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走进洞口 > 洞口概况 > 洞口文化

南昌起义中的袁也烈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7-28 17:01
【打印】
【 字号:

引子:

今年八一南昌起义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特殊岁月,南昌起义主要参与者、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政委,原海军副参谋长、海军党委委员,原水产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人民解放军海军创始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袁也烈将军轶事再次唤起我对开国元勋的缅怀。

袁也烈是湖南省洞口县人,为毛泽东的学生,一九二五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他以自己毕生的精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党的工作、军队的建设、海军的创建以及水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不幸被林彪、“四人帮”迫害于197688日含冤去世,袁也烈同志追悼会197919日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邓小平王震韦国清许世友苏振华陈永贵胡耀邦聂荣臻徐向前谭震林许德珩谷牧粟裕宋任穷江华等同志送了花圈;王震、韦国清、苏振华、谭震林、粟裕、宋任穷、江华等同志,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亲自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由农林部部长杨立功主持,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致悼词。

 

南昌起义中的袁也烈

自古无湘不成军,湖南人有霸蛮精神,能打仗,会打仗,历来公认。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湘军领袖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麟到建立新中国的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都是湖南人。有人对1614位开国将帅做了一个这样的统计,授衔将军的湖南人202个:也就意味着,每8个开国将军中,就有一个是湖南人,其中10位元帅中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桓3人,10位大将中有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许光达等6人。开国将帅202人。 因此自古就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湖南人打仗勇敢不怕死,敢打敢拼。湘兵的战斗力十分强,尤其善用奇兵。袁也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他不仅在南昌起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为后世研究南昌起义的学者,保留了丰富而详实的资料。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史中,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战役,英雄的人物,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以此为素材,也诞生了大量的军事题材作品,其中有一部作品,在所有军事题材的作品中显得十分突出。这部作品由伟大领袖毛主席亲笔题名,朱德元帅亲自执笔撰写序言,全书20余卷,在前十卷集结完毕的时候,邓小平曾亲笔为其题词,据统计,该书的至少汇集了所有开国元帅(林彪未撰稿)以及数百位位开国将军和绝大部分较早参入革命的省部级领导的共同努力,他们亲手开创了历史,又为之倾心写作,记录历史。其中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等许多领导同志都曾百忙之中,亲自执笔撰写书稿,留下了无尽的佳话与传奇。这本书也被誉为“记叙中国革命的战争史诗”,成为所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这部史诗著作,体例十分严谨,其中开第一卷写的就是南昌起义,里面的作者,大多是南昌起义的亲历者,第一卷中,有一篇文章,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和口吻,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自己在南昌起义中经历的事情,这篇文章文笔细腻,故事真实跌宕,历来为研究者称道,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八一”的枪声》,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袁也烈。

这篇文章如同一颗闪亮的星星,在浩如烟海的20卷的《星火燎原》中,散发接着独特的魅力和光彩。作为这篇文章的姊妹篇,袁也烈还写下了《在叶挺的指挥下战斗》、《忆叶挺》,这两篇文章与《“八一”的枪声》一起,成为一个系列,完整详实地记叙了南昌起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铁军团长,北伐先锋叶挺的个人魅力,以及他与叶挺之间深厚的情感,这三篇文章中《在叶挺的指挥下战斗》主要讲述他进入叶挺麾下、投身北伐的经历,文章酣畅淋漓,为南昌起义的爆发奠定基调,为《“八一”的枪声》做足铺垫。《“八一”的枪声》则由大到小,深入浅出地讲述八一南昌起义,《忆叶挺》作为《“八一”的枪声》的余绪,感人至深而又意味深长。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八一”的枪声》,从中分析袁也烈在南昌起义中的作用和影响。

