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走进洞口 > 洞口概况 > 洞口名人

四代守护红军墓 一往情深感党恩

来源:洞口县 作者:肖自豪 曾林吉 发布时间: 2024-05-11 14:47
【打印】
【 字号:

86年前,贺龙、萧克率领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途经我县花园镇李家渡时遭到国民党追兵飞机轰炸,20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当地村民王仁德组织贫苦农民与红军战士一道掩埋好烈士遗体后,立下家训:世代接续守护红军烈士墓。用忠诚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乐章。

清明前夕,王仁德的孙子王水洪一家祖孙三代来到红军烈士陵园,祭扫红军烈士墓。一家人挥动笤帚打扫陵园卫生,整修烈士坟墓,清除墓上的杂草。按照当地习俗,摆上供品,点燃香烛纸钱,并排虔诚地向红军烈士墓深深三鞠躬。

在王水洪家堂屋的神龛上,红军烈士牌位与祖宗牌位并排摆放着。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他和妻子都要按照当地习俗上香祭拜,表达一家人对红军烈士的敬仰之情。

第三代红军墓守护人 王水洪:没有红军救了我父亲的命,就没有我,更没有我全家的幸福生活,我要像供奉我父亲一样,供奉好红军烈士,还要告诫子孙后代,一代代传下去。

1935年冬,贺龙、萧克率红二方面军的红二、红六军团撤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国民党军队一路尾随追击,妄图把他们消灭在长征途中。1221日,红六军团从高沙开往花园,在李家渡一带休整,国民党飞机发现后投下6颗炸弹,20多位战士当场牺牲,数十名战士受伤。当时,王水洪的父亲王康元年仅12岁,放牛回家路过李家渡,一颗炸弹就落在他身边,一名红军战士见状,扑上去将他压在身下。王康元躲过一劫,红军战士却英勇牺牲。为了报答红军战士对儿子的救命之恩,王康元的父亲王仁德组织20多位贫苦农民,与红军战士一道,将烈士们破碎的遗体装在征集的6口棺材里,安葬在自己家唯一的菜地上,并带领全家人红军烈士守墓,这一守就是86年。

20133月,王水洪因年事已高,加上患脑中风留下后遗症,觉得自己无法担负起守护红军烈士墓的重任,就打电话给正在澳门务工的儿子王军,要他回家发展并守护好红军烈士墓。当时,王军夫妇年收入到达三十余万元,并在广东珠海购买了商品房。面对父亲的殷殷嘱托和先辈的遗志,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王军夫妇最终放弃高薪,从澳门回到老家,接过父亲守护红军烈士墓的接力棒。

第四代红军墓守护人 王军:我是家中的长子,(守护红军烈士墓)这一块我必须要撑起来,两个多月后,我就把珠海的事情处理好,房子卖掉,工作辞掉, 就义无反顾地回来了。

放弃高收入回乡义务守护红军墓,这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有人好奇,有人质疑,也有人笃定这其中存在着某种利益。但王军不畏流言,为了更好地保护烈士墓,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他索性举家搬进红军墓地旁的老村部,一边在周边务工,一边照顾患病的父亲、坚守红军烈士墓。现在,王军做得最多的就是把红色故事以及祖辈守护红军烈士墓的家训讲给一双儿女听。

未来的第五代红军墓守护人 王亿文:我一定会牢记我父亲的嘱托,不忘红军的恩情,守护好红军墓。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代守护红军墓 一往情深感党恩

来源: 洞口县 作者: 肖自豪 曾林吉 2024-05-11 14:47

86年前,贺龙、萧克率领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途经我县花园镇李家渡时遭到国民党追兵飞机轰炸,20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当地村民王仁德组织贫苦农民与红军战士一道掩埋好烈士遗体后,立下家训:世代接续守护红军烈士墓。用忠诚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乐章。

清明前夕,王仁德的孙子王水洪一家祖孙三代来到红军烈士陵园,祭扫红军烈士墓。一家人挥动笤帚打扫陵园卫生,整修烈士坟墓,清除墓上的杂草。按照当地习俗,摆上供品,点燃香烛纸钱,并排虔诚地向红军烈士墓深深三鞠躬。

在王水洪家堂屋的神龛上,红军烈士牌位与祖宗牌位并排摆放着。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他和妻子都要按照当地习俗上香祭拜,表达一家人对红军烈士的敬仰之情。

第三代红军墓守护人 王水洪:没有红军救了我父亲的命,就没有我,更没有我全家的幸福生活,我要像供奉我父亲一样,供奉好红军烈士,还要告诫子孙后代,一代代传下去。

1935年冬,贺龙、萧克率红二方面军的红二、红六军团撤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国民党军队一路尾随追击,妄图把他们消灭在长征途中。1221日,红六军团从高沙开往花园,在李家渡一带休整,国民党飞机发现后投下6颗炸弹,20多位战士当场牺牲,数十名战士受伤。当时,王水洪的父亲王康元年仅12岁,放牛回家路过李家渡,一颗炸弹就落在他身边,一名红军战士见状,扑上去将他压在身下。王康元躲过一劫,红军战士却英勇牺牲。为了报答红军战士对儿子的救命之恩,王康元的父亲王仁德组织20多位贫苦农民,与红军战士一道,将烈士们破碎的遗体装在征集的6口棺材里,安葬在自己家唯一的菜地上,并带领全家人红军烈士守墓,这一守就是86年。

20133月,王水洪因年事已高,加上患脑中风留下后遗症,觉得自己无法担负起守护红军烈士墓的重任,就打电话给正在澳门务工的儿子王军,要他回家发展并守护好红军烈士墓。当时,王军夫妇年收入到达三十余万元,并在广东珠海购买了商品房。面对父亲的殷殷嘱托和先辈的遗志,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王军夫妇最终放弃高薪,从澳门回到老家,接过父亲守护红军烈士墓的接力棒。

第四代红军墓守护人 王军:我是家中的长子,(守护红军烈士墓)这一块我必须要撑起来,两个多月后,我就把珠海的事情处理好,房子卖掉,工作辞掉, 就义无反顾地回来了。

放弃高收入回乡义务守护红军墓,这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有人好奇,有人质疑,也有人笃定这其中存在着某种利益。但王军不畏流言,为了更好地保护烈士墓,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他索性举家搬进红军墓地旁的老村部,一边在周边务工,一边照顾患病的父亲、坚守红军烈士墓。现在,王军做得最多的就是把红色故事以及祖辈守护红军烈士墓的家训讲给一双儿女听。

未来的第五代红军墓守护人 王亿文:我一定会牢记我父亲的嘱托,不忘红军的恩情,守护好红军墓。