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走进洞口 > 洞口概况 > 洞口文化

老人 、渡船和狗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8-13 00:00
【打印】
【 字号:

    老人是个驼子,身材矮小,一身黝黑的皮肤让人觉得惊诧——那种黑已经不是一般的老农可以比,皮肤上的褶皱深深浅浅,有点象河边那棵古老的樟树。

    渡船曾经只是一叶片舟,后来运管部门为了安全起见,把小舟换成了铁船。

    狗是一只全身银白而健壮的大狼狗,初看让人觉得恐惧,试着走近它却会发现它与人很是亲近,它不仅不象别的狼狗那样见人就吠,而且还会友好地对人摇摇尾巴,然后安静地走开。

    老人、渡船和狗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当黎明冉冉苏醒,老人就会带着这只一路欢快相随的大狼狗来到散发着薄薄水雾的蓼水河畔,娴熟地摇浆撑篙,用渡船把渡客从此岸渡到彼岸,同时也把一天从流水中划开。晚霞渐渐褪去,沉沉暮色中老人将渡船靠岸收拾好,大狼狗早已蹲守在岸边迎接主人的归来——这便是花园镇燕岭村龙船渡摆渡老人邓寿生一天的生活图画。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龙船渡原本不是渡口,也一直没有架桥,两岸村民要到对岸去必须绕道几里到上游的红军桥才能通过,于是便有村民冒险淌水过河,每逢汛期危险时常发生,于是乎,龙船渡口、小船和渡口旁那简易的小屋便应运而生。它成了沟通两岸的纽带,也成了邓寿生生命中重要的里程。邓寿生今年58岁,12岁那年因意外事故造成身体残疾,干不了重活,并成了村民口中的“驼子”,村里为照顾他,把他安排在龙船渡上划船,并在岸边那古老的樟树下修建了一座简易的小屋,一口小灶、几只锅碗瓢盆,一张用砖头支撑起来的木床,便是小屋的全部。邓寿生在摆渡时收取外地客人0.5元,没有零钱时也就免了,村民一律免费,村里每年补贴他200元。为确保安全,防止发生意外,邓寿生老人购买了几个救生圈,20余年他的渡船从未发生过意外。相反,紧挨小河边的马路上,倒是不时地有车辆翻入河中,此时,邓寿生的救生圈才会派上用场。

    记得2006年的一天,马路上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相会的时候,客车因急打方向盘而没踩住刹车,直接驶入小河中,车上6位乘客生命告急。正在岸边休息的邓寿生见此情景,飞快取下船上的救生圈跳入水中,把车里面的人一个一个拉出来放在救生圈里。由于解救及时,车上的人全部得救,没有造成伤亡。事后,大家都对邓寿生感激不尽,而邓寿生却说:“这事我碰得多了,算不什么,我在这里20多年,这样的事时常发生的。”

    救人对于老邓来说是平常事,那划船对于他来说更是不值一提的事,因为他的职责就是划船。但是如果你看到老邓划船的那种轻松劲,就以为划船是小菜一类的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曾经有一日,我和同事到燕岭村办事,途至渡口,看到老邓正忙着在小屋做饭,便一时兴起,想帮他渡一回客。谁想船到了我们手里,根本就不听指挥,任凭我和同事累得满头大汗、两腿发软,船只在水中央荡来晃去,就是无法到岸。真是看事容易,做事难啊,叫我们这么摆渡,一天一次就够了,哪还能象老邓这样二十年如一日地迎来送往?

    春去秋来,日晒雨淋,霜凝雪重,黑发变银丝,邓寿生一天也没有休息过,20多个春秋,从此岸到彼岸便是他生活的轨迹。他伴随着这条小河,厮守着这只渡船,似乎在厮守着一个人生的诺言。他渡过多少货物,只有蓼水河知道;他渡过多少人,只有这条小船知道;他为过客提供了多少茶水,只有小屋知道;他救过多少落水者,只有被救人知道。人生能有几个20年?谁又能够象他这样,20年来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坚守着这种单调与重复的摆渡、坚守着这清贫与寂寞的生活、甘做救人而不张扬的幕后英雄?只有他——这位背驼得不成形、但说话做事不含糊的邓寿生老人,才能习惯这孤寂的生活,坚守二十年如一日甘为他人“搭桥”、不为自己谋利的高尚品德。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老人 、渡船和狗