文章的开头, 袁也烈剖析了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即“宁汉分裂”,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非法政府和以汪精卫、陈公博为代表的武汉反革命政府,国民党虽然内部分裂严重,但是他们在反共剿共上的步伐却是一致的,两处政府先后发动了针对中国共产党的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事变,大肆逮捕、驱逐和屠杀包括苏联顾问在内的共产党人,明目张胆地背叛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却犯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共中央于1927年7月12日进行改组,停止了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领导。7月30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向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国民革命军第24师所有营长以上干部接到通知下午开会,接着叶挺师长分析了当下革命形势,此时叶挺和贺龙的部队就驻扎在南昌城内,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城内的反动势力,当时袁也烈任72团第3营营长,负责消灭驻扎在东门附近的一个团,并阻击敌人援军,还必须一个夜晚全部解决战斗。。以一个营的兵力去消灭一个团,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任务,还要负责阻击敌人援军,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袁也烈并没有放弃,他坚持以智取胜,以少胜多。于是袁也烈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巧妙地迷惑住敌军,以过人的胆识,将部队驻扎在要消灭的团部附近,敌我双方的距离,还不到一百公尺,少厕所、巡逻都看的清清楚楚,甚至双方的鼾声都听得很真切,在这种情况下,袁也烈依旧利用发动进攻前一段时间,彻底摸清敌人情况,待指挥部三声枪声响起,他马上下达作战命令,并且向连排级单位,下达清晰的作战任务,起义部队突然发起进攻,很快控制住了局面。

就这样,袁也烈机智勇敢地指挥一个营,全歼国民党反动派一个团,创下了南昌起义营级单位战斗成果的奇迹。同时,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控制住局面之后,他马上投入到严守东门,阻击敌人外援的战斗准备中。他在城门内外,布下路障,一方面防止城外援军进攻南昌,另外一方面,也防止城内叛军和反动军人外逃通风报信,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为保证南昌起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南昌起义,可以看出以周恩来、贺龙、叶挺为为核心的起义主要领导人对袁也烈的器重,通过这篇详实的《“八一”的枪声》,也能看出袁也烈在南昌起义中的巨大作用。关于这次起义的意义,我们可以引用人教版历史教科书里讲述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建设武装力量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国民政府的标志。8月1日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纪念日”。在这场战争中,袁也烈以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丰富的军事智慧,战胜了数倍于几的敌人,也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南昌起义中的袁也烈

来源: 作者: 2017-07-28 17:01

引子:

今年八一南昌起义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特殊岁月,南昌起义主要参与者、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政委,原海军副参谋长、海军党委委员,原水产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人民解放军海军创始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袁也烈将军轶事再次唤起我对开国元勋的缅怀。

袁也烈是湖南省洞口县人,为毛泽东的学生,一九二五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他以自己毕生的精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党的工作、军队的建设、海军的创建以及水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不幸被林彪、“四人帮”迫害于197688日含冤去世,袁也烈同志追悼会197919日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邓小平王震韦国清许世友苏振华陈永贵胡耀邦聂荣臻徐向前谭震林许德珩谷牧粟裕宋任穷江华等同志送了花圈;王震、韦国清、苏振华、谭震林、粟裕、宋任穷、江华等同志,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亲自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由农林部部长杨立功主持,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致悼词。

 

南昌起义中的袁也烈

自古无湘不成军,湖南人有霸蛮精神,能打仗,会打仗,历来公认。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湘军领袖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麟到建立新中国的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都是湖南人。有人对1614位开国将帅做了一个这样的统计,授衔将军的湖南人202个:也就意味着,每8个开国将军中,就有一个是湖南人,其中10位元帅中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桓3人,10位大将中有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许光达等6人。开国将帅202人。 因此自古就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湖南人打仗勇敢不怕死,敢打敢拼。湘兵的战斗力十分强,尤其善用奇兵。袁也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他不仅在南昌起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为后世研究南昌起义的学者,保留了丰富而详实的资料。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史中,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战役,英雄的人物,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以此为素材,也诞生了大量的军事题材作品,其中有一部作品,在所有军事题材的作品中显得十分突出。这部作品由伟大领袖毛主席亲笔题名,朱德元帅亲自执笔撰写序言,全书20余卷,在前十卷集结完毕的时候,邓小平曾亲笔为其题词,据统计,该书的至少汇集了所有开国元帅(林彪未撰稿)以及数百位位开国将军和绝大部分较早参入革命的省部级领导的共同努力,他们亲手开创了历史,又为之倾心写作,记录历史。其中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等许多领导同志都曾百忙之中,亲自执笔撰写书稿,留下了无尽的佳话与传奇。这本书也被誉为“记叙中国革命的战争史诗”,成为所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这部史诗著作,体例十分严谨,其中开第一卷写的就是南昌起义,里面的作者,大多是南昌起义的亲历者,第一卷中,有一篇文章,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和口吻,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自己在南昌起义中经历的事情,这篇文章文笔细腻,故事真实跌宕,历来为研究者称道,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八一”的枪声》,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袁也烈。

