万水千山拜眼前,环顾中原谁是主,从容骑马上峰巅。”七月,应广西巡抚李经羲之聘,出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兼总教练官,与学生雷飚、岳森等一同赴桂林就任。据李宗仁先生回忆:“蔡氏那时不超过30岁,可称文武双全。他骑马时,喜欢用皮鞋在马身边一扬,当马跑出数十米时,蔡氏始从马后飞身追上,双脚在地上一蹬,两手向前按着马臀,一纵上马。这昂首大马,已够威风,蔡氏纵身而上轻松矫捷尤是惊人。
光绪三十二年秋,蔡锷偕雷飚至河南彰德观操,任中央评判官。光绪三十三年,创办广西陆军学校。蔡锷任总办兼兵备处会办。宣统元年(1909),奉命赴龙州接办讲武堂任监督,并创立“武德会”。在桂期间,不仅培训了大批军事骨干,还勘测了中越边境要塞。黄兴、谭人凤、急永成为起事镇南关,偕雷飚加入同盟会。因在广西极负时誉,又握兵权,遂为咨议局所忌被迫离桂。
宣统三年,应云贵总督李经羲电邀,蔡锷入滇供职,始编《曾、胡治兵语录》。7月,经李经羲奏请朝廷,任命蔡锷为新军第十九镇三十协统。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蔡锷召集下级军官密议,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夜在昆明发动起义(史称重九起义),任起义军临时总司令。次日中午,云南省城光复,各地传檄而定。11月1日,起义官兵成立云南军政府。蔡锷被推举为都督,重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之纲领,革除陋政,整理财务,注重教育,振兴实业。蔡铝以“澹泊明志,夙夜在公”为座右铭,自奉清廉,曾两次带头减薪,使“廉洁成为一时风尚”,还先后派兵援蜀、援黔、援藏。
民国2年10月(1913),蔡锷寄希望于袁世凯治理好国家,奉召来到京城“调养”,并为国家尽职尽忠。10日4日蔡锷到北京,袁先后委以陆军部编译副总裁、全国经界督办、统率办事办事员、参政院参议、将军房昭威将军、政治会议议员等职衔。期间,他积极参与到民国初年的国家建设之中,并与蒋百里修订国防理论书籍《军事计画》、《五省边防计画草案》,编译中外经界书籍,写成了著名的“经界三书”,他曾期盼中央政府迅速确立民主立宪制,也曾寄希望于袁世凯治理好国家,但这种幻想被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事实所粉碎。袁世凯野心勃勃,对内实行独裁,下令解散国民党、解放国会,废除孙中山制定的《临时法约》。民国4年初,日本提出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蔡锷义愤填膺,在参政院发表长篇演说,力主拒绝,要求下定作战决心,并制定作战计划提交当局。袁世凯置若罔闻,于5月9日接受“二十一条”。蔡锷认定“袁氏叛逆,以致强邻生心,内乱潜滋”。8月下旬,筹安会鼓吹“君主较民主为优”,紧锣密鼓地进行复辟帝制活动,准备拥戴袁当皇帝。蔡锷由此认清袁世凯的真面目,下定反袁决心。9月初,派专人送密信给在美国的黄兴,告以国内形势和发难计划。又与云南总督唐继尧及在京有关人员密电联络,准备反袁。并以治病为掩护,到天津与梁启超密商反袁部署。
袁世凯对其防范甚严,常派暗探监探,并派便衣军警在蔡锷住宅进行搜查。蔡锷知事迫,遂于11月巧计摆脱监视,只身前往天津,住进一家医院,与黄兴派来的张孝准密商出走办法。11月19日深夜,蔡锷秘密离开天津,赴日本。随即写信给袁世凯。谓“东渡就医,行色仓促,未及叩谒聆训”云云。又预先写好几信,寄给袁的亲信,托张孝准唐旅行投寄,借转移袁世凯的视线。实际上蔡锷与当晚坐货轮前往香港,经越南河内,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12月21日~22日与唐继尧、李烈钧等连日召开会议,决定发动反袁护国战争。蔡锷在会上慷慨陈词:“我们兴师讨袁,所争者四万万同胞之人格。我们与其同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25日,蔡锷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随即组织护国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民国5年(1916)元月1日,袁世凯称帝,号称“洪宪”元年。护国军当天檄告天下,痛数袁世凯十九大罪状,号召全国人民共讨袁逆。1月10日,蔡锷率第一军全体官司兵在“拥护共和,誓灭国贼,万苦千难,舍命不渝”的誓词声中,从昆明出发,分左、中、右三路,向四川叙府、泸州、纂江进军,共计3100余人。敌军有北洋军伍祥祯、冯玉祥部及川共4个师,密集于叙、沪前线。面对强敌,护国军全体将士毫不畏惧、英勇出击,一战而下叙府。1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2月2日,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在纳溪响应护国起义。正当护国军节节胜利之际,袁世凯调曹锟、张敬尧两部援军到达阵前,护国军与敌鏖战数十天,屡挫敌焰。但是敌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开到泸州,蔡锷在众寡悬殊,后援无继的情况下,放弃叙府、纳溪、退过大州驿,依险固守,重整旗鼓,以待反击,并毅然宣布:“要死就死在这里,再退一步,非我辈死所。”他命令官兵休息待命,自己却不分白天黑夜,遂个同官兵谈话,温语慰勉,士气复振。此时,蔡锷写有《军中杂诗》:“蜀道崎岖也可行,人心奸险最难平。挥刀杀贼男儿事,指日观兵白帝城。”又:“绝壁荒山二有寒,风尖如刃月如丸,军中夜半披衣起,热血填胸睡不安。”期间,蔡锷常用游击方式,袭击袁军3月15日,广西宣布独立,,17日,他兵分三路,再次对北洋军发动猛攻,护国军大胜,重创北洋军所谓的“常胜军”张敬尧第七师,全歼张敬尧两个主力团,稳定战局。蔡锷乘机反攻,连克江安、南溪等县,敌军死伤惨重,全线动手。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至此,护国倒袁彻底胜利。6月,袁世凯因忧郁而死。以黎元洪为总统的北总政府成立,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署民政长。7月29日,蔡锷到达成都时,全城悬挂国旗,各界人士列队欢迎。于8月7日因病重获准辞职离川就医。8月28日到上海,9月9日云日本治疗。11月8日在日本福冈医科大学医院与世长辞。时年34岁。有《松坡军中遗墨》、《蔡松坡先生遗集》、《蔡锷集》传世。
巨星殒落,举国哀恸。北京政府追认蔡锷为上将,并于民国6年(1917)4月12日,在湖南长沙举行隆重的国葬典礼。蔡锷遗体安葬于岳麓山。孙中山亲手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闯关马伏波”。
蔡锷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年少求学时忧国忧民、奋发图强;编练新军期间整军经武,为国防建设殚精竭虑;出任一省都督后,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始终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原则立场。他既继承了勤奋、俭朴、清廉、澹泊的传统美德;又深受西方先进思想浸染。他倾力捍卫民主与法治,不惜献出生命。蔡锷将军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