来源: 作者: 2009-08-13 00:00

    老人是个驼子,身材矮小,一身黝黑的皮肤让人觉得惊诧——那种黑已经不是一般的老农可以比,皮肤上的褶皱深深浅浅,有点象河边那棵古老的樟树。

    渡船曾经只是一叶片舟,后来运管部门为了安全起见,把小舟换成了铁船。

    狗是一只全身银白而健壮的大狼狗,初看让人觉得恐惧,试着走近它却会发现它与人很是亲近,它不仅不象别的狼狗那样见人就吠,而且还会友好地对人摇摇尾巴,然后安静地走开。

    老人、渡船和狗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当黎明冉冉苏醒,老人就会带着这只一路欢快相随的大狼狗来到散发着薄薄水雾的蓼水河畔,娴熟地摇浆撑篙,用渡船把渡客从此岸渡到彼岸,同时也把一天从流水中划开。晚霞渐渐褪去,沉沉暮色中老人将渡船靠岸收拾好,大狼狗早已蹲守在岸边迎接主人的归来——这便是花园镇燕岭村龙船渡摆渡老人邓寿生一天的生活图画。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龙船渡原本不是渡口,也一直没有架桥,两岸村民要到对岸去必须绕道几里到上游的红军桥才能通过,于是便有村民冒险淌水过河,每逢汛期危险时常发生,于是乎,龙船渡口、小船和渡口旁那简易的小屋便应运而生。它成了沟通两岸的纽带,也成了邓寿生生命中重要的里程。邓寿生今年58岁,12岁那年因意外事故造成身体残疾,干不了重活,并成了村民口中的“驼子”,村里为照顾他,把他安排在龙船渡上划船,并在岸边那古老的樟树下修建了一座简易的小屋,一口小灶、几只锅碗瓢盆,一张用砖头支撑起来的木床,便是小屋的全部。邓寿生在摆渡时收取外地客人0.5元,没有零钱时也就免了,村民一律免费,村里每年补贴他200元。为确保安全,防止发生意外,邓寿生老人购买了几个救生圈,20余年他的渡船从未发生过意外。相反,紧挨小河边的马路上,倒是不时地有车辆翻入河中,此时,邓寿生的救生圈才会派上用场。

    记得2006年的一天,马路上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相会的时候,客车因急打方向盘而没踩住刹车,直接驶入小河中,车上6位乘客生命告急。正在岸边休息的邓寿生见此情景,飞快取下船上的救生圈跳入水中,把车里面的人一个一个拉出来放在救生圈里。由于解救及时,车上的人全部得救,没有造成伤亡。事后,大家都对邓寿生感激不尽,而邓寿生却说:“这事我碰得多了,算不什么,我在这里20多年,这样的事时常发生的。”

    救人对于老邓来说是平常事,那划船对于他来说更是不值一提的事,因为他的职责就是划船。但是如果你看到老邓划船的那种轻松劲,就以为划船是小菜一类的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曾经有一日,我和同事到燕岭村办事,途至渡口,看到老邓正忙着在小屋做饭,便一时兴起,想帮他渡一回客。谁想船到了我们手里,根本就不听指挥,任凭我和同事累得满头大汗、两腿发软,船只在水中央荡来晃去,就是无法到岸。真是看事容易,做事难啊,叫我们这么摆渡,一天一次就够了,哪还能象老邓这样二十年如一日地迎来送往?

    春去秋来,日晒雨淋,霜凝雪重,黑发变银丝,邓寿生一天也没有休息过,20多个春秋,从此岸到彼岸便是他生活的轨迹。他伴随着这条小河,厮守着这只渡船,似乎在厮守着一个人生的诺言。他渡过多少货物,只有蓼水河知道;他渡过多少人,只有这条小船知道;他为过客提供了多少茶水,只有小屋知道;他救过多少落水者,只有被救人知道。人生能有几个20年?谁又能够象他这样,20年来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坚守着这种单调与重复的摆渡、坚守着这清贫与寂寞的生活、甘做救人而不张扬的幕后英雄?只有他——这位背驼得不成形、但说话做事不含糊的邓寿生老人,才能习惯这孤寂的生活,坚守二十年如一日甘为他人“搭桥”、不为自己谋利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