这篇文章如同一颗闪亮的星星,在浩如烟海的20卷的《星火燎原》中,散发接着独特的魅力和光彩。作为这篇文章的姊妹篇,袁也烈还写下了《在叶挺的指挥下战斗》、《忆叶挺》,这两篇文章与《“八一”的枪声》一起,成为一个系列,完整详实地记叙了南昌起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铁军团长,北伐先锋叶挺的个人魅力,以及他与叶挺之间深厚的情感,这三篇文章中《在叶挺的指挥下战斗》主要讲述他进入叶挺麾下、投身北伐的经历,文章酣畅淋漓,为南昌起义的爆发奠定基调,为《“八一”的枪声》做足铺垫。《“八一”的枪声》则由大到小,深入浅出地讲述八一南昌起义,《忆叶挺》作为《“八一”的枪声》的余绪,感人至深而又意味深长。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八一”的枪声》,从中分析袁也烈在南昌起义中的作用和影响。

文章的开头, 袁也烈剖析了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即“宁汉分裂”,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非法政府和以汪精卫、陈公博为代表的武汉反革命政府,国民党虽然内部分裂严重,但是他们在反共剿共上的步伐却是一致的,两处政府先后发动了针对中国共产党的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事变,大肆逮捕、驱逐和屠杀包括苏联顾问在内的共产党人,明目张胆地背叛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却犯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共中央于1927年7月12日进行改组,停止了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领导。7月30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向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国民革命军第24师所有营长以上干部接到通知下午开会,接着叶挺师长分析了当下革命形势,此时叶挺和贺龙的部队就驻扎在南昌城内,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城内的反动势力,当时袁也烈任72团第3营营长,负责消灭驻扎在东门附近的一个团,并阻击敌人援军,还必须一个夜晚全部解决战斗。。以一个营的兵力去消灭一个团,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任务,还要负责阻击敌人援军,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袁也烈并没有放弃,他坚持以智取胜,以少胜多。于是袁也烈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巧妙地迷惑住敌军,以过人的胆识,将部队驻扎在要消灭的团部附近,敌我双方的距离,还不到一百公尺,少厕所、巡逻都看的清清楚楚,甚至双方的鼾声都听得很真切,在这种情况下,袁也烈依旧利用发动进攻前一段时间,彻底摸清敌人情况,待指挥部三声枪声响起,他马上下达作战命令,并且向连排级单位,下达清晰的作战任务,起义部队突然发起进攻,很快控制住了局面。

就这样,袁也烈机智勇敢地指挥一个营,全歼国民党反动派一个团,创下了南昌起义营级单位战斗成果的奇迹。同时,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控制住局面之后,他马上投入到严守东门,阻击敌人外援的战斗准备中。他在城门内外,布下路障,一方面防止城外援军进攻南昌,另外一方面,也防止城内叛军和反动军人外逃通风报信,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为保证南昌起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南昌起义,可以看出以周恩来、贺龙、叶挺为为核心的起义主要领导人对袁也烈的器重,通过这篇详实的《“八一”的枪声》,也能看出袁也烈在南昌起义中的巨大作用。关于这次起义的意义,我们可以引用人教版历史教科书里讲述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建设武装力量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国民政府的标志。8月1日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纪念日”。在这场战争中,袁也烈以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丰富的军事智慧,战胜了数倍于几的敌人,也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