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走进洞口 > 洞口概况 > 洞口文化

罗溪熬茶习俗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12-14 16:55
【打印】
【 字号:

罗溪熬茶是一种野生茶品,是瑶族群众招待贵宾的最高礼节,在罗溪瑶族乡已有上千年历史。近年来,随着罗溪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热的不断升温,罗溪熬茶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和喜爱,并逐渐走出深山,走进山外居民的生活。

熬茶原名“高山云雾茶”,曾是湘黔古道过往客商最钟爱的野生茶品,敖茶是罗溪瑶族乡瑶族群众独有的习俗,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罗溪熬茶采用农家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纯天然,无污染,味道纯正。熬茶的锅用生铁铸成,式样小巧,边缘有一两三寸长的把,把内有孔,供铁夹夹锅之用。茶叶是在深山老林里自采自制的,熬茶时,锅内先放茶叶,后加水,煎出浓如炉门灰似的茶汁,斟入用茶盘装起的茶杯里。杯里放一坨冰糖或黄糖,每次筛茶只筛一口。只要有贵客到来,主人就会熬茶。主人敬茶很讲究,边递茶边唱着山歌。讲究礼节的客人,应起身双手擎起茶杯,表示敬意。按照瑶族人民的风俗,主人给客人敬茶必敬三杯,递茶不能拿错客人的茶杯,客人移动了位置,茶杯也随之变动。敬过三杯茶后,客人如需多喝,听其自便,那坨冰糖或黄糖也只有在主人敬过三杯茶后,方可以吃。熬茶时还有个严格的规矩:熬茶人必须站着,不能坐,否则是认为对客人的不尊重。

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游江南时路过宝瑶驿站,当地农姑热情地端上“高山云雾茶”请他品尝,乾隆喝后顿觉提神心舒,并走进灶堂观看熬茶的制作工艺,御赐茶名“熬茶”。从此,“熬茶”名声大振,成为罗溪瑶族乡瑶族群众招待贵宾的最高礼节。

近年来,我县积极挖掘民俗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得罗溪敖茶这一瑶乡传统习俗得到很好地传承,在省政府日前公布的122项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中,罗溪敖茶榜上有名。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罗溪熬茶习俗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来源: 作者: 2016-12-14 16:55

罗溪熬茶是一种野生茶品,是瑶族群众招待贵宾的最高礼节,在罗溪瑶族乡已有上千年历史。近年来,随着罗溪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热的不断升温,罗溪熬茶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和喜爱,并逐渐走出深山,走进山外居民的生活。

熬茶原名“高山云雾茶”,曾是湘黔古道过往客商最钟爱的野生茶品,敖茶是罗溪瑶族乡瑶族群众独有的习俗,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罗溪熬茶采用农家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纯天然,无污染,味道纯正。熬茶的锅用生铁铸成,式样小巧,边缘有一两三寸长的把,把内有孔,供铁夹夹锅之用。茶叶是在深山老林里自采自制的,熬茶时,锅内先放茶叶,后加水,煎出浓如炉门灰似的茶汁,斟入用茶盘装起的茶杯里。杯里放一坨冰糖或黄糖,每次筛茶只筛一口。只要有贵客到来,主人就会熬茶。主人敬茶很讲究,边递茶边唱着山歌。讲究礼节的客人,应起身双手擎起茶杯,表示敬意。按照瑶族人民的风俗,主人给客人敬茶必敬三杯,递茶不能拿错客人的茶杯,客人移动了位置,茶杯也随之变动。敬过三杯茶后,客人如需多喝,听其自便,那坨冰糖或黄糖也只有在主人敬过三杯茶后,方可以吃。熬茶时还有个严格的规矩:熬茶人必须站着,不能坐,否则是认为对客人的不尊重。

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游江南时路过宝瑶驿站,当地农姑热情地端上“高山云雾茶”请他品尝,乾隆喝后顿觉提神心舒,并走进灶堂观看熬茶的制作工艺,御赐茶名“熬茶”。从此,“熬茶”名声大振,成为罗溪瑶族乡瑶族群众招待贵宾的最高礼节。

近年来,我县积极挖掘民俗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得罗溪敖茶这一瑶乡传统习俗得到很好地传承,在省政府日前公布的122项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中,罗溪敖茶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